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走进美妙的唐诗宋词殿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自实施以来,广大师生从中汲取到我们这个伟大的诗歌国度的营养精华,可以说唐诗宋词就是一部中国文人的精神史诗,所以,如何解决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的课堂教学难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如何才能把学生带入如此美妙的知识殿堂,就需要我们不仅有只可意会的领悟,还需要有可以言传的功力。
  笔者在教授唐诗宋词的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认为要真正领略唐诗宋词的魅力,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一、课堂背诵——学生诗歌背诵不再是难题
  让学生心中积累尽可能多的诗词,背诵当然是重头戏。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背诵,对于习惯差一点的学生来说,就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所以,要把“甜蜜的负担”留在课堂上解决,那么负担也不成为负担了。
  在开始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就培养学生的一个课堂上前五到八分钟的背诵习惯,这样做能收到两个显著效果:首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种你超我赶的劲头,人往往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记忆的效果会更好。其次,自己先熟知诗句,做到心中有数。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不错的。这样反复的训练,即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也能背个八九不离十。
  这就解决了困扰部分学生背诵的难题,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课后总会听到学生自豪地卖弄自己背诵的名言名句,更有的同学已经在向唐诗宋词的读本进军了。这样背的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他们的心里。有的老师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我的回答是,完全不会。
  二、字词句的教学——带学生走进美妙的语言世界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编者的意图,所以我们应当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编者在编书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我们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当然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要能勇敢地剔除或更正,重新整合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当然这是题外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浮华落尽见真醇”越来越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课堂不需要搞花里胡哨的一些东西,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方面的素养。
  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外娴熟地运用语言文字,课堂教学就必须实挖、深挖。字词句的教学其实就是在了解、积累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一直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手段,但笨拙的方法也许有时候就是最好的方法。唐诗宋词由于其语言的精炼性、跳跃性、多义性,字词讲透就更重要了。
  唐诗宋词的教学就是系统地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的一本教材,既然是系统的学习就更应该打牢学生的基础。字词句的教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翻译,而是“博古通今”或考据式的或点评式的或美译式的教学,诗歌教学不应该是乏善可陈的教学,而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
  在诗歌的教学领域向来主张诗歌不能用白话文翻译,或许有其正确性,但古诗文也是文言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教学生怎么样用信、达、雅的方式传达诗人的感情。学生首先要在“信”上下工夫,更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雅”的训练。
  语文学习,尤其是字词句的学习,如果平时不能做到“广种”,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就会“歉收”。
  三、以课后练习为抓手——深挖诗歌内涵
  课后练习给教师指明了一个方向,解读透了思考题基本上也就把握住了诗歌的主要内涵,它往往是一个大问题,或者是这首诗的主要问题,顺着这个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解决这个主要问题。
  比如教读欧阳修《蝶恋花》课后有一个问题是:词的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你能说出几层意蕴?这是一个让学生有些难以下手的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一下。首先,下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独处深闺的充满幽怨的抒情主人公,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接着再引导学生从抒情主人公的动作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一个是“门掩”的“掩”字,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风雨无情催送残春的场景,同时还可以扩展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比如,像花和月这样的意象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带给人共同的一种情感体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女子伤春、伤己的情感上来。另外一个“问”字,写出了:①女主人公因花落泪,看到狂风暴雨横扫摧残花儿,由此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②因泪眼问花,花儿缄默不语,不解她的心思,飞过秋千去。有情的人,无情的花都对她报以冷漠,更写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极度的寂寞和孤独。
  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就能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提示,课后思考题对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会自己主动思考。
  四、展开翅膀想象——让学生翱翔在美的国度
  几乎每一个教师在教读诗歌的时候都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确,没有想象就很难还原诗歌本来的面貌,不能还原诗歌的面貌就很难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想象,第一,再现景物的画面,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通过他们的想象,再通过他们的语言把他们心中的话表述出来,其实这也是接受美的一种锻炼。第二,再现诗人内心的情绪,由于年代遥远,那个荒烟蔓草的时代诗人内心的感受不太能为现代的中学生所理解,所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漫无涯际的旷野之中,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遥望迷茫的时空等,让学生静静地想诗人的感受是什么。一定要让学生静静地去想,没有功利地去想。但有时候我们也不要用苍白的语言点破。想象是一门美妙的艺术。
  五、不断总结规律——学方能致用
  有人说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我说,规律也是最好的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规律,其实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模板,让学生去套用。比如写景,我会让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①概括景的特点;②再现景物所呈现的画面;③写景的作用(主要有烘托和寄予情感的作用);④写景的角度;⑤景的色彩;等等。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就知道你的下句可能会讲什么,分析什么,也会形成很好的默契,对于教学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素养上会有一定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强调要学会制订各自的阅读计划并付诸实施;二是对课外阅读的对象作出了规定,推荐阅读各类健康读物及中外名著;三是要求阅读的量要大,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大语文的阅读方向。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来看,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课本只是一个例子,仅靠阅读课内的文本是远远跟不上中考的脚步的,更适应不了学生自身
本文简要介绍了铸造Al-Si合金中的Fe相问题及其组织形貌改善的一些方法,着重回顾了Sr对Fe相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Sr对Fe相影响的四种机理:AlP晶核理论,毒化理论,碎裂和溶解
摘 要: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兴趣与乐学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兴趣是乐学的重要前提,精心兴趣是乐学的重要保证。乐学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的“兴趣”中生成的,在精心的“兴趣”中出现的,教师能随机地进行“乐学”,让课堂在“兴趣”和“乐学”中不断的优化与整合,从而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关键词:兴趣 语文学习 乐学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从教十几年的经历,我深切地感受到初中学生的现状较前些年有较大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要“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高考《考试大纲》也要求写出“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深刻”的文章。简单而言就是作文创作具有时代性、哲理性、人文性。    一、“时代性”是指能紧跟社会生活    不难发现,高考作文话题、材料等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从现实而发。具体如倡导公平竞争、学会沟通、注重团结协作、遵循社会公德、注重自我修养等
对很多学生来说,作文是很头痛的事。每到上作文课时,学生就眉头紧皱,怨声载道。诚然,学生平时生活枯燥,每天三点一线,单调重复,材料积累很少,再加上生活阅历浅,对自然和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当然感到无话可写,即使有,也常常是语言平淡,构思无奇,让老师失望,使自己遗憾。学生是多么渴望能得到妙手指点,以便走出困境,拥有一方亮丽的天空啊!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过敏蛋白、隐地蛋白等新型微生物蛋白农药的研究进展,首次介绍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蛋白农药--激活蛋白,并对几种微生物蛋白农药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