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拓展,锦上添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1987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因此,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很好地拓展教材呢?
  
  一、在课始时拓展作好铺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诗的主题是抒写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心情,感受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教师在课始时简要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与“安史之乱”有关的诗作——《春望》,进行对比性教学。教学时,教师相机提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学生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诗人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学习了《春望》之后,教师用一句话过渡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春望》中诗人流的是悲伤的、痛苦的、愤怒的泪,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诗人流的又是什么泪?”这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泣,一首是喜极而泣,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如果没有《春望》的铺垫教学,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如此高效。
  
  二、在重点处拓展深化主题
  
  适度、必要而又恰当的补白拓展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化主题,达成教学目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由于学生课前已经阅读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李陵事件”,因此课堂上不作交流。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相机介绍了汉代的宫刑,为学生感受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作了铺垫。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在紧扣文本品读感悟的前提下,先后补充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两小段话,译成今天的话,一段是: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噩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另一段是:周文王被监禁,完善了《易经》;孔子终生困顿,删定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完成了《国语》;孙膑断了双腿,著成了《孙子兵法》。这样的拓展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司马迁受刑后的心路历程,深化对人物精神的认识,使整个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在空白处拓展启发想象
  
  优秀的作品要求精练含蓄,因此,它不可能对所有的情节都作巨细无遗的描写。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但这些弦外之音、言之不尽的余意也是有“度”有“规”的,因而不能随心所欲,想入非非,而要以教材为依据,以课文中心为主线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再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课文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只用了一句话:“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我用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同时辅以音乐,紧接着出示文字:三伏盛夏里,司马迁____
  ;夜深人静时,司马迁____;头痛发热时,司马迁____。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任选其中的一个情景写几句话。此时的表达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情感在表达中得以升华。
  
  四、在结课时拓展引向课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世界丰富多彩,语文内涵深广。如果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学生必然成为井底之蛙。新的世纪,需要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教育。“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学完《海伦·凯勒》,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七律·长征》及《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阅读长征故事,并举办“长征故事会”;学完《水》,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探讨如何节约用水,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度拓展,但这种拓展切不可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此外,拓展延伸还要深刻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把握课文主题。总之,只有巧妙适度的拓展,才能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其他文献
“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我想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时间是保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体现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充分发展其多元的智能,促进学习和成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也有其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特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笔者曾经听过《白鹭》的一堂公开课,教者精心设计教学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能交流,会说话。在人际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一席合宜的话语不仅能调和现场气氛,解决一些争端,而且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凸显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象回放  (1)一节县级小语公开课上,借班老师随机指名数个学生在课堂交流。学生思考踊跃,能紧扣话题认真交流,但部分学生交流时结巴、声音小,交流时语言过于简单,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  (2)一堂小学四年级情境作文课上,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
2011年4月,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教学比赛,有十二位教师参加了。笔者以评委的身份听了老师们的课后,不禁回忆起2009年10月自己在全县课改基地校上的示范课——《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堂很多教师以为成功的课,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同许多教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学生不敢真正放手。  一、为个性解读确保时间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醒语文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这个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起来,不但要“心动”,还要“会动”,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一、营造氛围,令学生“心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非常明确,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失。本文拟从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出发,借案例进行相应的剖析。    一、目的性和发展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早
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微笑取得学生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安全、自由、开放和自信的心境,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我们把这样的愉悦课堂称作微笑课堂。我们所讲的微笑教学,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手段。我们坚信只有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才会微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