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构筑文章大厦的材料,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推求、揣摩领悟、仔细品味,才能领会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语言的感情和表达作用,进而真正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句话,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并进行语言品味。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一、联系语境进行品味
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地干涉语言表达,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时要联系语境而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分析。所谓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先说联系内部语境,可联系中心,联系上下文由已知推知未知。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有一句:“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理解这一句时可联系上文,作者在上文阐明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时,作了四个形象的比喻,把文化遗产按性质分别比喻为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以及姨太太,并指出对待它们的不同态度。因此,这里的“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紧密相关,并存在对应关系。理解了上文的四个比喻,也就理解了这里三个词语的含义了。比如《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又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文章写于1927年7月,不久之前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作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和困惑之中,那种自发的战斗热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还有,从作者当时的家庭境况来看,他刚从南方回到北平,迁徙之乱、经济之苦,无不使他感到气难舒、心难静。这样一联系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此时难以平静的复杂的感情了。
二、采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这就要指导学生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相似的语句,就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品味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如《祝福》中有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如果我们把这一句变成“祥林嫂,你放着罢!”再加以品味,就会发现表达效果上差别就大了。前一句比后一句语气更显得急促,心情更急切,强调的重点“放着罢”更突出,这样对祥林嫂的打击也就更大了。这种假设比较法,在品味语言时适当地加以运用,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调动生活体验、结合生活常识来品味语言
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个联系的中介存在,这个联系中介是学生的知识阅历、思维方法、心理结构。对文章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在中介作用下对文章内在的一切进行能动的重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体验,结合生活常识来品味语言。如在理解《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以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时,就可以用该方法来加以品味。通过想象“亭亭的舞女的裙”、“牛乳”、“梦”的特征来体会这一意境的美妙。“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花高颀玉立的情态,“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蒙眬柔和。
四、通过诵读加以品味
要引导学生学会这一方法,就要做到诵读时必须进入情境,这样才能品味出作者文中的意义、思想和情感。如《胡同文化》一文在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时,有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通过形象的诵读,体味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尤其是一个“嘿”字,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无限”的满足感,要认真细致地加以诵读体会。又如作者在表现北京人“忍”的特点时,引用了自己写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下文中还有对话,尤其是一句“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理解这些语言完全可以通过形象的富于表演性的诵读来实现,从而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有了一种真切的感受。
五、抓住关键词对语言细加品味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关键词着手,进行深入挖掘品味,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当中一字传神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训练能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这对学习语文又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贾母出场的描写,贾母是被人“搀”出来的,一个“搀”字当然写出了贾母年纪很大,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贾母在这个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要引导学生加以品味分析的。还有贾母与黛玉见面,作者通过“搂”、“叫”、“哭”这些动作,传神地写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对这些语言的品味,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同时也能体会出大师对语言的高超的运用的魅力。
语文课要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品味语言是关键。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富有内涵、富有魅力的课堂。■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并进行语言品味。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一、联系语境进行品味
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地干涉语言表达,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时要联系语境而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分析。所谓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先说联系内部语境,可联系中心,联系上下文由已知推知未知。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有一句:“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理解这一句时可联系上文,作者在上文阐明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时,作了四个形象的比喻,把文化遗产按性质分别比喻为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以及姨太太,并指出对待它们的不同态度。因此,这里的“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紧密相关,并存在对应关系。理解了上文的四个比喻,也就理解了这里三个词语的含义了。比如《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又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文章写于1927年7月,不久之前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作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和困惑之中,那种自发的战斗热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还有,从作者当时的家庭境况来看,他刚从南方回到北平,迁徙之乱、经济之苦,无不使他感到气难舒、心难静。这样一联系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此时难以平静的复杂的感情了。
二、采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这就要指导学生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相似的语句,就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品味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如《祝福》中有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如果我们把这一句变成“祥林嫂,你放着罢!”再加以品味,就会发现表达效果上差别就大了。前一句比后一句语气更显得急促,心情更急切,强调的重点“放着罢”更突出,这样对祥林嫂的打击也就更大了。这种假设比较法,在品味语言时适当地加以运用,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调动生活体验、结合生活常识来品味语言
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个联系的中介存在,这个联系中介是学生的知识阅历、思维方法、心理结构。对文章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在中介作用下对文章内在的一切进行能动的重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体验,结合生活常识来品味语言。如在理解《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以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时,就可以用该方法来加以品味。通过想象“亭亭的舞女的裙”、“牛乳”、“梦”的特征来体会这一意境的美妙。“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花高颀玉立的情态,“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蒙眬柔和。
四、通过诵读加以品味
要引导学生学会这一方法,就要做到诵读时必须进入情境,这样才能品味出作者文中的意义、思想和情感。如《胡同文化》一文在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时,有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通过形象的诵读,体味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尤其是一个“嘿”字,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无限”的满足感,要认真细致地加以诵读体会。又如作者在表现北京人“忍”的特点时,引用了自己写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下文中还有对话,尤其是一句“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理解这些语言完全可以通过形象的富于表演性的诵读来实现,从而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有了一种真切的感受。
五、抓住关键词对语言细加品味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关键词着手,进行深入挖掘品味,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当中一字传神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训练能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这对学习语文又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贾母出场的描写,贾母是被人“搀”出来的,一个“搀”字当然写出了贾母年纪很大,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贾母在这个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要引导学生加以品味分析的。还有贾母与黛玉见面,作者通过“搂”、“叫”、“哭”这些动作,传神地写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对这些语言的品味,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同时也能体会出大师对语言的高超的运用的魅力。
语文课要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品味语言是关键。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富有内涵、富有魅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