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来源 :中原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勃兴,新一代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蓄势而发,人工智能时代将强势而至。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从这一视角着手研究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根源性变革,传统工程技术人才由于不能适应这一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需求转变,从而陷入就业困境。人工智能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是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挑战的应然之举,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然而,从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角来看,我国当前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在学校、企业及社会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文精神和表达、设计、艺术审美等创新“灵性力”培养不足;跨专业交叉整合培养不足,短于集成创新;短于创新实践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文化环境氛围不良,“狼性”极端文化和“996”制抑制创新发展;社会上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尊崇不足。针对目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五点创新发展建议:辩证统一“工”“文”“艺”,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创造“灵性力”;辩证统一多学科领域知识培养,提高集成创新能力;辩证统一理论和实践,强化实践创新环节和产学研结合;辩证统一“经济主义”和“人本主义”,建设企业创新文化和人性化工作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依托人工智能时代背景,营造尊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
学位
《庄子》散木思想研究,分为四方面。  一,研究前提与界限之明确。属思想研究,自然可由多种哲学“成见”观照,横看侧看、通达为一;属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必然受诸子先声——《老子》《论语》的影响,并处在诸子争鸣的特殊语境中;属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即不能脱离“迹”与“所以迹”分离、“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背景而存在。  二,《庄子》散木思想之理论渊源、具体阐述与争鸣对象的概说。《庄子》散木思想作为庄子哲学中
学位
在隋唐儒学史上,王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家,其兴儒学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续作《六经》一事。虽然《续六经》已佚,但他的《元经》十卷本与《中说》十卷本仍流传于世。通过深入考察《元经》及《中说》中相关思想和提法,仍可勾勒出王通经学的整体风貌,并可进一步梳理隋末唐初儒家经学的基本脉络,从而了解隋唐之际经学发生转向之具体原因。  由以上所述的王通存世文献与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以《中说》为主要依据,溯源王
学位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梳理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重点分析和比较康德与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第二,讨论康德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第三,讨论黑格尔对此问题的解决。第四,总结两种方案的异同。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
学位
《心经》历代译本众多,以玄奘法师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弟子窥基所著的《心经幽赞》在历代注疏之中别具一格,本文对《心经幽赞》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该论的结构内容与思想特质,并与同时代的慧净《心经疏》与法藏的《心经略疏》进行了比较。  从结构上看,《心经幽赞》将整个经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这是标明菩萨修行广大深远,劝众发心修行。第二部分从“舍利子”到“以无所得故”
学位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道尔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他们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有其特殊的逻辑前提,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从启蒙和神话的关系入手,阐明启蒙已失去其原本的崇高,技术的发展使得极权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在大众文化的领域实施对人的操控,致使人们又陷入一种新的深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本文以汉代节俗中的身体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探讨其审美的意义。汉代是许多节日的初步定型时期,官方庞大精致的经学化儒学意识形态与民间源远流长的迷信风俗相结合,大大刺激了节庆习俗的兴盛与转变,丰富了节俗的内容,节俗中的身体成为汉代的天人观、鬼神观、生死观的表现符号,在具有勃发的感性力量同时又意味深长。汉人大兴祭祀,崇尚身体禁忌和追求长生是有汉一代的社会风尚;汉代统治者将儒学作为官
学位
早年的康有为未系统阐发今文经学思想,在面见廖平后,受其影响,思想发生突进,随之完全转向今文经学,所谓“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以下简称“公案”)也由此而起。其最初是由于廖平及其门人的“粉饰”、继之以章太炎等古文学派的攻击和康有为所谓“欲盖弥彰”,再加上钱穆等学者的推波助澜,得出了康有为“剽窃”廖平学说的结论。  由于“剽窃说”证据存在争议,此“公案”在学界仍存在激烈讨论,并逐渐体现出对康有为一定的
学位
黄溍,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出生于理学重镇婺州,拜理学大师方凤、石一鳌为师。由于其思想中理学的深刻烙印,他构建出以“理”为中心的人格美学,同时在继承传统文论、书法美学思想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本文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黄溍美学思想从理学、人格、文论、书法四个方面做全面研究。  除绪论外,全文分为四章对黄溍美学思想加以论述:  第一章黄溍美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元代的社会背景、地区文化以及学术渊源背
学位
随着资本的扩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性在给人类带来良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一方面,盲目的理性崇拜加剧了精神上的异化;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消费和娱乐并不能真正减轻现代人精神上的焦虑。现代性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人们的现实生存和精神生存都受到挑战。社会的状况对于艺术的表现具有莫大的影响。在音乐领域,音乐语言频繁地更新迭代,音乐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往音乐中的那种严肃性消失了,用于划分音乐类型的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