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盐碱地变身沃土家园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逄焕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灌溉与施肥学科杰出人才,中国土壤学会盐渍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学报》编委。
  众所周知,盐碱地土壤中因含有过量盐分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中国高达9000多万公顷的盐碱地因此而被荒废。攻克技术难题,改良盐碱地属性,以达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土地资源不足与人口增多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土壤学家们致力一生的研究课题。
  历经二十余载的不断努力,我国在盐碱地的治理与应用方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体系,但因盐碱地区域相异、类型不一,可大规模实施利用的治理新技术仍待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设备也亟待研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逄焕成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当前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形势下,提出了“上膜下秸”隔盐技术,并研发出配套专用机具,实现了农机与农艺、创新与应用的有效融合。
  “上膜下秸”技术关键是隔盐
  农作物之所以无法在盐碱地上有效生长,根本原因在于其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因此,盐碱地改良重在隔盐。2009年1月开始,逄焕成即带领团队进行了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对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大量试验,构建了适用于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上膜下秸”隔盐技术应用体系,攻克了盐分“表聚”、产量低下、作物易受盐害等难题,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上膜下秸”隔盐技术是在地下35-40厘米处,利用专用深埋机械将切碎的秸杆一次性平铺,创造人工秸秆隔层,并把地表耙平,覆盖地膜,达到“控盐、抑盐、培肥、节水”的目的。
  西北沿黄灌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传统引黄灌溉技术是采用“大水压盐”方式对农作物产量与生态环境起到了短暂性改良,但随之引发的农田土壤耕层在灌溉季“盐随水去”和在非灌溉季“水走盐留”现象循环发生,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加重,作物出苗、保苗受到新一轮威胁。而“上膜下秸”隔盐技术能够在西北沿黄灌区水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达到盐碱地耕层脱盐与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堪称当前盐碱地改良最有效的技术。
  科研成效重在数据。自2010年开始该技术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多盐碱程度、多土壤类型地区进行广泛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控盐抑盐效果,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千家农户直接受益。据逄焕成团队的实验报告显示,在前期试验阶段中西北沿黄灌区部分盐碱地,采用“上膜下秸”这一核心技术后,0-30cm盐碱地耕层含盐量平均比农户种植技术降低13.25%,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了0.3g/kg,并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细菌种群多样性,作物出苗率提高12.9%~18.5%,中度盐碱地食葵增产9.8%~14.6%,在重度盐碱地可实现食葵增产26%~35.3%。在盐碱地种植蔬菜实施该技术后,蔬菜成苗率明显提高,蔬菜产量也明显增加,较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增产幅度达38.2%。
  配套产品是支撑核心技术实施的关键
  所谓独木不成林,核心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配套产品的支撑。同样,“上膜下秸”隔层技术亦是如此。逄焕成带领研究团队进行实验期间,还研制出适于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的一系列配套产品,与“上膜下秸”隔层技术相互配合,充分提高了应用效能。
  例如,新垦盐荒地快速改良的营养型改良剂的研发。利用农业废物糠醛渣和腐熟羊粪,把内含的氮磷钾及中微量营养元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研发出盐碱地新型改良剂,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盐碱地土壤贫瘠、养分低、盐分高、蓄水能力差等一系列特点。它与普通土壤改良剂相比,作用更快,效果更好,而且制作成本低下,直接使农户受益。
  另外,能显著降低碱土pH值的碱性土壤调理剂研制成功。盐碱地土壤中碳酸盐含量很高,致使碱性增高,这是造成农作物无法生长的“罪魁祸首”。因此,改良盐碱地土壤特性,消碱是关键。逄焕成与其研究团队研制出消碱功能强的土壤调理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作物种类、土壤pH值及作物生长周期等来调节消碱成分,以便能够创造更好效果。该调理剂因其优良的可溶性,消碱的同时还能够提供碱性土壤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且农户可以结合滴灌技术,对土壤碱性进行规划式改良,这一系列特性优势显著,从而被广泛利用。
  “必须建立成熟配套的技术体系”
  “切实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必须依托成熟配套的技术体系”,逄焕成认为,制订抗盐增产技术体系地方标准是大势所趋。
  针对次生盐渍化耕地土壤易返盐,出苗、立苗难度大等问题,以“上膜下秸”技术为核心,配套结合选种技术、护苗种植技术、培肥蓄水技术等构建了次生盐渍化耕地快速改良与增产技术体系,均衡调节降盐、培肥、蓄水与增产之间的关系,因其简便易行的特点而被当地农户用于日常农业管理当中。
  同时,以营养型盐碱地改良剂为核心,结合耐盐作物品种、地表抑盐技术及滴灌技术、施肥技术等完善了培肥技术体系,降盐性更强、保水保肥效果更加优良,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技术成本高、时效慢与效果不稳定的缺点,成为主流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当中。
  盐碱地因其土壤的特殊性,普通农作物难以培育,因此筛选合适作物品种则成为提高盐碱地产量的前提。黑麦草拥有高稳定性的细胞膜,而且自带抗氧化防御系统,是最适合当前盐碱地的农作物。逄焕成团队以21个国家的75份多年生黑麦草种质资源为实验样本进行反复筛选,筛选出两份耐盐性高的黑麦草材料,阐明了这一作物种类的耐盐机理,研制开发出适合重度盐碱地多年生黑麦草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这一专利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重度盐碱地的利用面积,提高了作物产量。
  以农业废弃物为基本原料,开创“上膜下秸”隔层技术,并结合作物种类筛选技术、秸秆深埋机械技术、作物营养剂与土壤改良剂等配套技术,针对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的固有属性,成功达到“控盐、抑盐、培肥、节水”的改良目标。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成为真正落实于民间的优良技术而备受千万农户推崇。
  成熟配套体系利用实施的前提是严格按照地方土壤特色进行统一规划,以期达到具体的应用效果,提高区域土地产能。
  土地,立国之本。古往今来,各朝君王皆把土地多寡列为权势大小的标志。走进现代文明,民依旧以食为先,颗颗稻粱的养成仍然需要土地来承载,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不能小觑。摒弃荒废,合理利用,增产增收,是缓解目前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时代所需。正是拥有具备严谨科研态度、创新精神的逄焕成者们做支撑,我们十分笃定荒废盐碱地必定会变成新一代“米粮川”。
其他文献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课例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直接面对教室里发生的真实事件与客观需求。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研究的主题应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当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提炼“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工程,它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传统的概念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演绎式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教学流程通常是:感知材料—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中国科学院李邦河院士曾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绝不是以学会概念为
“同学们做了36朵黄花和60朵红花。把这些花分成相同的若干束,要求每束里的黄花朵数一样多,每束里的红花朵数一样多。想一想,最多可以分成几束?每束里的黄花和红花各有多少朵?”  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里的一道基本题,本题考查的是:(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这是一道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实用价值的习题,只需运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有关知识
片段一:在操作中复习,提供锚桩  教师出示若干长8厘米,宽6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  师:用一些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要尽可能小,怎么拼?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拼成  板:小长方形→大正方形  师: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拼一拼。  师:说说边长是几厘米?  生:24厘米。  师:为什么是24厘米?  生:边长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就是8和6的公倍数。  师: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整个小学四则运算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乘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乘数由一位数拓展为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以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感知,只是乘的数位数多了一位,有适当迁移就可以了。然而现实的教学却令人大吃一惊,很多同学有困难,不会计算:乘的顺序错了,积的书写也错了…
刘宜兰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这一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本课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我作为与刘宜兰老师牵手的名师,和她一同经历备课、磨课、赛课的过程,因此,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历程深有体会。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心智发展水平,掌握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懂得依顺学生,引导学生。当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时,他们就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反之,当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规律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学得枯燥、困难。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当追求“生本化”——所谓“生本化”作文,就是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可以说,“我
很多教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有13个奖品(或者其他物品),每个小朋友分4个,能分给多少个小朋友?  先是学生动手操作,分“模拟”奖品来理解算理,然后利用“圈一圈”活动进一步理解算理,借助“形”来理解抽象的算式中每个数与运算符号的意义,建立“形”与有余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如下图。  从而得出:13÷4=3……1。  借助直观形象模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
“按我自己的评价,这次得以获奖的工作中,我在33岁以前开始进行的工作占了大部分,60岁以后的情形是一方面。”在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黄昆这样说。  他口中的“33岁以前”,指的是从1945年到1951年的旅英时光,学术界多认为那是他科研生涯中的黄金时代。而他再次站到国际前沿,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  在国际物理学界看来,从1951年回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黄昆的科研生涯出现
曾经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宿命》引发网友的一场争论:模仿还是抄袭?因为这篇文章与李东宇在2007年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从这里出发的旅程最远》情节相似。笔者认为,尽管考生的作文与原文情节类似,但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并不相同,应属于“创造性模仿”。并非笔者对学生宽容,而是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借鉴一些优秀文章,是习得写作方法、技巧的一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