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发展与价值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119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档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调查性报道版块,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中的《第一调查》版块,其因具有独到的新闻价值,以及保障老百姓知情权和话语权、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获得省内观众持续关注。本文以《第一调查》为例,从其选题、报道、价值三个方面探析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及困境。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选题;报道方式;社会价值
  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正式开播,标志着大规模调查性报道的出现,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一经问世,就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光。纵观《新闻调查》的报道选题可以发现,近几年在新闻事件题材上的比重有了增加,这一点在民生新闻的发展上更是有迹可循。2003年,《南京零距离》的开播点燃了南京人的新闻激情,让镜头对准群众的民生新闻成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也在民生新闻中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中的《第一调查》这一子栏目为例,探寻地面频道民生新闻中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管窥这类报道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第一调查》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于2003年开播,该栏目高扬民生新闻旗帜,从民生视角关注时政要闻、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使得栏目的收视率一直稳居地面频道榜首。《第一调查》是《第一时间》栏目里的一个子栏目,以接到新闻线索为起点,对事件起末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报道。从2006年以《第一调查》这个标题为主题进行报道以来,已经有12年之久。但是由于可行的调查选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仍没有成体系的播出周期,但是《第一调查》仍然以其深度和力度脱颖而出。十来年间,《第一调查》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百姓,用话筒和镜头作为舆论监督的利剑,为百姓走上问责之路,为观众揭开悬案之谜,也为栏目贡献了较高的关注率。

二、《第一调查》的选题取向


  目前《新闻调查》栏目的选题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的分析;大时代背景下,个人或特定群体的故事;对国际重大时事的追踪调查。而《第一调查》栏目的选题,因省级台的原因,所面向的主要是省内的观众,因此对照以上的选题类型,主要是前面三类。
  对比《第一调查》栏目2007年5月26日到2009年5月26日与2015年5月26日到2017年5月26日的选题,经过粗略的梳理可以看出:2007至2009年中节目数量共计35期,其中反映社会问题的有14期,占40%;反映新闻事件的有9期,占26%;讲述个人故事和案件追踪的分别占20%和14%。而2015至2017年中节目数量共计64期,其中反映社会问题的有28期,占44%;反映新闻事件的有20期,占31%;讲述个人故事和案件追踪的分别占14%和11%。
  从数据来看,虽然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仍稳居首位,但是反映新闻事件的比重明显增加,而讲述个人故事和案件追踪的题材相应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调查性报道已逐渐进军新闻主战场,报道的选题更加贴近新闻本性,追求时效。另一方面,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入调查的新闻范本,是新闻媒体实现舆论监督的利器。因此,纵观这几年的选题还可以发现,涉及公共职能部门的维权事件调查数量显著上升,通过记者的层层调查,使事实真相浮出水面,倒逼责任部门给出处理态度,真正做到用记者的话语权为百姓服务。

三、《第一调查》的报道方式


  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注重连续报道、深挖故事情节,通过迷离多变以及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来吸引观众。因此相较于其他电视节目,能选择的报道方式更为多样。
  (一)以小见大,关注弱势群体
  以《第一调查》为例来看,《第一调查》作为《第一时间》的子版块,一般一期会做成上下两集,但若对比较复杂的事件的调查,也有做成上中下或是更多集数的,在一整期80分钟的节目时长里基本会占到10到15分钟左右,相比于其他新闻时长来说,已经占比很大了,但是《第一调查》往往只从一件事情一个人物,甚至是一个村庄的典型事件入手,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进行报道。比如,《第一调查》播出的一期《今年的小麦不一般》,节目选择从一个农民入手,而不是通过大面积的走访,这样的采访更加深入,细节更加翔实,也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第一调查》节目里,有很多选题都涉及农民问题,涉及青少年问题,以及一些疾病患者。這些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题材都是从小切口进入报道主题,由一个个小事件的累加,引起大的共鸣与反响,从而揭露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二)从点到面,讲述百姓故事
  因为调查性事件一般比较复杂,从刚接触到事件到了解事件全貌,揭开事实真相,往往需要记者跑很多处地方进行核实。因此,《第一调查》的报道方式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在开头设置悬念,报道随着记者的调查而层层展开,并且以故事性的语言叙述报道内容,在节奏上张弛有度,使观众跟随记者一同走进揭开新闻真相的调查之路。其实,近几年来故事化叙事一直是民生新闻转型的创新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将报道新闻转化成讲新闻,是拉近受众与媒体之间距离,促进传受互动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第一调查》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也讲究从点到面,层层深入。如2010年获得安徽电视新闻奖新闻类一等奖的作品《第一调查:我的房顶谁做主?》中,事件的切口是一个很小的点,是新闻当事人自家房顶被强拆,而后经过多方的采访调查,将事件的触角慢慢延伸到了当地政府的不作为与经济利益纠葛,最终事件全貌被展现出来,有力地进行了舆论监督。
  (三)由表及里,追踪事件始末
  调查性报道实质上是动态性的报道。《第一调查》的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追踪性的报道,先报道新闻事件的基本信息,对于还没有呈现出来的信息尚做保留,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和新闻事件的发展,对此进行深层次的跟踪报道,报道由事件的发展而层层深入,展现调查性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四、《第一调查》的价值体现


  (一)新闻价值
  重要性强。《第一调查》的报道主题,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一调查》曾多次曝光多家知名餐饮集团后厨乱象、食品生产黑作坊;还有对农村生产建设,职能部门不作为的曝光;还关注出行安全问题,如客运站黑车、非法黑校车,以及关注社会上的不法现象,如网络骗局,医托骗局等等。
  接近性强。《第一调查》作为《第一时间》的子栏目,选题主要立足省内,所以节目报道的对象,通常是观众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事,观众收看节目时自然就有一种地缘上的接近感和亲近感。例如,《滨湖时代的巢湖污染》《生源地助学贷款》《谁在忽悠我们的孩子》等,都是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事件。
  趣味性强。《第一调查》有时还会采用隐蔽式采访,记者利用不同的身份,采访与新闻有关的人和事,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二)社会价值
  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作为一档调查类节目,《第一调查》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就是让老百姓有知情权。除此之外,电视民生新闻对于老百姓话语权的实现也有保障作用。《第一调查》接受老百姓直接提供新闻线索和举报,对老百姓的呼声和诉求,经核实筛选再进行调查报道。
  实现舆论监督。对社会中见不得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是《第一调查》实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层面,《第一調查》主要监督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监督相关社会服务部门等。通过舆论监督,《第一调查》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在《第一调查》节目当中,报道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以及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件,真正关注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心态,体现了媒体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也赢得了他们对节目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曹培鑫,蓝旭.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探析[J].现代传播,2000(06).
  [2]李德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方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4).
  [3]常江,文家宝.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基于场域理论对央视《新闻调查》(2009-2014)的内容分析[J].新闻记者,2015(11).
  [4]张建民.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栏目发展高级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04(01).
其他文献
【摘 要】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舆论场》凭借大数据技术统计的每日每周的“中国舆论场指数”和多媒体、多角度的选题策划,以及传播军事新闻信息的国际化视角和对军事新闻的敏感度、专业解答话语的科学性,在央视众多优秀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融媒体节目的运营模式进行探析,进而找出融媒体环境下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军事评论类节目;融媒体环境;中国舆论场  20世纪70年
【摘 要】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笔者认为,地市党报的突围之路就是要做强新闻评论。本文分析了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并就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地市党报 新闻评论 个性  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上网看新闻,手机读新闻,新媒体实时传递着海量的新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让原本具有人情味、亲密性的医患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和可怕。本文通过研究《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关于“温岭杀医案”的报道,运用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总结“医患冲突”报道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新闻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媒体借用弱势群体框架,从而建构医生“弱势群体”的形象,由此唤起公众同情;多角度归因促使公众更加全面和理性地思考;多元社会主体也积极
【摘 要】北京市探索建立起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机制——督办整改落实“闭环”系统,舆论监督“落地”的问题获得切实解决,媒体反映问题的解决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由此,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党媒舆论监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务;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使命;深刻领悟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是党媒舆论监督的新思维。  【关键词】党媒;舆论监督;社会治理
近年来,中牟县教体局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做起,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巩固提高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高招本专科上线人数连续11年创新高,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开封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被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称号;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被教育
【摘 要】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逐渐迈入直播电商领域,从抖音、快手、京东、天猫到各类直播平台,传统媒体做了大量尝试,但鲜有成功案例。其中供应链和内容环节尚好解决,唯独流量成为最大难题。如何获取有效、有价值以及稳定的流量?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忠诚度更高、转化率更高、复购率更高的私域流量。本文以安徽廣播电视台音乐频率晚高峰节目《嘻哈二人行》为例,分析如何打造广播电商平台“嘻哈搜货”,通过电商方式实现用
【摘 要】笔者通过对《开卷八分钟》栏目的参与式观察,考察栏目制作流程和人员构成,并借鉴语境分析的视角,对《开卷八分钟》的叙事框架和传播策略做分析。总结出栏目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对情景语境的拓展,与时代语境的契合,从而形成了视觉化、话题性、交谈性的读书节目的电视表达。并在时代文化特征下寻求栏目成功的原因,为当下读书节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关键词】《开卷八分钟》 读书栏目 语境 精英文化 碎片化阅读 
【摘要】微博从2010年起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草根和权威的融合决定着政府微博的新闻传播有着区别于一般的微博信息和传统媒体新闻的特点。与此同时,“议程交互”语境下政府微博的“去自媒体化”趋势将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政府微博 新闻传播 去自媒体化 议程交互    2010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政治版头条刊发了《这个政府微博可真火》一文,文中关注成都市官方微博“成都发布”开办半年
【摘 要】西方传播学鼻祖之一的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如何?”被认为是概括了传播学的全过程。我们从这五个“W”来分析传媒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传播学 主流媒体 社会责任  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内容、规律和特点的一门社会科学。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根据传播学原理,传播必须保证有畅通的信道才可以构成传播。  “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
编者按: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本组文章值得教师借鉴。    联系生活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 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 赵文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讲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