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拓展与电视交谈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l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对《开卷八分钟》栏目的参与式观察,考察栏目制作流程和人员构成,并借鉴语境分析的视角,对《开卷八分钟》的叙事框架和传播策略做分析。总结出栏目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对情景语境的拓展,与时代语境的契合,从而形成了视觉化、话题性、交谈性的读书节目的电视表达。并在时代文化特征下寻求栏目成功的原因,为当下读书节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关键词】《开卷八分钟》 读书栏目 语境 精英文化 碎片化阅读
  《开卷八分钟》以“每天一本书,只要八分钟”为口号,以快节奏、直观性和互动性成为读书栏目中的佼佼者。《新周刊》推出的“2007年中国电视节目榜”中,《开卷八分钟》被评为“最具知识分子情怀读书节目”。笔者深入凤凰卫视香港总部,通过对《开卷八分钟》(以下简称《开卷》)栏目的参与式观察发现,该栏目人员构成十分简单。没有台本、没有稿子、没有提词器,一本书,不NG,主持人八分钟一气呵成,甚至无需后期剪辑。那么它成功的密码何在?
  读书栏目问世以来,经历了坎坷的路途,越来越多的读书栏目淡出观众的视野。有人惊呼这是一个缺乏思想的时代、拒绝思考的时代,有人为精英文化的没落扼腕叹息,有人为公共电视的缺失千呼万唤,有人将责任推向了互联网时代。接下来本文借鉴语境分析的视角,对《开卷》栏目的叙事框架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寻求其成功的原因,为当下读书节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一、读书栏目之殇:文化姿态冲突和文化形态冲突
  读书节目存在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但是萎靡不振的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让我们不禁疑问,是不是图书节目和电视媒体存在文化形态上的冲突?大量文学巨著翻拍成电视作品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因此将低关注度归结为文化形态冲突略显牵强。从受众构成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电视观众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和图书阅读群体之间的重合度低。
  大众文化强势袭击下的精英文化的尴尬地位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我国,文化精英自古以来就担负监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封建制度被推翻之后,精英文化先后经历了五四运动的高涨,文革时期的没落,80年代的复苏,一路跌撞坎坷。此后,文化精英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积极地进入媒体,成为今天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是公共知识分子数量少且良莠不齐,加之媒体制作能力有限,即使成名的公知也常常受到质疑。另一部分则退出公众视野,潜心学术,拒斥媒体参与。随着大众文化批判逐渐高涨,电视文化批判首当其冲,精英和电视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之下,媒体假定真正的文化,就是应该抛开纷繁的社会现状。曲高则必和寡的姿态成了其文化拓展的枷锁。电视读书一味强调自己的精英立场不愿放下姿态,只能苟延残喘或面临淘汰。
  与传统电视读书节目的慢节奏设置、对意境和韵味的寻求不同,《开卷》的节奏很快。从片头中不难发现,纷繁的都市生活、城市想象是该读书栏目的文化背景。该栏目除了技术人员,真正的栏目核心只有两个人,一个主编,一个主持人。主编宋欣是一个80后,在内地香港的多元教育背景下,其思想包容性和前卫性较强。梁文道,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被称为“文化百足”。视觉呈现是由主编决定,而故事讲述方式和呈现视角是主持人自己的事情。在主题选择方面,主持人的自主性很高,主编会推荐书目给主持人,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主持人。
  二、语境分析:读书栏目研究的新视角
  马林诺夫斯基从原始语言的研究中发现语境对意义的制约作用,并将语境分为文本语境、情景(指实际会话或拟会话)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的概念被大量使用在翻译过程中,在传媒方面的应用寥寥无几。笔者欲借鉴语境中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将其创新性的运用到读书栏目的分析中,解析电视读书栏目如何巧妙使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拓展所讲述著作的文本语境,从而对文本形成立体式的解读方式。笔者认为读书栏目中图书的文本自身的语境存在的同时,电视媒体在表达过程中塑造了另一层语境,即情景语境。电视表达文本和社会实事的活动、社会文化的呼应,通过将图书和现实社会中的文化语境相结合,形成了图书新的文化语境。
  1、文本语境
  认知语言学指出,语境是为理解说话者真正的意图所依靠的上下文,环境、整体情景以及交谈人之间的关系。文本语境说就是文本的上下文,是指文本本身的语言内部的语境氛围,它存在于作品本身。在本研究中将文本语境界定为图书文本本身的话语以及上下文关系。作为读书栏目,对文本以及其语境的阐释至关重要。但由于凤凰卫视在内陆没有落地,观众的收视渠道大多是网络,这造成其受众构成以网民居多。与电视观众与图书的关系相比,互联网网民与图书的读者重合性高。这使《开卷》对文本语境的还原比其它电视读书栏目更为重要。栏目演播室设置极为简单,正是这份简单还原了书卷的思维空间。从整个片头到片尾的设计,包括演播室设计,全部用书堆砌。片尾最后一个镜头拉出,整个故事的讲述都是在一个大的书本中进行的。跳到书中去讲书,给了人最真实的文本语境还原感。
  图书解读不能断章取义,而是要通过解释和营造原有的语境氛围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本身的深刻韵味。例如在《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讲解中,对书中文字和绘画,以及其组成关系的讲解,都是为了还原图书原本的文本语境。栏目在播出过程中会插入一些画面,辅助观众理解,更好的达到话语还原。但是简单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穿插多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文字。可以这样讲,栏目将文字转变成符合读图时代的观众的图像进行呈现。
  2、情景语境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把情景语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者双方、场合(时间、地点)、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境。情景语境是观众在节目中最直观可感的。通过主持人的话题选取,个人化的解读和现场情景的营造为文本提供了新的情景语境。“电视特色常常就是与观众交谈的特色。”①通过主持人风格化的浸润,对书本做人物和事件化的处理,从而不是和观众讲述一本书,而是以一个着力点(事件或者人物),与作者、观众一起形成对话和交谈。在交谈过程中营造出的情景语境,有时候是对文本语境的延伸,有时候是对文本语境的扩充。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交谈无论是时代信息的互动,还是作者个人化的解读,都拓展了文本语境。   例如在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热映的时候对图书进行解读,一方面增加了话题本身的热度,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情景语境的层次。再如对《彩色香港 1940s-1960s》一书的讲解中,主持人从老照片的话题切入,让观众通过对事物的追思产生对书本的兴趣。接下来对主人公进行介绍让人物鲜活起来,成为电视交谈中一个人物。“彩色照片有什么了不起?”从观众的心态抛出问题,并自问自答,实现作者、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在对文字诵读的时候,主持人的眼神不会一直停留在书上而是不断的和摄影机交流,从而增强电视的交谈感。栏目中也选取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大都是来香港的大陆游客很熟悉的地方,通过和今天的文化、梁文道儿时的记忆对比,完成文本语境的拓展。
  3、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之间是融通关系。可以说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基础,情景语境是特殊的文化语境。正是时代的文化语境,构成了《开卷》的特殊的情景语境,也形成了视觉化、话题性、交谈性的读书节目的电视表达。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栏目将书本内容与时下问题相结合,以热点链接深入浅出的论述。以主持人个人风格化情感化的解读,实现情感共鸣。如经典读书节目《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阅读中选取的是“有阅读倾向的泛文化话题”,摒弃晦涩难懂、诘屈聱牙的叙述。从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话题切入,拓展对图书的认可。以图片的形式使观众形成迅速和直观性的把握。以话题串联形成多元的电视对话,实现交流性和互动性,深入结合当下的文化语境,促成了精英情怀的社会化表达。
  三、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时代的《开卷》
  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了快餐文化,形成了阅读习惯的碎片化,阅读深度的浅表化。阅读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也加速了碎片化阅读习惯形成。不求甚解似乎成了时代的文化症候。长篇累牍并不适合当下,聚精会神更是注意力时代的奢侈品。观众的深度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奢望,今天的电视伴随性是其无法摆脱的命运。《开卷》正是利用自己新锐时尚的栏目定位,顺逆境而生。
  对《开卷》成功的分析要从综合因素考量。首先该栏目的播出平台凤凰卫视本身的精英文化定位使其受众群体与栏目的目标受众之间具有先天性的契合。八分钟的时间过短,从电视收视的角度来说是不容易培养稳定受众群体的,互联网的出现让栏目热播成为可能。另外时间的短暂性也使得该栏目的生存成本降低,也使主编在负责这个栏目的同时负责《锵锵三人行》成为可能。从看书到听书,观众在身体自由度上大幅提高。但是听书的最大弊端是时间的线性而导致的选择的不自由性,八分钟的短时间就很好的解决了线性的缺点。多个八分钟的多种方式拼贴形成了新的非线性。主持人本身的名气和鲜明的风格特征,成功的实现了碎片的整合,使其不至于过度松散。快节奏、短时间、多场合,不受时间限制的便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开卷》在夹缝中找到新的生存策略。栏目设置与浅阅读、快速的观众期待相吻合。“说书”这个行当自古就有,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而渐渐陨落,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又看到它的勃兴。□
  参考文献
  ①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 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政务微博既是传递主流舆论的新阵地,也是感知民意、传递政声的有效手段,同时还是作风转变的生动窗口。近年来,安徽有关部门聚集多方资源,开设“安徽微博发布厅”,大力办好以@安徽发布为代表的系列政务微博,主动发声,创新服务,为网民提供一站式信息平台,标志着安徽政务微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集团军”作战新阶段,而这背后则是政府职能理念的转变。  【关键词】政务微博 舆论 民生  近年来,我国政务微博犹
【摘 要】作为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属广播媒体长期以来在宣传党团思想、传递新闻信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上体现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然而随着媒介革新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的不断革新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校媒的发展。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广播台为个案,探究全媒体时代传统高校广播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 校园广播 新媒体  高校校属广播台作为校园主流媒体之一,长期以
【摘要】本文就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现代性的后果》的核心内容作了深度释义,并对其进行脉络化分析,将现代性问题拆解为单个重点,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宏大且明细的架构,以便细致深入了解作者的视角。  【关键词】现代性域脱象征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不仅使整体性宏观社会结构和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动摇了启蒙时代以来的社会认知标准,价值取向及信仰
【摘 要】结合作者多年的主持经历和经验教训,文章总结了播音主持在实时表达中的一些技巧,分为画面感的渲染和对细节的把握两大类,对于播音主持工作同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播音主持;表达技巧;画面感;细节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最美的声音就是好像没有声音”。当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是老子追求自然的思想表达,用“大音希声”并非主张用“无声之音”来代替播音主持工作,相反,
【摘 要】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舆论场》凭借大数据技术统计的每日每周的“中国舆论场指数”和多媒体、多角度的选题策划,以及传播军事新闻信息的国际化视角和对军事新闻的敏感度、专业解答话语的科学性,在央视众多优秀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融媒体节目的运营模式进行探析,进而找出融媒体环境下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军事评论类节目;融媒体环境;中国舆论场  20世纪70年
【摘 要】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笔者认为,地市党报的突围之路就是要做强新闻评论。本文分析了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并就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地市党报 新闻评论 个性  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上网看新闻,手机读新闻,新媒体实时传递着海量的新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让原本具有人情味、亲密性的医患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和可怕。本文通过研究《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关于“温岭杀医案”的报道,运用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总结“医患冲突”报道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新闻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媒体借用弱势群体框架,从而建构医生“弱势群体”的形象,由此唤起公众同情;多角度归因促使公众更加全面和理性地思考;多元社会主体也积极
【摘 要】北京市探索建立起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机制——督办整改落实“闭环”系统,舆论监督“落地”的问题获得切实解决,媒体反映问题的解决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由此,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党媒舆论监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务;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使命;深刻领悟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是党媒舆论监督的新思维。  【关键词】党媒;舆论监督;社会治理
近年来,中牟县教体局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做起,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巩固提高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高招本专科上线人数连续11年创新高,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开封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被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称号;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被教育
【摘 要】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逐渐迈入直播电商领域,从抖音、快手、京东、天猫到各类直播平台,传统媒体做了大量尝试,但鲜有成功案例。其中供应链和内容环节尚好解决,唯独流量成为最大难题。如何获取有效、有价值以及稳定的流量?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忠诚度更高、转化率更高、复购率更高的私域流量。本文以安徽廣播电视台音乐频率晚高峰节目《嘻哈二人行》为例,分析如何打造广播电商平台“嘻哈搜货”,通过电商方式实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