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q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在建构期待处拓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拓展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乐此不疲时,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拓展效应”。所以在学生学习新诗词之前利用拓展材料作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会尽快进入对新诗词的学习。比如对诗词作者的介绍,或是对诗词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习新知识增加动力。
  如笔者在教学《七律长征》时,考虑到红军长征距今已有70多年了,跟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而真切地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是走进《七律长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采用了真实的史料介绍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起点”。
  上课伊始,我便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声情并茂地介绍道:“人们不会忘记长征,那是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路上还遇到了说不完的艰难险阻,但是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只脚,奋勇向前。他们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穿过(水草地)……1935年10月,长驱二万五千里的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在革命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此时,红军的领导人,谁?(毛泽东,)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一首赞颂长征的诗。想听一听吗?”
  教师充满深情的吟诵,同时配以地图的展示,引发学生进行口头的地名填补,这些都使学生真切地走进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情况。这样的史料介绍令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激动,同时也使学生学习《七律长征》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 在质疑问难处拓展,领悟要义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以这个“难点”为教学的基点,不惜“笔墨”,为突破难点而适度拓展,如此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七律长征》时,学生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字面意思后,不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金沙江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山崖,为何让红军觉得暖?大渡河上横着的铁索桥,为何让红军感到深深的寒?”此时我进行了以下的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师: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来到金沙江边,这波涛汹涌的江水会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结合画面播放补充的故事《巧渡金沙江》。你体会到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
  生1:高兴,自豪。因为红军不费一枪一卒,就渡过了险要的金沙江。
  生2:红军巧妙战胜了困难。一个“暖”字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满心欢快。
  师:让我们再来到大渡河畔,这高高悬挂的铁索桥上,曾经进行过怎样激烈的战斗呢?让我们加入红四团,去英勇作战。播放补充的录像《飞夺泸定桥》。经历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能说说你的战斗感言吗?
  生1:桥上铁索寒光闪闪,桥下是惊涛骇浪,敌人疯狂扫射,这一切真令人心惊胆寒!红军奋不顾身向前冲,多么英勇顽强!
  生2:红军凭着勇敢又一次战胜了困难,一个寒字正写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真正理解了诗句中的“暖”和“寒”,让我们读出心中这浓浓的暖意与深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个“暖”字成了多少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适时地补充拓展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暖”字蕴涵着的红军渡江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学生可能更多的只能理解到铁索难过的程度,用影像进行拓展,再现当时攻城的画面,让学生更看到了铁索对面那猖狂的炮火,红军在战火中“勇敢向前、跌落江中、继续向前”的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寒”字怎能不由心而生?如此适度的拓展,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诗词教学的形象性。
  三、 在文本重点处拓展,体会意境
  诗词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关键词语进行拓展体验、细细品味,那么诗词的意境就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并理解古诗前两句大意之后,着力抓住本诗重点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有效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满园春色是怎样的?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
  生: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师:你描述得简洁形象。(相机出示春景图)瞧,望着这样的美丽春色,我们还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生:这绿绿的小草让我想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瞧那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这满园的花儿使我想起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这满园的花一定很香,那就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生:动物被花儿吸引来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围绕“满园春色”这个重点,学生调动自己的古诗积累,精彩拓展,让“春色满园”所描绘的意象变得丰满而真实。这样,所拓展的内容和《游园不值》的学习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圆,这个圆的起点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终点仍回到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样的拓展,紧紧为学生深入、细致感悟文本的重点服务,借助它们,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此诗的意境之美。
  四、 在掀起高潮处拓展,升华情感
  教材所选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但有些诗词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如能通过层层拓展,帮助学生扫清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往往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学生的心灵因这样的拓展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课堂因这样的拓展会出现情感的“沸点”。
  如教学《江雪》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为了深入体会诗情,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拓展。
  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我们来看看当时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吧!
  师:补充资料1(柳宗元31岁时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他一心想为老百姓说话,进行改革。他得罪了那些豪门贵族,他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凉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原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有话儿也没有人可以诉说。)你能体会到柳宗元的心情吗?
  生:孤独寂寞。
  师:补充资料2(来到永州后,柳宗元的老母亲因为生活艰苦,病死在一个四处透风的破庙里。柳宗元趴在母亲的身上悲痛地呼喊着:“都是儿子不孝啊,让母亲受苦了,母亲啊,儿子从此再也感受不到您的疼爱了。”)此时,你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悲伤痛苦。
  师:补充资料3(母亲去世了。命运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在这个家庭的头上,柳宗元那心爱的大女儿,又染上了重病,因为无法医治,离他而去。此时的柳宗元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痛不欲生。
  师:补充资料4(在这么荒凉的永州,他居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啊,人生漫漫的十年时光,他也不幸染上了一身的疾病,走路两腿直发抖,坐下两腿直发麻。)此时,他的心里充满着——
  生:悲愤愁苦。
  师:其实诗人已经把这样的感情藏在这首诗里了,不信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生:千万孤独。
  师: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永州这个地方,他还继续推行改革,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其实诗中的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
  生:坚强不屈、不怕打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师:柳宗元是孤独的,但他更是坚强的,他就像一朵开放在冰天雪地里的白梅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他那不朽的诗篇《江雪》。
  《江雪》是诗人在被贬永州、失去朋友、失去母亲、失去爱女,在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况下写就的一首心灵绝唱。这首诗短短20个字的背后,蕴涵着作者柳宗元那么苦难的人生经历,那么孤独悲痛的内心情感,那么坚强高洁的精神品性。课堂上,我补充出示的那一段段珍贵的史料,是作者的人生写真,也是本诗的情感之源,学生在这一段段史料的引领下,得以越过千年的风霜,领略作者的寂寞与悲苦,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升华,
  五、 在总结延伸处拓展,丰富语言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即将学完一首诗词、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诗词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明白阅读教材上的诗词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这一路上要阅尽“无数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自己的修养。
  如在教学《如梦令》时,我抓住了一个“醉”字,引领学生进行精读品味,学生从词中想象画面,感受到李清照年轻时的幸福美满,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之后,我及时补充了她晚年的一首愁苦的《声声慢》,引导学生进行略读,通过对比性阅读,学生感悟出其醉的是“苦酒”。以词引词,学生对李清照的人和词风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如教学古诗《赠汪伦》后,我引导学生尝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学生活学活用,在自主阅读中体会到了热情、孤独、豁达开朗等不同的送别之情。如此“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拓展了诗词教学的境界,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将一首诗、一首词当成一片树叶,把它放入整个诗(词)人,放入相关诗(词)群大树当中去,这样的拓展将为学生架设起阅读的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操作活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过程。为了提高操作活动的效率,在课前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课堂上学生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固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学生如果一直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单一活动方案进行操作,那么很容易处于机械操作的层面,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下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活动方案,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
【摘要】现代农旅融合是指农业发展与当地乡村旅游业的融合,依靠当地农业景观和农产业的元素并将其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文章主要以钟山县乡村旅游为例,探讨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钟山县;模式  【基金项目】走“红 绿 古 互联网”乡村旅游新模式——边远山区职校的创新扶贫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GXZZJG2017A169。  近
一、 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选择适切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充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上海市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也认为:“关注表达”是指基于阅读情境,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应是学生语言得以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吸收、
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美国教育中,家校合作从1841年成立“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代公立学校的改革者和教育官员已经认识到家庭对于学校的重要影响,正如当年马萨诸塞州丹佛学区的教育局长诺森德所言:“学校需要家庭的帮助,与家长进行充分的、由衷的、及时的合作是我们的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阳光和雨
最近,听了吴冬冬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吴老师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形如流水的教学过程和不露痕迹的教学处理,让人听后回味无穷,感受到数学课堂无痕教学的美。在回味吴老师精彩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本节课的精彩缘于对教材中文本的巧妙解读,把静态的文本知识解读成动态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几何模型、建构知识体系等,学生学得轻松、清楚、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 精彩缘于静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语浅情深、言近旨远、意境优美,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熏陶情感、陶冶心灵、涵养精神的绝佳素材。最近,笔者听了十余节古诗词教学公开课,无疑老师们的教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一、 忽视学段目标,随意拔高学习要求  2011版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目标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与思路。我也不例外,我的治班法则是听证。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 制度听证——让制度也充满迷人风采  学校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人,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成绩差别很大,学习方法、习惯、爱好、特长也是各不相同,差异明显。所以我们多数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会立马制定出一些班级制度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言全面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刻骨铭心的历史遭遇,是一篇聚合了强烈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好教材。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竞赛并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执教的课例,通过与本校的教研组共同磨砺,
一、我校校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当前,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学习技能训练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导致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其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二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作,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其三是重知识传授,轻
提问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观,又具有与学科具体内容相结合的操作性,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法虽然也大受欢迎,被广泛运用,但笔者发现它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设计类型单一,或只集中在某一个阅读层面上运用;或提的问题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如果排除对教师个体因素的考虑,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技巧的具体表现,那么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