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改新理念已深入人心,而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传统教学思想和低效课堂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课堂教学面临新现实的严峻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如何做到既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成绩,又培养学生“明天”的学习能力呢?值得深入研究。
(一)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突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需要
笔者所在的教学区虽位于肇庆中心城区,但是教师水平和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差异大,通过模式的构建实践,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需要
学案的科学编制和合理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有利于教师深度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题组于2012年开始研究小学数学阅读策略,2015年开始编写与使用小学数学三维导学案,并把两个项目成果整合成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直至现在,仍在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积极参与省教育研究院吴有昌博士研究的“三维导学案”项目研究,从中吸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系统学习“学案导学”“发现教学”“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合作探究”“学习金字塔”等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加以抽象,把握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理论。
2.问卷调查法:通过当前现状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个案研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3.行动研究法: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和自身实践设计具体的导学案,并付诸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施策略作深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积累有关研究过程中的经验。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组整合之前研究的数学阅读策略和三维导学案两个项目的成果,提炼出“3·3·5”导学模式: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开发“三案”学习资源,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以“金字塔”式推进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三点”,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从而发展小学生数学三种关键能力。
(一)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解读
1.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内涵
(1)第一个“3”的含义
“3”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整个模式的理念所在,体现全方位、立体式的三维框架。
三个前提:不增加负担,不延长时间,不难实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对象:师、生、家长
三种学习方式:独学、互学、群学
三个教学关键点:重点、难点、易错点
三个学习时间:课前(课前研学)、课中(学校学习)、课后(家庭作业)
三种关键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第二个“3”的含义
我们开发“三导案”作为学习资源,把每一个学时的学案分为:导读案、导思案和导练案三部分。
导读案:是基础。采用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做题,唤醒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数学文字进行初步“识码”。该环节可以在家中进行预习,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阶段进行。
导思案:是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阅读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对数学文字进行“解码”。可以整节课进行学习,也可以是一节课中间主要部分时间进行。
导练案:是反馈与自主的体现。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自主阅读,深化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数学语言能力。学生在这个环节对数学文字进行“识码”。该环节可以课后完成,也可以一节课的后段完成。
(3)“5”的含义
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基本包括五个环节,同时把5种不同的数学阅读方法“领读、导读、研读、解读和自读”有机渗透到导学课堂的五个环节。具体环节、时间和操作如下图:
2.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基本课型
根据不同的课型,课题组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3.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操作流程图
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
(二)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实施的“四个转变”策略
1.从“滿堂灌”到自主探究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会学
教师要在观念上转变,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重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日后会学。
2.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好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了让学生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切教学手段都为了学生好学服务。
3.从讲深讲透讲全面到点拨精练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学好 传统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对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全面,而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有学生预习尝试做基础,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上课的着力点只是点拨“重点、难点、易错点”,当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实现了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要点拨精练,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三导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三导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导学策略。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和“四个吃透”。要考虑学困生,还要在关键处讲解、提醒,以确保那些学困生也能听懂。
4.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通过“三导案”的使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自学探究能力。以个性差异为出发点,让学生先学,培养会读书的能力。以预习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质疑辨析能力。设置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得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一步一步向前探索,从而有探究的欲望。
(3)合作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着力点,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中打开学生思路,从而实现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深度参与。
(4)检查纠错能力。由于每个学案都有易错点的设置和教师课堂点拨。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及课堂点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检查纠错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严谨性。
(三)取得的研究成果
1.形成一大批理论成果
在各实验学校研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教研案例分析和优秀教学论文,对本成果理论和实践研究作出很大贡献。撰写相关论文42篇,其中15篇在市、省级获奖,导学模式的教研案例10个,5篇教学设计在省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优秀设计。
此外,编撰了覆盖小学数学人教版六个年级,12册数各单元每个课时的导学案。
2.探索出小组合作的创新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进行捆绑评价,并在小组之间也引入竞争机制,这正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欢乐”的最有效的途径。
(2)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建立“62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6人异质学习小组”,相互竞争。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3个2人组。小组长每学年固定,并提前培训。
E字型的座位摆设,操作方便,而且为每个学生编号,实施学生教学生,学生管学生。
1号: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负责检查、指导2、3、6号学生的学习。
2号、3号:小组中中等学习成绩的学生,在1号学生的指导下,负责4、5号学生的学习指导。
4、5号:小组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接受2、3号学生指导。
6号:小组中学习最有困难的学生,由小组最好的1号指导。
(3)教师要逐步与学生形成默契和习惯:①学生一接到学习任务要迅速行动;②学生形成自觉往前学的习惯,只要教师没打断,就按自己的能力不间断地往前学;③在完成导思案和导练案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答案,自己对答案、自己反思,允许与学生个别交流。
3.设计6个核心素养卡通人物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6个卡通人物作为评价激励载体,让卡通人物作为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课堂评价,开展“争章”活动。
4.构建小学数学“3·3·5”导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们设计了“课堂反馈卡”、《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3·3·5”导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3·3·5”导学学生学习评价表》。学生的学习评价采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自评、他评和师评的多元评价。
通过“反馈卡”建立课堂反馈机制:每个学生手上要有两张卡片,一张的正面是绿色的且有“A”字,背面是红色的且有“B”字,另一张的正面是黄色的且有“C”字,背面是白色的且有“D”字。“反馈卡”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时的进行状态:绿色代表进展顺利,黄色代表稍有困难,红色代表没法进行。②学生解答某道题的结果:对于判断题,绿色代表选“√”,红色代表选“×”;对于选择题,A、B、C、D卡分别代表选项。对于非客观题,学生答对的用绿色代表,答错的用红色代表。③学生解答某一组题的情况:全对用绿色代表,部分对的用黄色代表,全错的用红色代表。
四、效果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七年的研究,课题组实践检验中取得了“一辐射三提升”的突出成效。
1.导学模式辐射面广
开始,参与导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有端州区内14所实验学校,实验教师近60人。在实验中期,端州区内绝大部分学校三~六年级学生近2万学生使用过导学模式的学习。该模式成果通过课题组成员还在肇庆封开、大旺、鼎湖、怀集、高要,广宁,云浮市新兴、罗定,广州市增城区,韶关始兴县,广西桂林资源县等地进行推广。
2.导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课题组从端州区内选出15所学校三~六年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四~六年级抽测数据取样对比。2015年开始在区内全面推广导学模式。多所实验学校在六年级教学质量抽测中数学成绩有所提升。这些数据都证实了导学模式的教学成果是卓有成效的。
在我们導学模式的指引下,区内也纷纷效仿,结合校情构建有特色的导学模式。如,肇庆市第一小学,数学成绩在区内稳居前列;端州区大龙学校的“限时四学”模式,以往长期在区内的监测中成绩亟待提高,经过几年的实践,六年级抽测成绩从以往平均分20多分,到2019年平均分达到70多分,有了跨越式的进步;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的“阳光研学”“颠倒课堂”模式,实施了4年后,数学成绩稳居区内前三名;端州区黄岗小学的“四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学校数学成绩薄弱的现状,肇庆市端城小学从原来成绩薄弱,经过几年的实践,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3.导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素养的提升
通过访谈、调研和质量检测分析得出: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统计数据表明:实施导学教学方式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堂上能够积极有效交流、表达和争论的学生达87.2%,比实验初提高了65个百分点;课外能积极主动学习的达90.33%,比实验初提高近70个百分点;学生自信感或自信心明显增强的占82.1%,比实验初提升了36.5个百分点;对学科学习有兴趣的达67.9%,比实验初提升了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证明了在实施导学模式后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
4.导学模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从过去单一的“教”到现在的学、导、教;从先教后学到先研后教;从面向部分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从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1)通过模式推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课题主持人李伟聪成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被评为端州区优秀人才、紧缺人才;肇庆市第六小学吕永梅、端州区沙湖小学林肇坚、端州区河苑小学莫邦新,成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2015年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教师何霞青、2017年肇庆市第七小学教师钟惠芳、2019年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教师麦健华均获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2)开展实验研究的学校数学科团队在研究中成长,科组团队合力开始显现。如,端州区河苑小学,从原来团队涣散,通过实验促进,团队凝聚力增强,教师慢慢得到成长。
(二)反思
通过三导案在课堂中的应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解決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1.学案有可能会增加学生负担。学案不杜绝问题,但如果像其它科目一样,单纯题目的罗列,就成了课堂练习题或学生预习题,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教师认识有待提高。有的教师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
3.导学案学习弱化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由于导学案强化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但由于没有教师的引导,课堂教学弱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讨论与建议
1.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2.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交替使用。模式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追求在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要超越模式,用研学后教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无论是导学案模式还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交替使用,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师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出与“导学案”课程匹配的微课、其他学习资源,让学生更有效地提前研学。
模式的框架是相对稳定的,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课不一定按照规定的环节流程进行。模式是一个“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过程,我们将继续以导学模式为抓手,深入研究,再出新成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改新理念已深入人心,而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传统教学思想和低效课堂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课堂教学面临新现实的严峻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如何做到既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成绩,又培养学生“明天”的学习能力呢?值得深入研究。
(一)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突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需要
笔者所在的教学区虽位于肇庆中心城区,但是教师水平和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差异大,通过模式的构建实践,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需要
学案的科学编制和合理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有利于教师深度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题组于2012年开始研究小学数学阅读策略,2015年开始编写与使用小学数学三维导学案,并把两个项目成果整合成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直至现在,仍在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积极参与省教育研究院吴有昌博士研究的“三维导学案”项目研究,从中吸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系统学习“学案导学”“发现教学”“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合作探究”“学习金字塔”等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加以抽象,把握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理论。
2.问卷调查法:通过当前现状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个案研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3.行动研究法: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和自身实践设计具体的导学案,并付诸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施策略作深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积累有关研究过程中的经验。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组整合之前研究的数学阅读策略和三维导学案两个项目的成果,提炼出“3·3·5”导学模式: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开发“三案”学习资源,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以“金字塔”式推进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三点”,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从而发展小学生数学三种关键能力。
(一)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解读
1.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内涵
(1)第一个“3”的含义
“3”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整个模式的理念所在,体现全方位、立体式的三维框架。
三个前提:不增加负担,不延长时间,不难实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对象:师、生、家长
三种学习方式:独学、互学、群学
三个教学关键点:重点、难点、易错点
三个学习时间:课前(课前研学)、课中(学校学习)、课后(家庭作业)
三种关键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第二个“3”的含义
我们开发“三导案”作为学习资源,把每一个学时的学案分为:导读案、导思案和导练案三部分。
导读案:是基础。采用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做题,唤醒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数学文字进行初步“识码”。该环节可以在家中进行预习,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阶段进行。
导思案:是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阅读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对数学文字进行“解码”。可以整节课进行学习,也可以是一节课中间主要部分时间进行。
导练案:是反馈与自主的体现。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自主阅读,深化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数学语言能力。学生在这个环节对数学文字进行“识码”。该环节可以课后完成,也可以一节课的后段完成。
(3)“5”的含义
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课堂教学基本包括五个环节,同时把5种不同的数学阅读方法“领读、导读、研读、解读和自读”有机渗透到导学课堂的五个环节。具体环节、时间和操作如下图:
2.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基本课型
根据不同的课型,课题组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3.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操作流程图
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
(二)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实施的“四个转变”策略
1.从“滿堂灌”到自主探究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会学
教师要在观念上转变,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重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日后会学。
2.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好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了让学生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切教学手段都为了学生好学服务。
3.从讲深讲透讲全面到点拨精练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学好 传统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对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全面,而小学数学“3·3·5”导学模式,有学生预习尝试做基础,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上课的着力点只是点拨“重点、难点、易错点”,当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实现了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要点拨精练,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三导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三导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导学策略。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和“四个吃透”。要考虑学困生,还要在关键处讲解、提醒,以确保那些学困生也能听懂。
4.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通过“三导案”的使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自学探究能力。以个性差异为出发点,让学生先学,培养会读书的能力。以预习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质疑辨析能力。设置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得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一步一步向前探索,从而有探究的欲望。
(3)合作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着力点,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中打开学生思路,从而实现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深度参与。
(4)检查纠错能力。由于每个学案都有易错点的设置和教师课堂点拨。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及课堂点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检查纠错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严谨性。
(三)取得的研究成果
1.形成一大批理论成果
在各实验学校研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教研案例分析和优秀教学论文,对本成果理论和实践研究作出很大贡献。撰写相关论文42篇,其中15篇在市、省级获奖,导学模式的教研案例10个,5篇教学设计在省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优秀设计。
此外,编撰了覆盖小学数学人教版六个年级,12册数各单元每个课时的导学案。
2.探索出小组合作的创新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进行捆绑评价,并在小组之间也引入竞争机制,这正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欢乐”的最有效的途径。
(2)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建立“62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6人异质学习小组”,相互竞争。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3个2人组。小组长每学年固定,并提前培训。
E字型的座位摆设,操作方便,而且为每个学生编号,实施学生教学生,学生管学生。
1号: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负责检查、指导2、3、6号学生的学习。
2号、3号:小组中中等学习成绩的学生,在1号学生的指导下,负责4、5号学生的学习指导。
4、5号:小组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接受2、3号学生指导。
6号:小组中学习最有困难的学生,由小组最好的1号指导。
(3)教师要逐步与学生形成默契和习惯:①学生一接到学习任务要迅速行动;②学生形成自觉往前学的习惯,只要教师没打断,就按自己的能力不间断地往前学;③在完成导思案和导练案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答案,自己对答案、自己反思,允许与学生个别交流。
3.设计6个核心素养卡通人物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6个卡通人物作为评价激励载体,让卡通人物作为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课堂评价,开展“争章”活动。
4.构建小学数学“3·3·5”导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们设计了“课堂反馈卡”、《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3·3·5”导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3·3·5”导学学生学习评价表》。学生的学习评价采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自评、他评和师评的多元评价。
通过“反馈卡”建立课堂反馈机制:每个学生手上要有两张卡片,一张的正面是绿色的且有“A”字,背面是红色的且有“B”字,另一张的正面是黄色的且有“C”字,背面是白色的且有“D”字。“反馈卡”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时的进行状态:绿色代表进展顺利,黄色代表稍有困难,红色代表没法进行。②学生解答某道题的结果:对于判断题,绿色代表选“√”,红色代表选“×”;对于选择题,A、B、C、D卡分别代表选项。对于非客观题,学生答对的用绿色代表,答错的用红色代表。③学生解答某一组题的情况:全对用绿色代表,部分对的用黄色代表,全错的用红色代表。
四、效果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七年的研究,课题组实践检验中取得了“一辐射三提升”的突出成效。
1.导学模式辐射面广
开始,参与导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有端州区内14所实验学校,实验教师近60人。在实验中期,端州区内绝大部分学校三~六年级学生近2万学生使用过导学模式的学习。该模式成果通过课题组成员还在肇庆封开、大旺、鼎湖、怀集、高要,广宁,云浮市新兴、罗定,广州市增城区,韶关始兴县,广西桂林资源县等地进行推广。
2.导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课题组从端州区内选出15所学校三~六年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四~六年级抽测数据取样对比。2015年开始在区内全面推广导学模式。多所实验学校在六年级教学质量抽测中数学成绩有所提升。这些数据都证实了导学模式的教学成果是卓有成效的。
在我们導学模式的指引下,区内也纷纷效仿,结合校情构建有特色的导学模式。如,肇庆市第一小学,数学成绩在区内稳居前列;端州区大龙学校的“限时四学”模式,以往长期在区内的监测中成绩亟待提高,经过几年的实践,六年级抽测成绩从以往平均分20多分,到2019年平均分达到70多分,有了跨越式的进步;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的“阳光研学”“颠倒课堂”模式,实施了4年后,数学成绩稳居区内前三名;端州区黄岗小学的“四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学校数学成绩薄弱的现状,肇庆市端城小学从原来成绩薄弱,经过几年的实践,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3.导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素养的提升
通过访谈、调研和质量检测分析得出: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统计数据表明:实施导学教学方式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堂上能够积极有效交流、表达和争论的学生达87.2%,比实验初提高了65个百分点;课外能积极主动学习的达90.33%,比实验初提高近70个百分点;学生自信感或自信心明显增强的占82.1%,比实验初提升了36.5个百分点;对学科学习有兴趣的达67.9%,比实验初提升了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证明了在实施导学模式后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
4.导学模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从过去单一的“教”到现在的学、导、教;从先教后学到先研后教;从面向部分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从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1)通过模式推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课题主持人李伟聪成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被评为端州区优秀人才、紧缺人才;肇庆市第六小学吕永梅、端州区沙湖小学林肇坚、端州区河苑小学莫邦新,成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2015年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教师何霞青、2017年肇庆市第七小学教师钟惠芳、2019年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教师麦健华均获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2)开展实验研究的学校数学科团队在研究中成长,科组团队合力开始显现。如,端州区河苑小学,从原来团队涣散,通过实验促进,团队凝聚力增强,教师慢慢得到成长。
(二)反思
通过三导案在课堂中的应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解決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1.学案有可能会增加学生负担。学案不杜绝问题,但如果像其它科目一样,单纯题目的罗列,就成了课堂练习题或学生预习题,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教师认识有待提高。有的教师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
3.导学案学习弱化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由于导学案强化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但由于没有教师的引导,课堂教学弱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讨论与建议
1.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2.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交替使用。模式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追求在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要超越模式,用研学后教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无论是导学案模式还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交替使用,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师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出与“导学案”课程匹配的微课、其他学习资源,让学生更有效地提前研学。
模式的框架是相对稳定的,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课不一定按照规定的环节流程进行。模式是一个“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过程,我们将继续以导学模式为抓手,深入研究,再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