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对古典诗词这种特殊文化载体的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仅满足于学生会背、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较浅的层次。那么如何利用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情不自禁走向传统、走进经典,如何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清平乐·村居》则给了我们较多的启示。
  
  一、 让学生在亲近汉字文化中沐浴传统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出示“居”),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演示“居”字的变化过程)。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人在房子里住,居住。
  生:我想到了一座房子。这个“居”呢,意思是屋上面有烟囱,屋子里住着十口人。
  生:这个字,让我想到了一个字——家。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
  师:好,人们常说“居然之家”。有了家,心就安了。人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居住在这里说着这样的话(板书:吴音),什么样的“话”叫吴音?
  生:吴国的口音。
  师:现在还有吴国吗?能不能借助资料说说?
  生: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吴侬软语,好听啊。方言化作乡音,而后成了乡情。难怪人说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
  窦老师由课题中的“居”字,用投影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自然而然想到“家”,想到“居然之家”,并巧妙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接着让学生由“吴音”而了解吴国,了解“吴音”方言的特点,引出“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这一片断教学中,窦老师通过对“居”字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文化传统中并领略了汉语言的特殊魅力,它形象丰瞻,情趣盎然,神韵悠远,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 让学生在古诗文濡染中积淀文化
  
  片断二: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我看到溪上有很多的青草,整齐地生长在那里,可能还会在水中留下倒影。
  师:真好。辛弃疾的词中说:“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想必你的发现和感悟就是从这里来的吧。那“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
  生:春天刚生出来,嫩绿嫩绿,像翡翠雕成的。
  师:按你的话春天刚生出来的小草,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这里是溪上青青草。
  生:对,应该是绿油油的草啊,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像一首歌词中唱的那样“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生:我还看到一幅画,大儿锄豆溪东,真卖力啊!
  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所以抓紧锄豆。
  生:我想给刚才的同学补充,溪上青青草,想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
  师:哈哈,你们也会想到诗人经常写草,像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虽然地点不同,年代不同,但共同的是要表达那绿绿的颜色,就如同诗人的生命一样充满绿意。你的引发真好。给他鼓鼓掌。
  著名哲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逐渐内化、濡染的过程。窦老师在这一片断教学中,从“溪上青青草”引发开去,历代文化经典诗句从师生口中自然流淌,营造出浓浓的古典文化氛围。学生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不断积累,不断自我建构起无论是知识的、精神的,还是语言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 让学生在艺术与审美中体悟文化
  
  片断三:
  师引读《破阵子》,并配上表现战斗场面的音乐《十面埋伏》。
  师: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齐读。
  ……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
  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在教学时,窦老师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精心地将文本中的相关词句和音乐、美术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情境。此片断中,教师引读《破阵子》,并辅以激越、悲壮的《十面埋伏》,琵琶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接着又通过一曲舒缓悠扬的《渔舟唱晚》,不露痕迹地导出课题《村居》。激越悲壮与舒缓悠扬的音乐对比鲜明,同时又蕴含着美的意境。接着窦老师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节奏,还加之以动作,手舞足蹈,并想象词中所描写的画面,配上流水的音乐,使学生在不经意中亲近了文本,优美的词韵、优美的词境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本节课教学的最后,窦老师还用甜美的歌喉在《明月几时有》的乐曲声中放歌,让学生在艺术与审美中体悟文化。
  
  四、 让学生在文化传统中塑造精神
  
  片断四: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生: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放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窦老师带领着学生探究老翁一家住在这茅屋里,居住条件并不好,为什么还笑容满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的富有怎抵得过精神的富有”,再让学生从辛弃疾《破阵子》中了解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让学生领会到“居危思安,安居乐业”的深刻主旨。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他们在失意时隐居山林,寄情山水,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在得意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窦老师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用中国博大的古典文化作支撑,通过对文本的融合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的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从而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一、 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选择适切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充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上海市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也认为:“关注表达”是指基于阅读情境,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应是学生语言得以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吸收、
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美国教育中,家校合作从1841年成立“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代公立学校的改革者和教育官员已经认识到家庭对于学校的重要影响,正如当年马萨诸塞州丹佛学区的教育局长诺森德所言:“学校需要家庭的帮助,与家长进行充分的、由衷的、及时的合作是我们的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阳光和雨
最近,听了吴冬冬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吴老师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形如流水的教学过程和不露痕迹的教学处理,让人听后回味无穷,感受到数学课堂无痕教学的美。在回味吴老师精彩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本节课的精彩缘于对教材中文本的巧妙解读,把静态的文本知识解读成动态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几何模型、建构知识体系等,学生学得轻松、清楚、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 精彩缘于静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语浅情深、言近旨远、意境优美,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熏陶情感、陶冶心灵、涵养精神的绝佳素材。最近,笔者听了十余节古诗词教学公开课,无疑老师们的教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一、 忽视学段目标,随意拔高学习要求  2011版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目标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与思路。我也不例外,我的治班法则是听证。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 制度听证——让制度也充满迷人风采  学校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人,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成绩差别很大,学习方法、习惯、爱好、特长也是各不相同,差异明显。所以我们多数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会立马制定出一些班级制度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言全面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刻骨铭心的历史遭遇,是一篇聚合了强烈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好教材。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竞赛并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执教的课例,通过与本校的教研组共同磨砺,
一、我校校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当前,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学习技能训练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导致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其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二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作,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其三是重知识传授,轻
提问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观,又具有与学科具体内容相结合的操作性,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法虽然也大受欢迎,被广泛运用,但笔者发现它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设计类型单一,或只集中在某一个阅读层面上运用;或提的问题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如果排除对教师个体因素的考虑,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技巧的具体表现,那么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更关注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在建构期待处拓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
班主任能否把班级管理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执行力。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呢?下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招:从简单的、小的事情做起  什么样的事情,学生最容易做到?答案很简单:简单的、小的事情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都能做到的。同样道理,班级管理的理想做法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因为只有放低要求,才能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得到,都能达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