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观,又具有与学科具体内容相结合的操作性,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法虽然也大受欢迎,被广泛运用,但笔者发现它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设计类型单一,或只集中在某一个阅读层面上运用;或提的问题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如果排除对教师个体因素的考虑,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技巧的具体表现,那么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更关注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即与语文教学内容相聚合的教学方法,即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1]提问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分类,认清每一类问题的功用和不同的适用时机。针对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精细阅读、拓展性阅读[2]等不同层次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可分为三大类型:主问题设计、细问题设计、拓展性问题设计。
  一、 主问题设计
  余映潮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现象提出“主问题”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提问的范围一般着眼全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一般用在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从主问题的不同功用可具体分为:
  1.理清文章整体结构的主问题
  这一类主问题主要功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如执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就可设问: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依此问学生明确了文章分两大部分:一部分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一部分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欢腾,两个部分通过“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对此问题的思考让学生鸟瞰全文,既能明晰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思路,也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的主问题
  理清文中事件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的时候也要设计主问题。如一位教师教《麻雀》一文的时候设问:课文写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梳理出了故事中主要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和故事的基本情节“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猎人唤回了他的猎狗”。可见一个好的问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感知文章艺术特色的主问题
  有些文章有着独特的行文风格和艺术特色,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这就需要针对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要特色设计主问题。如有位教师执教《金黄的大斗笠》时,在学生读流利了课文之后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的初步的朦胧的感受是“美”、“有趣”、“感人”等,这便是对文章特色的粗浅感悟,寻着这些初步的感受,教学就可以进一步深入:文章美在哪里?有趣在哪里?感人又在哪里?
  4.体验文章情感的主问题
  对于一些以表达情感为重或者意图唤起读者情感认同的文章,情感体验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服性的演讲稿,诉诸于读者的情感,通过包含感情的事实陈述唤起读者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让读者感受悲、愤、忧、喜,这正是《只有一个地球》所要达到的效果。[1]支玉恒老师施教时设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支老师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触摸学生的感情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情体验表达出来就是非常合适的。
  5.理解文章主要形象的主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记叙文,而记叙文总离不开记人叙事,因此记叙文的学习不能不抓住主要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要形象的主要特征也要设计主问题。可以从文章中心句的切入来设计。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设问:文中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通观全文找出能表现人物“了不起”的句段,又要沉下去细读文章,思考这些句段是怎样表现他们的了不起的。这样的主问题能一下子抓住人物的主要品质特征。主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出发去设计。如小学语文《军神》一文的教学,教师设问:刘伯承‘神’在何处?这是一个由题而生、统领全文的主问题。整个文章的精读就是围绕这样的主问题而展开、深入的。
  二、 细问题设计
  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还得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上来,因此我们还要设计一些细问题。与主问题着眼全篇不同,细问题主要是针对字、词、句以及标点符号而设计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深入品读关键片段里面关键的字词句来深入理解文章意蕴、体验文中情感、激发想象、培养语感等,一般用在精读课文的环节。根据细问题不同的功用具体可以分以下类型:
  1.理解文章深层意蕴的细问题
  有些文章含义深刻,文章的深意需要透过字里行间深层追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蕴。如《白杨》一文,有位教师设计问题:他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课文表面的内容“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向隐藏的内容开掘,深层理解父亲如白杨一样的人格魅力,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
  对文章内容深入、精确的理解有时候只需抓住一个词眼。如《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的教学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靠斧头得来的一切都没有了——包括斧头”中的“一切”这个词眼设问:“一切”指什么?
  2.丰富感受的细问题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感受”,要让他们“有感受”且“能交流分享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些能激发和丰富他们感受的问题,让其有感受可表达。可以营造情境激发感受。如《麻雀》一文的教学可设问:凶猛的大猎狗就要吞掉弱小的麻雀了,一只老麻雀绝望地像石头似地落在了大猎狗面前,它要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麻雀,此时的你想对谁说什么?这样的问题配合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以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让那时那境如在目前,学生就容易有感受、想表达。也可角色代替让学生移情感受。如《掌声》一文教学设计,品读句子“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一句时设问: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英,让我来问问,小英啊小英,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为什么低头?你在犹豫什么呢?眼圈怎么红了呢?”学生将自己当成小英,就能更好地感受小英的内心世界。[3]还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引发学生的感受。如王松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敏感地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中的两个“不可估量”,在引导学生圈读“不可估量”,理解了“不可估量”的意思和在文中的具体所指之后,发问:面对这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内心是怎么样的?   3.激发想象的细问题
  “文有不言者”(刘熙载《艺概》),“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袁枚《随园诗话》)。“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通过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等手段有意无意地造成的意义空白。文章常有一些“空白”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补白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去填补。如一位教师执教《庐山的云雾》为了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品读了文章中的相关的段落之后,教师设问: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除了课文中描写的,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姿态呢?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你将文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描写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拓展和丰富课文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阅读有时难以想象,主要是与角色有隔阂,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角色,就有了想象的角度和空间。如一位教师教《游园不值》时设问:苏轼说“诗中有画”,你这枝红杏能向前来游春的诗人描绘一下满园春色吗?[4] 激活学生想象,让学生身心入境。
  4.培养语感的细问题
  培养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任。教师要善于抓住有语感训练价值的字词句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语感。如针对《荷花》一文中“白荷花从绿色的大圆盘中冒出来”一句可以设问:“冒”字可以换成别的字吗?有什么不同?哪个好?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仔细体会“冒”字的精妙。而《安塞腰鼓》中针对“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可以设问: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你能从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来说说看么?从而让学生感受特别的表达效果。
  5.穿针引线过渡搭桥的细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一类细问题的主要功用在于穿针引线,给学生的思维搭桥,引导学生从一部分学习跨越到另一部分的学习上去。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欣赏了小村庄的美丽又了解了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冲垮的经过,感受了小村庄被毁灭的痛心之后,教师设问:你们认为大雨是使小村庄消失的主要原因吗?难道这场天灾真的能毁灭整个村子吗?[5]将学生从悲痛惋惜的情感中牵出来,意在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小村庄毁灭的“根本的原因”。
  三、 拓展性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精华,也是思想情感的精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文为本,但在读通透了文本之余,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走向自我,走向生活,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社会。拓展性问题主要是以课文为基点或以课文为引子,引发学生对课文之外的问题的思考,可以是反思自我,可以是关注他人,可以是观照现实社会人生。总之是把语文学习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引导反思自我的问题
  如果拓展性的问题是以文本为圆点的无数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的话,那么反思自我的问题就是最紧贴学生自身的那个圆。阅读要让学生从别人那里反观自身,用文学来濡养精神世界。如教学《与时间赛跑》一文,当学生深读、细读了文章之后,可以设问:谈谈你准备如何珍惜时间?学习《秋天的怀念》、《背影》等课文时,可设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了吗?自己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切己体察,往往能够实现较为深刻的自我反思,获得精神的成长。
  2.引导关注他人的问题
  从“你—他”模式的主客体世界到“你-我”关系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哲学家们告诉了我们世界的理想姿态。现代社会只有关注他人,学会合作,才能实现自我。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命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如《掌声》一文,就可以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小英”吗?你会怎样和她相处?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不同的“你”,思考如何与不同的人和谐理性相处。
  3.思考历史或现实的问题
  个人永远是处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阅读应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窦贵梅教《晏子使楚》,在领会了晏子的才华后,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尊重”这一主题,于是引用了一位外交官的话:“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然后设问:对此,你怎么看?[1]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历史,思考“尊重”这一从古至今引人深思的主题。
  主问题、细问题、拓展性问题三类问题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适用时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阅读教学中的不同需要恰当地设计这几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郝丽琴.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阐释及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2(3).
  [3] 董一红.《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0(2).
  [4] 沈春燕.《游园不值》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14).
  [5] 李声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17).
其他文献
一、对比简析明思路  “角的画法”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分类情况后学习的。主要让学生借助量角器,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先确定顶点和角的一条边,然后“点重合、边重合”,找到相应度数的位置,画出对应的角。  苏教版教材对“画角”这个内容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先介绍角的分类,最后安排“画角”这个教学环节,教材试图通过例题主要介绍用量角器画角的
操作活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过程。为了提高操作活动的效率,在课前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课堂上学生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固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学生如果一直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单一活动方案进行操作,那么很容易处于机械操作的层面,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下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活动方案,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
【摘要】现代农旅融合是指农业发展与当地乡村旅游业的融合,依靠当地农业景观和农产业的元素并将其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文章主要以钟山县乡村旅游为例,探讨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钟山县;模式  【基金项目】走“红 绿 古 互联网”乡村旅游新模式——边远山区职校的创新扶贫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GXZZJG2017A169。  近
一、 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选择适切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充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上海市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也认为:“关注表达”是指基于阅读情境,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应是学生语言得以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吸收、
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美国教育中,家校合作从1841年成立“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代公立学校的改革者和教育官员已经认识到家庭对于学校的重要影响,正如当年马萨诸塞州丹佛学区的教育局长诺森德所言:“学校需要家庭的帮助,与家长进行充分的、由衷的、及时的合作是我们的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阳光和雨
最近,听了吴冬冬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吴老师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形如流水的教学过程和不露痕迹的教学处理,让人听后回味无穷,感受到数学课堂无痕教学的美。在回味吴老师精彩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本节课的精彩缘于对教材中文本的巧妙解读,把静态的文本知识解读成动态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几何模型、建构知识体系等,学生学得轻松、清楚、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 精彩缘于静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语浅情深、言近旨远、意境优美,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熏陶情感、陶冶心灵、涵养精神的绝佳素材。最近,笔者听了十余节古诗词教学公开课,无疑老师们的教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一、 忽视学段目标,随意拔高学习要求  2011版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目标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与思路。我也不例外,我的治班法则是听证。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 制度听证——让制度也充满迷人风采  学校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人,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成绩差别很大,学习方法、习惯、爱好、特长也是各不相同,差异明显。所以我们多数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会立马制定出一些班级制度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言全面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刻骨铭心的历史遭遇,是一篇聚合了强烈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好教材。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竞赛并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执教的课例,通过与本校的教研组共同磨砺,
一、我校校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当前,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学习技能训练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导致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其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二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作,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其三是重知识传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