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取巧” 锦上添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v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开放题的最大特点是起点低、受众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扩大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一直执教双班。某日,在同轨的A班和B班出示了同一道开放题,A班学生中仅有■的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束手无策;而B班学生中有■的人能说出答案,■的人能说出与答案相关的零散思维过程,其余的学生在别人的带动下也能不停地思考。大相径庭的教学现场使得笔者顿悟:使用开放题也须讲究时机!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扎实练就“投机取巧”的功夫,在最适合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应用合适的开放题,才能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开放题的使用时机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探索型开放题:夯实基础后——试一试显身手
  这类开放题给出的条件亦可以看作是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把条件打破,并转化成新的中介性的问题,以方便最终结论的获得。解答这类开放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方法、策略,整个探索过程也会显得更加复杂、更加全面。
  例: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12厘米(边长为整厘米数),那么,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可能有这些解法:把“周长”看成一条“长”,再假想出一条“宽”,形成的解法就是12×1=12(平方厘米);或者直接把周长分成一条“长”和一条“宽”,解法就分别是11×1=11(平方厘米),10×2=20(平方厘米),9×3=27(平方厘米),8×4=32(平方厘米),7×5=35(平方厘米),6×6=36(平方厘米)。所以,这类题目不能出现得过早,必须在学生完全理解了“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包含两条长和两条宽”,以及“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一条长和一条宽”这两个知识点,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题策略:先把周长的一半分解成一条长和一条宽,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正确解法有三种,分别为:①12÷2=6(厘米),5×1=5(平方厘米);②12÷2=6(厘米),4×2=8(平方厘米);③12÷2=6(厘米),3×3=9(平方厘米)。
  俗话说:“不怕楼房高,只要根基牢。”学习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犹如建楼房,需要先打牢根基才能继续往上堆砌。全面探索型开放题必须在学生扎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后才能生成新的解题策略。只有经过这样的积累和提炼,整个探究过程才能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二、正向归纳型开放题:思维倦怠前——跳一跳摘果子
  这类开放题一般只给出条件,解题思路是从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想、试验、验证、归纳,调动解题需要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顺向推导,最终得出结论。
  例: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85%的学生初见这样的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1个角,还剩3个角。其实,解答这题的关键思考点在于区分“图形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解题时只需动手操作剪一剪,或者用笔画一画,答案就会手到擒来:一个正方形剪去1个角,剩下的可能是3个角,可能是4个角,也可能是5个角。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导致思维倦怠是不可避免的。开放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能降低思维倦怠和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样的题目很适合在学生思维倦怠之前出现,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好知识,但不学死知识,适当地跳起来摘果子。
  三、反向分析型开放题:情绪激昂时——静一静助提升
  这类开放题已经有现成的结论,但是没有给出条件或者条件不完备。它的解题过程是通过现有的结论反向探究其结论成立的条件。解题时可以把符合要求的条件逐一分析列出,推导出规律;也可以用分析的思想,追寻其成立的充分条件。
  例:( ) ( )=5,( )里可以填哪些数?
  学生有“5的分成”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答案是脱口而出:2 3=5、4 1=5、5 0=5、3 2=5、1 4=5、0 5=5,但是杂乱无序。教者此时若一味放任,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泼冷水,先“降温”他们的情绪,再以问题牵引他们进行深度思考:“这题究竟有几个符合要求的答案?你有办法一个不漏地说出答案吗?”学生静心思考后,答案和盘托出:可以是0 5=5和5 0=5,1 4=5和4 1=5,2 3=5和3 2=5;也可以是0 5=5,1 4=5,2 3=5,3 2=5,4 1=5,5 0=5;或者是5 0=5,4 1=5,3 2=5,2 3=5,1 4=5,0 5=5。此时,教者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探究,既有趣味性,也有层次性,题目的利用率会更高,探究的含金量也更高,思维的锻炼更深刻。
  这类开放题看起来答案很明显,但是若要抓住本质、找全答案绝非易事。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很自然地情绪激昂,不能自抑。教者此时此刻需保持十二分的冷静,因为这样的题目要找全答案,必须深谙其中的规律,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有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开放题因为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努力寻求思维点和问题点的最近接触区,以生成新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契机。作为教师,掌握合适的时机,“投机取巧”地用好开放题,让学生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刻领会数学的实质,为他们今后熟练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数学开放题教与学的过程真实体现了在主动建构下对学生思维“锦上添花”的深度开发。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开放题教学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a/2011/02/07。)
其他文献
很多教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有13个奖品(或者其他物品),每个小朋友分4个,能分给多少个小朋友?  先是学生动手操作,分“模拟”奖品来理解算理,然后利用“圈一圈”活动进一步理解算理,借助“形”来理解抽象的算式中每个数与运算符号的意义,建立“形”与有余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如下图。  从而得出:13÷4=3……1。  借助直观形象模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
“按我自己的评价,这次得以获奖的工作中,我在33岁以前开始进行的工作占了大部分,60岁以后的情形是一方面。”在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黄昆这样说。  他口中的“33岁以前”,指的是从1945年到1951年的旅英时光,学术界多认为那是他科研生涯中的黄金时代。而他再次站到国际前沿,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  在国际物理学界看来,从1951年回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黄昆的科研生涯出现
曾经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宿命》引发网友的一场争论:模仿还是抄袭?因为这篇文章与李东宇在2007年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从这里出发的旅程最远》情节相似。笔者认为,尽管考生的作文与原文情节类似,但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并不相同,应属于“创造性模仿”。并非笔者对学生宽容,而是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借鉴一些优秀文章,是习得写作方法、技巧的一种手
逄焕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灌溉与施肥学科杰出人才,中国土壤学会盐渍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学报》编委。  众所周知,盐碱地土壤中因含有过量盐分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中国高达9000多万公顷的盐碱地因此而被荒废。攻克技术难题,改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大量的数据,需要根据问题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预测。因此,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将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从教学层面来说,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有效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一课来谈一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崔峦老师的话对此有了更浅显、层次分明的诠释,他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人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
大至蓝鲸,小至微生物,生物的世界里,大小总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但是在物质的世界里,无论形态多么丰富,都離不开构造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它们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要想深入地探究粒子的结构,就进入了微观的世界,这是一次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窥探。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吉宁研究聚焦离子束的微纳制造和超精密的微纳复合加工,成功研发了第一代可以用于大尺寸微纳加工制造的纳米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是备课的必经之路。每每写教案,“教学目标”总是第一个被写下来,正是千百次的重复,使得它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本期学科视角栏目将围绕“教学目标”这一话题,推出了一组名师的文章,他们从
小学生写作文,往往“言简意赅”,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写完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文章要么“实话实说”,味同嚼蜡,毫无生动可言;要么“无病呻吟”,为凑字数而写,矫情、伪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把短文写生动呢?    一、深入观察,刻画细节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描绘出熠熠生辉的景物,才能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1.多角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