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J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道尔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他们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有其特殊的逻辑前提,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从启蒙和神话的关系入手,阐明启蒙已失去其原本的崇高,技术的发展使得极权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在大众文化的领域实施对人的操控,致使人们又陷入一种新的深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立足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齐一化、欺骗性、操纵统治性致使其沦为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工具,大众文化自身的异化对个人、社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对个人来说,大众文化的不良发展使得人们丢失个性,变得标准齐一,人们沉浸在大众文化承诺的虚假愿景中无法自拔,消解了自身的反抗力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对社会来说,大众文化的畸形发展也使得文化成为商品被流通到市场上进行售卖,艺术的制作也因其具有固定的模式而丧失了艺术性,大众文化从对社会生活的统治延伸到对人心理的统治。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已经失真,文化艺术应有其自律性,并且陶冶人们的身心,成为支撑人们精神的高雅文化。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主体意识和判断力的提升,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忽视了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抵触技术的发展等。此外,《启蒙辩证法》中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们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引发了生态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了要求改革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运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长期关注生态问题的安德烈·高兹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的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法兰
逻辑系统容纳不协调性,表征有意义的矛盾是目前非经典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标注逻辑是为处理程序推理中的不协调性而提出的一种弗协调逻辑。标注逻辑在形式语言中添加了标注常元符号,用于刻画命题的真值情况。标注逻辑是以真值格结构为基础的格值逻辑系统,它用真值格结构比较矛盾信息和不协调性,达到表征矛盾信息的目的。  论文以标注逻辑的基础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给出标注逻辑的形式语言和演绎结构;在命题标注逻辑的基
学位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后现代理论特别是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在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除哲学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家,对摄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他的摄影作品以丰富新颖的视角、诡谲的色彩传达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世界的感受。对鲍德里亚而言,摄影不仅是出于观看的需要,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从主体立场上来看待摄影行为的研究者不同,鲍德里亚将摄影视为一种“消失”的艺术
学位
自然正义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古今人们的理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早开始试图颠覆传统自然正义观念的人便是奥古斯丁,他在继承古典思想传统的理论意图上,成功地构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正义观。因此,澄清奥古斯丁的自然正义观对人们把握和理解自然正义的古今嬗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讨论了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得以形成的理论背景,它们构成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的认知前提。随后,文章便分析了奥
学位
“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它最初是体现道“无”属性的哲学范畴,且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其无限性和不可言说两大基本特点。随后,“妙”经秦汉过渡,最终在艺术繁荣的魏晋时期转化为审美范畴并趋于成熟。“妙”范畴在发展孕育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其它重要范畴和命题如“神”、“意”、“境”、“自然”、“气韵生动”等互相勾连。在分析其他重要范畴和命题时往往能捉住“妙”的影
学位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
学位
《庄子》散木思想研究,分为四方面。  一,研究前提与界限之明确。属思想研究,自然可由多种哲学“成见”观照,横看侧看、通达为一;属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必然受诸子先声——《老子》《论语》的影响,并处在诸子争鸣的特殊语境中;属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即不能脱离“迹”与“所以迹”分离、“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背景而存在。  二,《庄子》散木思想之理论渊源、具体阐述与争鸣对象的概说。《庄子》散木思想作为庄子哲学中
学位
在隋唐儒学史上,王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家,其兴儒学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续作《六经》一事。虽然《续六经》已佚,但他的《元经》十卷本与《中说》十卷本仍流传于世。通过深入考察《元经》及《中说》中相关思想和提法,仍可勾勒出王通经学的整体风貌,并可进一步梳理隋末唐初儒家经学的基本脉络,从而了解隋唐之际经学发生转向之具体原因。  由以上所述的王通存世文献与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以《中说》为主要依据,溯源王
学位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梳理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重点分析和比较康德与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第二,讨论康德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第三,讨论黑格尔对此问题的解决。第四,总结两种方案的异同。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
学位
《心经》历代译本众多,以玄奘法师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弟子窥基所著的《心经幽赞》在历代注疏之中别具一格,本文对《心经幽赞》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该论的结构内容与思想特质,并与同时代的慧净《心经疏》与法藏的《心经略疏》进行了比较。  从结构上看,《心经幽赞》将整个经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这是标明菩萨修行广大深远,劝众发心修行。第二部分从“舍利子”到“以无所得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