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设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且难易适度;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梯度和整合性。
  【关键词】问题 指向性 启发性 整合性
  
   最高效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设疑是关键。设疑巧妙、得体,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才算“巧”?如何通过巧妙设疑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且难易适度
  教师的设疑应当是深究教材的结果。设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应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又非得对文本进行认真阅读、对问题经过深刻思考而不能。问题的设置应以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为宜。问题过于浅显直露,不但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于抽象艰深,又往往让学生无从作答,或莫衷一是,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在分析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共事二三年,兰芝被遣离。兰芝该回娘家了,她在离开焦家时精心地打扮一番,请问兰芝如此细饰严妆仅仅为了以美示夫,让心爱的夫君记住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吗?
  因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很快能揣摩到兰芝的心理:她严妆,首先是要直面焦母,在焦母面前,她不能低头,也不会低头,她似乎在向焦母证明,被休不是她的错;她“严妆”还要回家面对娘家人,倔强美丽的她又怎能以落魄的仪容返归故里呢?这样学生对课文第九节“兰芝严妆”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表现兰芝美丽”的层面,而能透过这段描写体会到兰芝的从容镇定和坚强性格。
  二、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抓住要害,切中肯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学生由这一问题而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课内及课外的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富于启发性的设问,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在问题纽带的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的自由驰骋中享受智慧的精彩。
  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在分析刘兰芝、焦母等人物形象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美丽、善良、勤劳、贤惠的刘兰芝不为焦母所容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结合课文阅读,更要把政治课和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首先,问题本身就告诉学生刘兰芝被焦母驱遣的原因不是因为她貌不美,人不善,不勤劳和或者不贤惠。这样就等于告诉学生不要在这些问题上兜圈子,促使他们从人物性格出发,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诸方面去思考问题。旧时代妇女被婆家所“驱遣”(休掉)有七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七出”。教师可以把“七出”的内容告诉学生,供其参考。所谓“七出”是指已婚妇女“无子、淫逸、不侍姑舅(公婆)、口舌、盗窃、嫉妒、恶疾”。这样学生就排除了刘兰芝除“无子”以外的其他原因,并能很快的从诗中找到佐证。如诗中多处称刘兰芝为“新妇”,如果有了孩子就不能被称为“新妇”了,再联系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刘兰芝再美丽、再勤劳善良,也终难逃脱被驱遣的命运。经过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层。但是,仍有学生由于没有扣住人物性格特点去分析,理解也就难以再深入下去。如果此时启发学生从焦家的家庭成员构成入手,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感情加以分析,再着重从焦母怎样看待儿子儿媳的感情生活上分析,经过讨论,学生就能从这些方面,特别是从焦母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里探寻到焦母之所以驱遣刘兰芝的更深层的原因。从焦家的家庭成员构成上看,刘兰芝嫁过时,焦家只有焦母、仲卿和小姑三口人。很明显,焦母作为一个寡妇拉扯一双儿女生活不易。焦母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他盼望儿子尽早地娶妻生子,家庭红火。但可惜的是刘兰芝嫁过来多年,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在这个被封建礼教主宰的老年妇女的头脑中,这个儿媳是在应驱遣之列的。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又似乎不一定非要这样做。因为自古男子有三妻四妾的权利,留下刘兰芝,另为焦仲卿娶一妾似乎也无不可。由此看来,促使焦母容不得刘兰芝是另有更重要的原因。儿子儿媳的感情甚笃,如胶似漆,焦母都清楚的看在眼里,作为母亲他感到儿子正一步步地在感情上远离自己,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正是刘兰芝;再加上她守寡多年,感情世界里沙漠一片,迁怒刘兰芝,容不得儿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她的无理和在驱遣理由上的“莫须有”,也就找到了更深层的答案。其实,还可以启发学生从刘兰芝刚强不屈的性格分析入手进行思考,也能得出较为满意的结论。
  三、问题要有梯度和整合性
  问题的设计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把教学导入高境。
  例如,教学《鸿门宴》,为了引导学生走进《鸿门宴》,充分展开与项羽和司马迁的心灵对话,从而真正把握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伟大形象,深切体会司马迁寄寓项羽的复杂感情和审美评价,在“解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言句意和把握文本内容”(即“做实”它)的基础上,我着意设计了三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教学问题:
  问题一:你心目中的项羽是怎样一个人?这一“教学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展开与项羽的“对话”,并将项羽放在“鸿门宴”人物关系的焦点上,且设身处地地研读、体验、感悟、揣摩项羽的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这是学生评析项羽的逻辑起点。
  问题二:司马迁心目中的项羽是怎样一个人?这一“教学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展开与司马迁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对项羽进行积极方面的评价,是学生全面公正评析项羽、走近司马迁的台阶。若学生对项羽的评价仅局限在其性格缺陷方面,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既然项羽是这样一个笨蛋,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将他写入‘本纪’”?从而引导学生对项羽进行积极方面的评价。
   问题三:李清照在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毛泽东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你认可哪一种评价?从项羽身上,我们又应当学习什么,舍弃什么?这一“教学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和审美的高度,对项羽作出公允的评价。
  总的来说,问题一和问题二意在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而问题三意在引导学生“出乎其外”,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对项羽作出历史的美学的审视,使学生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性格有缺陷的项羽,而是一个血肉丰满、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代风云人物、一个“悲剧英雄”。
  事实证明,这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思维活跃,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如果能抓住课堂提问这个关键因素,巧妙设疑,让“提问”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好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审题是作文的关键,不同的作文类型,在审题上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命题作文的审题,就要从标题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分清词语间逻辑关系;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的文章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只有对所给题目或所供材料深入理解,对具体要求细心推敲,在材料中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事件、对
【摘 要】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关键词】《江雪》 《渔歌子》 思想差异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唐文人词张志和的《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县)人。唐肃宗
【摘 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创新价值的作文,是每个应考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构建考场创新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学生的应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作文 考试 方法 思维能力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是高考对考生作文的创新要求。考生该如何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现创新的风采呢?    一、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
【摘要】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写作文时远离生活,远离体验,远离观察,或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两节同课异构作文指导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写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生活真正变成学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由此,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回归写作本源,回归生活,真正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
【摘 要】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过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词语 句子 意境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
【摘 要】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是关键,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其很好的突破口。文章结合具体实例从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解说及研讨。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反刍 学案教学法 实施过程     “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我们摸索实践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自主”指学生在课堂上自觉、自主、积极地认真地学习新知
【摘 要】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和理解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在背诵美文美句的时候,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文字来记忆,而应该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这样我们就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审题 立意 选材 背诵 体会  日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
【摘 要】当下的高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未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粗读 细读 悟读    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客观因素之外,阅读教学本身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
【摘 要】“诗教”传统古已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古典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它服务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独立人格、积极进取精神、悯世仁爱之心、健康的爱情观等等。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