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景”达“观”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形式之一,其特点鲜明地体现在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之中,是在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合理运用中实现的。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建设涉及到雕塑艺术本身与环境两个重要的方面,两者共同对当代城市环境、公共空间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显示了宏观上对城市环境与雕塑语言特征充分把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造型艺术形式,只有在城市环境中参与保护自然生态、体现人本观念才能显示出其艺术的审美功能,构建和谐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雕塑;雕塑语言
  我国当代城市建设,尤其是在前期规划过程中从整体宏观上把握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以新的观念与思路重新审视即成不变的传统方式成为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其特点鲜明地体现在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之中,二者不可缺一,只有合理把握具体的环境而设计建设城市雕塑,同时特色鲜明地运用雕塑艺术语言才能显示出其艺术本质的审美功能,构建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建筑与雕塑的相互依存关系
  建筑是“人类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把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美学‘语汇’所进行的大地营构”,建筑环境作为多种人工建构的集合体空间,既包括各类建筑,也包括道路、各种公共设施、城市绿化等。
  城市雕塑依赖城市环境而存在,以其为视角城市环境即可称为“景”,而雕塑具有“观”的审美功能,当两者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环境中时,建筑的外观形态,其立体的空间感和体量感,以及前后的参差布局均会参与到对雕塑的欣赏之中,以巴黎拉德芳斯新区雕塑为例,在以直线立面为主体的建筑环境中,建筑结构整齐划一,宜于体块饱滿的雕塑造型,而在空间狭小、色彩单纯的建筑环境中则运用了通透性强的线性雕塑造型语言形式,两者均充分接纳了建筑环境的特点,“景”与“观”的关系达到均衡,突出了雕塑的立体造型,缓解了建筑在尺度及体量上给人带来的空间压力,既互为补充,又相互衬托,对营建和谐统一的城市整体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环境的进一步多元化,仅仅以雕塑为中心而忽略建筑环境的特点势必会在两者的造型、空间的观感上产生矛盾与对立,随着城市公共空间意识的强化,当代城市整体环境的构建,应更加强调两者的互补关系,城市雕塑造型语言的表达既要有自身的特点又应与环境中的建筑体量、空间分布、色彩的表现相协调,否则,城市雕塑势必成为冷漠的“孤岛”。
  二、城市雕塑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
  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在我国古代已有成功的范例,唐代著名的大明宫含元殿建筑就充分地利用自然地形地势特点,使建筑的功能、社会意义及审美均得以彰显。然而,当代城市的规划、建筑物的营构越来越多地人为改变而非利用自然环境,简单地填埋沟渠、推平坡地、铲除植被,虽可使建筑更加高峻,空间更加开阔、平坦,功能更舒适,但空气噪音污染、生活空间的逐渐狭小等负效应也正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在城市雕塑的设计建设时站在自然环境原生态保护的高度,主动地发挥调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丰富性,是当代城市建设、雕塑艺术创作可持续、长久的发展之计。
  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等公共场所兼具建筑与自然地形地貌相统一的环境特色,雕塑艺术语言主要考虑远角度地平线以及植物的自然形态构成,化解规则与不规则,单调与繁复间的碰撞。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很好地处理了自然环境与雕塑造型语言的两者关系,其一,总体上采用低矮的几何形墙体造型,保持了坡地原有的自然地形,完整地保留了大面积的绿地。其二,纪念碑立体几何形雕塑墙体的厚重变化,符合纪念碑雕塑的审美内涵,仿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使人能近距离地感受雕塑本体所传达的视觉冲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观感,语言形式、内容与自然环境组成了庄重、严肃的公共空间,形成了雕塑的艺术独立性最大限度服从于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展示雕塑造型审美的特点。
  三、城市雕塑应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城市建设的成熟逐渐促成了公共艺术观念的改变。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建筑、艺术设计理念开始关注艺术与实用、艺术与人的密切关系,其代表人物格罗皮斯认为:“要创造清晰的、有机的建筑,它内部的逻辑性将是明朗的、坦率的,不受虚假的立面及各种花招的干扰,我们需要一种适应我们的机器、无线电和高速汽车世界的建筑”,这一理念将生活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建筑的外观、色彩、材料的选择、设计与相互结合。
  柏林火车总站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将之设置在建筑的阶梯一隅,远离车站主入口,未占用狭小的公共活动空间,保证了车站环境下的人流畅通,使所属环境更为人性化。同时,其巧妙利用了建筑的深色玻璃幕墙作为背景,突出了不锈钢材质的明快、当代感。雕塑造型活跃了环境空间,潜意识中拉近了建筑与雕塑,雕塑与观赏者的距离,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艺术理念,从细微处体现了整体城市建设对人本理念的重视与表达。
  以人为本作为城市雕塑设计建设的前提,对雕塑造型语言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干道的周边,易于采用色彩鲜艳明快的造型、材料,而在大片绿化的公园园林中,团块形体的雕塑更易在自然多样的植物形成的背景中凸现出来,利于突出清晰的造型影像等,均强调了人与雕塑的和谐空间距离,既考虑到视觉习惯,又保证了雕塑不影响交通安全等生活秩序。
  四、城市环境与雕塑造型语言的简洁
  随着城市的建设步伐仍在加快,传统观念中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必须被打破。当雕塑不再是游离于城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雕塑造型的简洁单纯使之能以其独特的雕塑影像区别于其他环境因素。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着意于“通透的体量,分散的团块研究各种空间关系”,以透空体展示城市环境,以实体体现雕塑的造型,将环境的特点象照相机镜头一样纳入到雕塑之中,简洁单纯的雕塑语言使雕塑与环境交融,将完整的体积,清晰的轮廓与建筑的复杂构筑形成视觉对比,营造出活跃的空间气氛,增添了建筑环境的活力与艺术气息,摩尔所运用的雕塑造型语言十分成功地体现了简洁而单纯的特点。
  城市中的建筑及其环境规划构建于不同的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形式、建筑美学、材料应用上产生不同,甚至冲突,要化解这一矛盾,简洁单纯的雕塑造型语言在纯化艺术形式、突出造型外在形象、快速识别、迅速视觉传达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城市雕塑发挥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一方面显示了宏观上对城市环境与雕塑语言特征充分把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雕塑所体现的人本观念的提出使雕塑造型语言极大地被拓展与外延。在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代,城市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城市雕塑也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的亮点,不断提出并研究适合当代语境下城市环境发展的新观念将有利于城市规划、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否则,城市雕塑造型语言的运用在实践中不能体现出应有的特点及作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
  [2][美]HH阿森纳,邹德侬,巴师竹,刘珽译.西方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248,535.
  作者简介:
  张耀,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书记、副主任,教授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2010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撰写出版《中国古代玉石雕刻艺术研究》《商周青铜器与青铜器雕塑艺术》专著两部。
  本文为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XK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希望引导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学习的轨道,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轨道的重要性入手,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
摘 要:针对小学数学课,我们总会觉得小学生兴趣不是很高涨,课堂总是“死气沉沉”。因此,激励性评价对教学起到关键性作用。激励性评价包括口头语言评价、肢体态度评价以及符号分数评价。本文着重围绕语言评价加以分析其在小学数学课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应用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突显出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存有诸多问题,比如评价需要单调无味,小学生们已经听腻、习惯了
摘 要:幼儿期是人格形成,这一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因此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幼儿;德育;思想品德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始终坚持有目的有计
摘 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引入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职体育;教学应用  体育游戏也称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对基础游戏
一、引言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体裁之一,这种文体的选材范围广泛,文章结构灵活,写作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笔如风,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读起来清淡自然;“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能散得开,还能收得拢;既豪放,又清幽。这就赋予了散文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在译文中传达它的这种艺术之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版块,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顺利高效的成长,关键在于小学时期是否有良好的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课程大纲里的基本教学内容外,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为实现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
摘 要: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向人们展示了其晦涩难懂的语言观与翻译观,旨在阐释语言之间的亲缘性以及翻译的最终价值。本文通过对“纯语言”、原作译作关系的分析,试图解读本雅明所谓翻译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本雅明;翻译;任务;追求  1引言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在20世纪前半叶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与翻译家,其撰写的《译者的任务》,是其将《巴黎画像》译成德语后的序言。该文发表之后,成为了文学、比较文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越早越好——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你种下劣质的种子,就会生长出扭曲、歪斜的秧苗!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会可能成为枝繁叶茂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文言文教学不但增加了内容的容量,而且也加大了难度,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破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走出学习文言文的“误区”,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新课程改革;教学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
摘 要:数学文化的渗透也是让现在的人们记住之前人们的智慧,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同时给学生启发多思考、多探索,得出更新、更简单的结论。本文就如何分析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可以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数学文化。  关键词:高职数学;数学文化;自身素养;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文化就是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高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