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情节设计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x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叙文波澜起伏的情节设计方法很多,误会法是其中一种。误会事件的选择、误会缘由的交代、误会心理的描写等是误会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记叙文 情节设计 误会法
  
  所谓误会,即事件或人物行为等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这种方法该怎样设计?
  一、看下面的文章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黑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十一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黑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说载不载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劫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不过,如果他真的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型,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虽然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粟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
  “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呢?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他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黑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可是再想想,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里。
  二、作品解读(构思过程):
  1.主题:
  “我”搭出租车,以为司机不怀好意,误以为司机是劫财劫色的贼人;司机看到“我”旅行袋里露出的玩具枪枪管,又误以为“我”是贼人,最后连车钱都不敢要就溜走了。文章通过两人的误会,入骨三分地表现了台湾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或“人性本恶”的主题。全文气氛沉重,是一种冷峻的黑色幽默。
  2.情节:
  (1)因末班火车已开走,“我”只好搭出租车。交代起因,是“起”。
  (2)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我”误以为他有不良想法。接上文,是“承”。
  (3)到苗粟一带山间,司机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大概拿扁钻或刀子吧?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可没有发生什么事。是“承”,也是“转”。
  (4)“我”试着和他聊天,以打消他的念头。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气氛由上文舒缓——紧张——舒缓——紧张。是“承”“转”。
  (5)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转”。
  (6)目的地到了,“我”还没给钱,便绕过车尾,司机以为“我”抢劫,无比惊慌的开车走了。气氛紧张。是“承”,“转”。
  以上“转”的每部分都有误会在里面。
  (7)“我”纳闷中看见了旅行袋中露出的玩具枪枪管。“我”恍然大悟。谜底揭开,主题得以表现。是“合”。
  以上情节实际上是按“起——承——转——合”(实际就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来设计的。起,故事起因;承,接上文叙事;转,情节发生变化,气氛开始紧张舒缓等变化;合,故事结束,主题得以揭示。每个情节都有一定的误会表现。因此就整个情节上来说,全文都是用了误会法,即使是情节发展的每个小阶段或每个小情节,都是由一个个误会组成的,误会的不断发生,使全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误会越多气氛就越紧张,最后以故事的结束情节走向高潮和结局。因此,误会方法的使用能使情节波澜曲折,跌宕多姿,很好地深化和表现了主题。
  那么如何设计误会呢?
  三、模式构建
  下面以上文为例说说误会方法设计的几个步骤——
  1.主题确定,这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有无意义的终决条件。主题的确立,从生活中来,要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小人物中联想到关于人生哲理、人际关系、传统美德乃至社会发展的方面,并从中挖掘出具有震撼、惊醒和教育意义的哲理,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写出有意义的作品。上文就由“我”的经历,揭示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的劣根性,从而呼吁人们彼此之间应互相信任,互相向善,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2.从生活中选取或确定能表现这个主题并具有误会可能的事件和人物。误会法的使用必须有特定的情景环境,即一是从整体上设计一个能引起误会的故事。上文之所以选择搭出租车为中心事件,是因为一是时间已晚,易于抢劫;二是“我”本身就先入为主,以为“人性本恶”,加上报纸的有关报道,故看司机的所作所为都误以为是准备实施抢劫;三是司机的表现确实也像“我”认为的抢劫;四是司机也有如“我”一样的心理。这个事件和人物具有很好的误会因素,也切合主题,选择恰当。
  3.将整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或几个小情节,设计在每个小情节里可能容易引起误会的地点与不同的人物、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或决定误会产生的阶段时间或过程,也可说是片段或场面。它包括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可以说是起、承、转、合。上文所列的情节的几点即是误会产生的不同阶段和地点。如“到苗粟一带山间”即是误会易产生的地点,也是情节发展的场面。
  4.设计和描写每个阶段或小情节里能引起误会的人物行为、语言或某种特定情境,即产生误会的导火索或缘由。如司机不怀好意的瞅着“我”的眼神,手“往下伸”等细节都是使“我”产生误会的缘由。
  5.设计和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即看到对方的某些表现时)的心理感受。并以这些感受为主去形成误会,或揭示误会产生的过程。如文中“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的心理描写就是“我”误会的典型表现。
  6.设计能解开谜底的结尾,这个结尾要以能揭示主题为前提。结尾往往用人物的心理或行动以及语言描写等结尾,要嘎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余地。即使议论抒情,也要点到为止,揭示主题即可,否则过于太白。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开头要直奔事件的起因,最好不要用议论开头,更切忌大段议论开头,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选取或设计的事件最好是带有人物的偏见,先入为主,就容易产生误会。偏见应与主题切合,偏见的消除就是误会的解除,也是主题的揭示。要注意设计好铺垫伏笔,使情节合理。因考试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误会设计三四处即可。
  以上几个步骤概括起来可以称为“六步骤”模式,即“主题确定——事件选择——片段设计——误会缘由——误会心理——真相大白(主题显现)”。(之所以把“主题确定”放在“事件选择”前,是因为考试时,主题来自于试题所给的材料或话题)依据这个模式可以设计一篇因误会而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较好的记叙文。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昭平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创新价值的作文,是每个应考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构建考场创新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学生的应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作文 考试 方法 思维能力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是高考对考生作文的创新要求。考生该如何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现创新的风采呢?    一、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
【摘要】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写作文时远离生活,远离体验,远离观察,或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两节同课异构作文指导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写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生活真正变成学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由此,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回归写作本源,回归生活,真正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
【摘 要】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过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词语 句子 意境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
【摘 要】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是关键,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其很好的突破口。文章结合具体实例从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解说及研讨。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反刍 学案教学法 实施过程     “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我们摸索实践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自主”指学生在课堂上自觉、自主、积极地认真地学习新知
【摘 要】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和理解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在背诵美文美句的时候,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文字来记忆,而应该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这样我们就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审题 立意 选材 背诵 体会  日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
【摘 要】当下的高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未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粗读 细读 悟读    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客观因素之外,阅读教学本身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
【摘 要】“诗教”传统古已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古典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它服务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独立人格、积极进取精神、悯世仁爱之心、健康的爱情观等等。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
【摘要】巧妙设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且难易适度;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梯度和整合性。  【关键词】问题 指向性 启发性 整合性    最高效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设疑是关键。设疑巧妙、得体,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
【摘 要】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要让语文教学着眼于“人”——学生,就能使教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很无奈,因为语文学科已经被学生遗忘在寂寞的角落里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看来语文这门学科学与不学在成绩上不会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