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终极追求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向人们展示了其晦涩难懂的语言观与翻译观,旨在阐释语言之间的亲缘性以及翻译的最终价值。本文通过对“纯语言”、原作译作关系的分析,试图解读本雅明所谓翻译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本雅明;翻译;任务;追求
  1引言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在20世纪前半叶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与翻译家,其撰写的《译者的任务》,是其将《巴黎画像》译成德语后的序言。该文发表之后,成为了文学、比较文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理论研究的中心话题(刘军平,2009)。保罗·德曼曾说过:“如果你不就该文本说点什么,你就一文不值。”(保罗·德曼,2003)。在这篇序言中,本雅明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认为“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并非如同传统翻译认为的那样,有主客、先后之分,而是一种语言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活动,并通过这种翻译的进行,最终回归人类堕落之前的语言状态。本文拟将跟随序言中的主要观点,并试图进行诠释与反思。
  2“纯语言”
  “纯语言”是在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的,它抽象地存在于所有自然语言之中。本雅明于文章中如是解释“纯语言”:“All suprahistorical kinship of languages rests in the intention underlying each language as a whole—an intention, however, which no single language can attain by itself but which is realized only by the totality of their intentions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 Pure Language(Benjamin,1923)。語言与语言之间不是形同陌路,而是相互关联,人类语言之间是有亲缘性的,也就是个语言之间的类似性(likeness)。但是一种语言是不能充分表达意指的,只能部分表达它(郑忠耀,2009)。
  蒋骁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1995)中用如下图示做出了说明:
  该图中的横向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方式”上相互呼应,纵/折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上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形成一个“意指集合”,即“纯语言”(蒋骁华,1995)。
  图示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translation”所代表的,是具有任意性的译文(无论是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译文,还是同一语言中的不同译文,抑或转译之后的译文),即,纯语言就是所有意指方式互相补充之后,所指向对象的意指方式。本雅明用德语单词Brot和法语单词Pain这两个词为例,虽然他们意指的对象相同,但二者意指方式却不同,即对法国人和德国人来说,这两个词不能等同,也不能互换。因此,翻译的意义就在于让这两个词的意指方式相互补充,形成对意指对象更贴切、更本质的意指方式。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语言中意指对象相同的单词的意指方式进行互补后,构成纯语言。
  3可译性
  可译性取决于原文本的性质,即在原文本出现的时刻,其是否可译就已经决定了。因此,但凡有译文存在的原文,又或者说具有非劣等译文的原文,其与译文的关系依靠与生俱来的亲缘性存在,又反过来促进这种亲缘性的凸显与表达,即两种语言的相互融合。语言的可译性概念,其本身就显示了语言背后的隐含意义。而意义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地流动状态中,一直到它能够作为“纯语言”从各种各样的意指方式的和谐一致中出现(Benjamin,1923)。具有可译性的原文,在这种意义上,其实是等着人来发现的,只有具有可译性的原文,对于翻译,或对于“纯语言”而言,才是具有价值的。作者与译者,在这种意义上,具有前反省的精神上的共鸣。原文所包含的精神,必须通过拥有同样精神的译者,表达于蕴含同样精神的译作当中,此所谓文本的“前世今生”。
  4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首先,圆与切线的例子:一个圆的切线只在一点上同圆轻轻接触,由此便按照其既定方向向前无限延伸。同样,译作只是在意味这个无限小的点上轻轻地触及原作,随即便在语言之流的自由王国中,按照忠实性的法则开始自己的行程(Benjamin,1923)。他将原文比作圆,译作比作与圆相切的直线,而切点则是原作译作意义相交汇的地方,然后意义又继续无限地延伸下去。有观点认为,这体现的是一种相切的关系,即原作与译作仅仅是擦身而过,随后又按照自己的方向演变下去。但其实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这一举例其实也隐含了本雅明所提到的,原作与译作的前世今生:译作应当是原作生命的延续。(译作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终于同原作在意义上相交于一点,随后又带着原作的意义,继续前行)
  另一层关系体现在“碎片”的比喻当中,他将“纯语言”比作破碎的容器,而各种语言均为容器打碎之后掉落的碎片,原作和译作亦不例外。具体而言,如果说语言是碎片,那么,原作与译作之间产生的关系(即同样指向一个方向的方面)则是碎片之间的粘合剂。对于本雅明而言,不存在原作高于译作,亦不存在译作高于原作,在不断靠近纯语言的过程中,两者处于同等地位,都是为“纯语言”的形成服务的,只有两者的意指方式一致,才能形成互补关系,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5翻译的终极追求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讨论了三种语言:神的、人的以及物的语言。本雅明认为上帝语言至少具备两个重要特征:语言作为一切精神交流的“媒介”,它是即时的、有神力的(曹丹红,2012)。人的语言来自神,而物的语言,是神在创造这些物的时候所遗留下的精神。人在伊甸园中,可以与神交流,但犯下原罪之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但人的语言仍然是一个整体。而巴别塔倒塌之后,人类的语言由命名性的语言变成了判断性的语言,由此变得混乱。而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就是通过翻译,原作语言被带进了译文语言的崭新领域,译文语言也在与原作语言相遇的过程中得以更新(袁伟,2007)。原作通过译作延续生命(afterlife),原作与译作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让有着不同意指方式的语言之间恒定地流动,让不同的语言在相遇和互补的过程中显示出他们之间的亲缘性,最终让纯语言从各种意指方式的协和中呈现出来”(黄海荣,2007)。
  6总结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无非是译文忠实于原文,语句流畅自然,而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却充满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始终认为翻译并非为那些读不懂原文的读者而存在,而是须藉此发掘并凸显不同语言的亲缘性。但必须承认,本雅明并未给出任何具有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指标,也不涉及具体的翻译过程,否认了原作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似乎给各种漫无准则、别出心裁的曲解妄解提供了理由”(蒋骁华,1995)。并且,本雅明将某些既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的元素(如上帝的语言、物的精神)强加于翻译理论,似乎有些用自己的理论,来证明自身观点之嫌。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忠耀,试析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6):112.
  [3]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64-67.
  [4]曹丹红,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解读[J].中国翻译,2012,(5):5-6.
  [5]袁伟.本雅明说的是啥?[J].国外文学,2007,(4):47-57.
  [6]黄海荣,本雅明翻译观评述[J].中国翻译,2007,(4):21.
  [7]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A].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Benjamin,Walter.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A]. in Schulte, Rainer
其他文献
摘 要:科技英语翻译时经常涉及语序调整,这是由于其句式通常较复杂,长句较多。语序差异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的。本片论文将着重从英汉语序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英汉互译时的语序调整。为了将信息有效的传递到目的语中,翻译科技英语长句时,通常会调整语序,重构句式。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句子成分转换;语序调整  一、汉语的思维顺序  由于汉语以形象思维为主,重意合,所以汉语的思维顺序基本上遵循三个原则:①时
摘 要:在人文情怀的大背景下开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利用人文关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就是开展高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方法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人文情
摘 要:北斗卫星系统是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属于我国自主研发,目前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问题有关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同GPS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的误差和精度问题。研究表明,在静态定位精度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同GPS相当。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航定位;定位精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计划发射35颗卫星,发展分两个阶段,第
摘 要: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短句,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梳理英语阅读理解中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关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加入针对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本文简要结合相关阅读理解的实例,重点探讨实施策略。  关键词:商务英语;阅读理解;广度深度知识  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与学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希望引导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学习的轨道,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轨道的重要性入手,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
摘 要:针对小学数学课,我们总会觉得小学生兴趣不是很高涨,课堂总是“死气沉沉”。因此,激励性评价对教学起到关键性作用。激励性评价包括口头语言评价、肢体态度评价以及符号分数评价。本文着重围绕语言评价加以分析其在小学数学课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应用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突显出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存有诸多问题,比如评价需要单调无味,小学生们已经听腻、习惯了
摘 要:幼儿期是人格形成,这一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因此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幼儿;德育;思想品德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始终坚持有目的有计
摘 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引入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职体育;教学应用  体育游戏也称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对基础游戏
一、引言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体裁之一,这种文体的选材范围广泛,文章结构灵活,写作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笔如风,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读起来清淡自然;“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能散得开,还能收得拢;既豪放,又清幽。这就赋予了散文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在译文中传达它的这种艺术之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版块,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顺利高效的成长,关键在于小学时期是否有良好的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课程大纲里的基本教学内容外,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为实现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