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中“天乎”作叹词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认为,中古代汉语的“天乎”是名词与语气词组合的短语。本文考察了CCL语料库中所有的含“天乎”的语料,结合“天乎”所处的语言环境,同时参考国内学者实词叹化词的研究,认为“天乎”单独成句时具有叹词特点,可以视为叹词。根据有二:一是“天乎”符合叹词独立成句并且表达感情或感叹的特点,是典型的实词叹词化。二是“天乎”与“天哪”等具有相似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天哪”可能即由“天乎”演變而来。文章同时以古代汉语书面材料的用例梳理了“天乎”叹词化的历程。
  关键词:古代汉语;“天乎”;叹词;实词叹词化
  “天乎”单独成句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少见,一般将“天”看作名词,而“乎”看作语气词。其用法主要是表达感叹等情绪,多数可以理解为对上天的呼告。但也有不少作用和现代汉语中的“天哪”相同,可以视为叹词。为了弄清古汉语中“天乎”单独成句时的用法及意义,我们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对含有“天乎”的语料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天乎”单独成句具有叹词用法,可以视为叹词。
  一、“天乎”可做叹词的根据
  (一)“天乎”符合叹词语法特征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认为:“叹词是表达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无论是在句子的前边还是在后边出现,在它的前后都有一定的停顿。同时,叹词的主要功能是表情,这也可视为叹词的主要标志。《马氏文通》揭示了叹词表达情感的功能:“叹字者,所以鸣心中猝然之感发,而为不及转念之声也。”这可以解释为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直觉反应。人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由于大脑来不及仔细搜索组合想要表达的情绪,便通过直觉反应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叹词又是具有即时性和瞬间性的。
  根据语法学对叹词的定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发现“天乎”单独成句时符合叹词的所有特点:①叹词是表达感叹和呼唤的词。“天乎”出现的语境也多饱含感情色彩,如无奈、惊讶、愤慨、悲伤等,与叹词表情的性质相符;②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天乎”单独成句时不论在句子之前还是在句子之后,一般都要有停顿。如:
  例1.丽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国子之国也,子何迟於为君?”(《谷梁传·僖公十年》)
  僖公十年,丽姬作乱,诬陷太子申生意图谋害国君。此处是丽姬慨叹之辞:“天啊!天啊!晋国是您的晋国啊,您为何着急着做君主呢?”其中,“天乎”单独成句,并充当独立成分,词后需要停顿。“天乎”在句子里还起到感叹和呼唤的作用,表达出丽姬(装出来的)那种无奈、愤慨的情感。
  (二)“天乎”与“天呀”、“天啊”、“天哪”意义和用法基本一致
  现代汉语中,在表示感叹或对上天呼告时,一般用“天哪、天呀、天啊”等。我们发现在明清的书面材料中,“天乎”与“天啊”“天呀”“天哪”有并用的情况。“天乎”一般出现于文言材料中,而“天啊”“天呀”“天哪”则多出现于白话材料中。如:
  例2.伶俐虫道:“你拿着的。——天呀!怎么不见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
  例3.阿寄立住脚听时,颜氏哭道:“天阿!只道与你一竹竿到底,白头相守。”(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
  例4.安老爷满心欢喜,心里暗道:“天哪!可够了我的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上述例子中,“天呀”“天阿”“天哪”的用法是一样的,均作为独立成分存在于句子中,前后都有停顿。三者在均可以表达惊异、欢喜、悲愤等强烈的情感。这三个词均符合叹词的基本性质。
  例5.岁馀,妾子亦死,乃抚膺呼曰:“天乎,无复望矣!”遂自经于墓侧。(明·冯梦龙《情史》卷十四)
  例6.众方聚哭,一女郎来吊,自门外嗷啕而入,抚尸捺鼻,涕泗滂沱,呼曰:“天乎,天乎!何愚冥至此!”痛哭声嘶,移时乃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
  例5、例6中的“天乎”均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悲痛感情,且独立成句,不作句子成分,也符合叹词的基本特征。
  对比以上各例,可以发现其中“天呀、天阿、天哪”和“天乎”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均符合叹词“表达感叹和呼唤”、“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单独成句时不论在句子之前还是在句子之后,一般都要有停顿”和“出现的语境也多饱含感情色彩”的特点。
  古代汉语中“乎”是一个常用的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等语气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哪、呀”。“天乎”和“天呀、天啊、天哪”拥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表情作用,“天乎”在使用时与“天啊、天呀、天哪”存在互补性,明清时期“天呀、天啊、天哪”单独成句出现于书面材料当中,已罕见向上天呼告意,作为叹词趋于成熟。我们据此认为,“天呀、天啊、天哪”是由前期的“天乎”演变而来的,并用作为叹词沿用于现代汉语中。
  (三)“天乎”属于实词叹词化
  古代汉语中对“天乎”的翻译常常是将“天”看作名词,而把“乎”看作语气词。由于译者将“天”理解成有具体意义的名词,因而“天乎”也被视作一个向上天呼告的惯用语。在早期一些文献资料中,我们看出“天乎”有明显的向上天祷告、呼告、交流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子夏口中的“天乎”就表示向上天的呼告。随着口语的发展、人们对“天”的认识的改变,“天乎”虽然依然出现于人们的言语中,作为口头用语被保留,但指向上天的意义却弱化甚至消失了。这时,“天乎”不再具有具体指向,而仅仅作为一个表达情绪的感叹形式。
  刘丹青先生在《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中提出了“实词叹词化”的问题。他认为“天哪”是被叹词化的实词,具有叹词的功能。“名词、形容词及其相关短语都可以用做评价性小句。当这种词语用于即时感性反应,就具有感叹作用,而感叹在传统上正被视为叹词(又叫感叹词)的典型功能,所以这种用法为名词、形容词的叹词化提供了语义条件。即时反应的感叹词语通常都是很简短的,也容易发生凝固化和规约化。一旦凝固化、规约化,就会失去原有的组合、扩展能力,成为只能单独成句的叹词。”刘先生举了诸如“好”、“好球”、“糟糕”、“妈呀”、“晕”、“天哪”等例子,刘先生说:“……天哪!(强烈惊叹。此时不说:天唉!佛呀!)这些词语有的本来是单词,有的本来可分析为短语,如‘好球’,有的本来带了语气词,如‘妈呀’、‘天哪’。但这些词语在上面所指明的语境功能上都凝固了,没有词汇替换性,并失去了组合能力,如括号中的举例所示。有些词看起来似乎能加上一定的定语或主语,如‘妈呀’可以说成‘我的妈呀’,但其组合能力仅限于此,不能加其他领属语。”   “天哪”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来表达强烈的感叹,与“上天”的含义已无关系,“哪”也不被视作语气词,附着于“天”之后。“天哪”一词被整体叹词化。
  我们认为,古代汉语中的“天乎”跟刘丹青先生所举的“天哪”情况相同,都属于实词叹词化的现象。
  (四)“天乎”与情感产生固定联系
  由于人们对上天进行呼唤往往发生在产生激烈的情緒时,人们通过与上天交流、向上天呼告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因此在面对具体的句子时,对“天乎”词性的往往较难准确判断。
  我们认为,“天乎”的“天”为实指时,多表达人对上天的呼告、包含着与天交流的意思。而作为叹词的“天乎”,则是一种对感情的喟叹,一般来说具有即时性、下意识性和激情性,是对内心情绪的宣泄。依照刘丹青先生在《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中的观点,“叹词是一种代码化的信号,即一种可以感知的信号,在口语中是一串声音,在书面语中是一串字符,它以固定的方式,在某语言的说话人心中,关联到一个言语行为的意义,既包括行为性内容,也包括命题性内容”。当“天乎”作为震惊等强烈情绪的表达时,它和情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关联。这种关联与“天”的实际意义已不相关,而是“天乎”作为一个整体,和表示惊叹、悲伤的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这个时候的“天乎”,符合叹词的性质和功能,应当被视为一个叹词。
  二、“天乎”叹词化的过程
  通过对语料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天乎”的叹词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以前,唐宋时期和宋代以后。“天乎”在唐宋时期正式转变为一个叹词。
  (一)唐代以前
  唐以前“天乎”单独成句已较为常见,但多用于表达向上天的呼告,罕有“天乎”作叹词的例子。一些句子中的“天乎”既可以理解为向上天的呼告,也可理解为人物的喟叹,可见这一阶段“天乎”处于一个词义虚化的时期。
  例7.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例7后文有“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说明这段话是说与他人的请求,非与天之对话。整段话是和诸将的对话,与“上天”的意义无关。“天乎天乎”为人物的感叹。
  (二)唐宋时期
  “天乎”作为叹词主要出现在唐宋以后。这一阶段“天乎”的叹词用法已固定,作叹词时能够清晰地表达人物的情感,而不与“天”的实指意相混。此阶段“天乎”作叹词与表示向上天呼告的意义并存。
  例8.谁害汝身,遭此祸舋?爱子丧明,犹不觉知,凡百黎元,如何究察?天乎,天乎,何德之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
  例9.惟窦元宾执其手泣于合门曰:“天乎,得非命欤?”(宋·文莹《玉壶清话》)
  例8是太子受继母迫害,在饱受苦楚、历尽艰辛与王重逢后王说的话。王此处所言“何德之衰”乃批评自己德行衰败,不能体察真相,与“上天”意无关。王感叹自己“德衰”的程度,故在之前连用两个“天乎”,起强调作用。例9是窦元宾对禹说的话,为两人之间的谈话。若理解为“上天啊,这难道不是命吗”不合常情,应为窦元宾的喟叹“诶呀,这难道不是命吗”。
  (三)宋代以后
  “天乎”作为叹词常见于明清的小说与笔记中。此阶段“天乎”表示向上天呼告的意义减少,只出现于历史演义小说中,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少见。
  例10.娇夜出,潜与生别,曰:“天乎,得非命欤!……”(明·冯梦龙《情史》卷十四)
  例11.公孙侨闻良霄死,亟趋雍梁,抚良霄之尸而哭之曰:“兄弟相攻,天乎,何不幸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
  例12.妪出,语其子曰:“天乎!犹有鬼神,吾不可以不雪此冤矣。”(清·佚名《梼杌近志》)
  例13.於是廖语刘曰:“天乎!此诚不可再活,盍同死?”(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五》)
  例10为娇与生说话,非呼告于天,与“上天”意义无关。应译为“诶呀,这难道不是命吗”,表达女子低回无奈的叹息。例11为公孙侨之感叹,“兄弟相攻,何不幸也”句意已完整,中间的“天乎”起到帮助人物表达感情的作用,若此处理解为“兄弟互相攻打,上天啊,这是多么不幸啊”,其中的“上天”并无实际意义,稍显突兀。应理解为叹词。例12为妪与子的对话,与“天”无关。为叹词。例13为廖语刘语,与上天无关,应为叹词,表现人物内心的慨叹。以上各例中,“天乎”都单独成句,并且表达了强烈的感慨、悲愤等情感,完全符合叹词的所有语法特征,应当视为叹词。
  综合以上例证,我们认为,“天乎”作叹词经历了一个相应的语法化历程,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文献中,“天乎”主要出现在文言化较强的文本中,在口语化较强的文本中,“天乎”逐渐被“天哪、天啊”等词所替代。
  参考文献:
  [1]承载.春秋谷梁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
  [2]冯梦龙.情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冯梦龙,(清)蔡元放修订.东周列国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5]蒲松龄.聊斋志异[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刘丹青.叹词的本质——代句词[J].世界汉语教学,2011(2).
  [8]刘丹青.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J].汉语学习,2012(3).
  [9]鲁同群注评.礼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0]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3]吴承恩.西游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14]玄奘撰,章撰点校.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5]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佚名.贪官污吏传外十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17]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朱易安主编.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期是人格形成,这一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因此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幼儿;德育;思想品德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始终坚持有目的有计
摘 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引入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职体育;教学应用  体育游戏也称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对基础游戏
一、引言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体裁之一,这种文体的选材范围广泛,文章结构灵活,写作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笔如风,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读起来清淡自然;“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能散得开,还能收得拢;既豪放,又清幽。这就赋予了散文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在译文中传达它的这种艺术之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版块,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顺利高效的成长,关键在于小学时期是否有良好的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课程大纲里的基本教学内容外,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为实现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
摘 要: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向人们展示了其晦涩难懂的语言观与翻译观,旨在阐释语言之间的亲缘性以及翻译的最终价值。本文通过对“纯语言”、原作译作关系的分析,试图解读本雅明所谓翻译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本雅明;翻译;任务;追求  1引言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在20世纪前半叶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与翻译家,其撰写的《译者的任务》,是其将《巴黎画像》译成德语后的序言。该文发表之后,成为了文学、比较文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越早越好——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你种下劣质的种子,就会生长出扭曲、歪斜的秧苗!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会可能成为枝繁叶茂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文言文教学不但增加了内容的容量,而且也加大了难度,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破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走出学习文言文的“误区”,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新课程改革;教学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
摘 要:数学文化的渗透也是让现在的人们记住之前人们的智慧,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同时给学生启发多思考、多探索,得出更新、更简单的结论。本文就如何分析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可以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数学文化。  关键词:高职数学;数学文化;自身素养;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文化就是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高职数学教学
摘 要: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形式之一,其特点鲜明地体现在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之中,是在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合理运用中实现的。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建设涉及到雕塑艺术本身与环境两个重要的方面,两者共同对当代城市环境、公共空间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显示了宏观上对城市环境与雕塑语言特征充分把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造型艺术形式,只有在城市环境中参与保护自然生态、体现人本观念才能显示出其艺术的审美功能,
冲动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朝气蓬勃  宜昌外国语学校足球社成立于2011年春天。一群热爱足球的高中生,带着对这项运动的满腔热血,在绿芮场上集结成社,正式拉开社团活动。  谈及成立社团时的情景,成员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喜欢足球,那就共同创建一个能够满足自己爱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不过大家也觉得,当时成社确实有些“冲动”。但青春的冲动,有时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朝气蓬勃,果敢是冲动青春的特质。事实上,社团成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