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木思想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散木思想研究,分为四方面。
  一,研究前提与界限之明确。属思想研究,自然可由多种哲学“成见”观照,横看侧看、通达为一;属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必然受诸子先声——《老子》《论语》的影响,并处在诸子争鸣的特殊语境中;属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即不能脱离“迹”与“所以迹”分离、“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背景而存在。
  二,《庄子》散木思想之理论渊源、具体阐述与争鸣对象的概说。《庄子》散木思想作为庄子哲学中强调个体存在的思想,既源出于“古之道术”,又是对《老子》的“道德”治术学说的继承;具体理论体现为老庄思想一致的超越性,即在雕琢、文木化之后要“归朴”的超越,亦即散木对文木性的超越;老庄散木思想既有一致性,又各有侧重。《老子》侧重天下有道的圣人存在论,而《庄子》的散木思想更侧重于“天下无道,圣人生焉”的个体存在论;《论语》关于器用、文质的思想,是《庄子》散木思想的反思、争鸣对象。
  三,《庄子》散木思想的文本内证与哲学诠释。《庄子》散木思想的研究,是立足《庄子》文本的。具体说,散木思想的文本依据主要是《人间世》《逍遥游》《山木》等篇对樗树、栎树及各种不材之木的种种言说。归纳诠释其哲学思想,即落实在散木与物物、散木与逍遥、散木与不器三组关系上:散木与物物,着重肯定物不自物,而非物不相物;散木与逍遥,着重讲解构世俗种种分别、成见对散木(个体)的裹挟,重建精神的存在家园——“无何有之乡”;散木与不器,讲衰世散木的生存方式,以及散木生存方式在延续血族、“人神共同体”、文化血脉等方面的作用。
  四,《庄子》散木思想与其创造主体的关系。《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庄子》散木思想的创造主体,似也应是庄子及其后学。但庄子后学从师说著述、未足立家,难以称为创造主体。《庄子》散木思想直接的创造主体是庄子,而庄子具有双重身份:“故宋遗民”、个体的人。就前者言,庄子直接创造了《庄子》散木思想,但“散木”是“故宋遗民”理想人格的象征,庄子的创造必然深受整个故宋遗民群体的影响,因此故宋遗民亦是散木思想间接的创造主体。就后者言,《庄子》散木思想与其直接创造主体(庄子)的个人际遇、忧患意识联系紧密。
其他文献
安德烈·高兹是法国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其技术观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为解决生态危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思路与方案。  安德烈·高兹技术观的形成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广泛吸收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等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高兹立足于“技术非中立”的出发点,指出技术受现代西方资本
电子游戏是游戏在第二媒介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因其多媒体融合的特征,被称为继电影艺术之后的“第九艺术”。作为电子游戏中将叙事与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简称CRPG)既具有文学、电影与戏剧的艺术特征,也具备电子媒介的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与复杂的叙事安排,游戏者得以化身为游戏故事中的角色,于奇幻瑰丽的赛博空间内体验别样人生,获得全新的生存方式与情感体验。因此,本文以CRPG为研究对象,
学位
庾信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生存之地跨踰南北,又历经四朝十帝,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地域审美意识。庾信前期生活在南方,受萧梁飘逸的审美思潮影响,诗赋中带有清丽、自然的韵味。太清二年,遇侯景之乱,其后梁元帝即位,庾信出使西魏,梁朝覆灭后羁留北方,出仕北朝。庾信地域审美意识在身处南方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儒释道三教杂糅,以儒为主。入北后其思想得到发展与升华,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影响庾信地域审美意识的构建
学位
迈克尔·波兰尼通过“意会知识论”证明了“主观”与“客观”本不应分立,并借用“内居”概念论证了克服二者对立的可能性。这能够为解决美学研究中“美在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提供思考。目前对波兰尼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意会知识论”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者借助“意会知识论”来解释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尚未有学者以“内居”概念为核心展开美学研究。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内居”概念及其所关涉的内容,阐释了“内居
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引发了生态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了要求改革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运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长期关注生态问题的安德烈·高兹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的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法兰
逻辑系统容纳不协调性,表征有意义的矛盾是目前非经典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标注逻辑是为处理程序推理中的不协调性而提出的一种弗协调逻辑。标注逻辑在形式语言中添加了标注常元符号,用于刻画命题的真值情况。标注逻辑是以真值格结构为基础的格值逻辑系统,它用真值格结构比较矛盾信息和不协调性,达到表征矛盾信息的目的。  论文以标注逻辑的基础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给出标注逻辑的形式语言和演绎结构;在命题标注逻辑的基
学位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后现代理论特别是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在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除哲学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家,对摄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他的摄影作品以丰富新颖的视角、诡谲的色彩传达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世界的感受。对鲍德里亚而言,摄影不仅是出于观看的需要,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从主体立场上来看待摄影行为的研究者不同,鲍德里亚将摄影视为一种“消失”的艺术
学位
自然正义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古今人们的理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早开始试图颠覆传统自然正义观念的人便是奥古斯丁,他在继承古典思想传统的理论意图上,成功地构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正义观。因此,澄清奥古斯丁的自然正义观对人们把握和理解自然正义的古今嬗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讨论了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得以形成的理论背景,它们构成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的认知前提。随后,文章便分析了奥
学位
“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它最初是体现道“无”属性的哲学范畴,且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其无限性和不可言说两大基本特点。随后,“妙”经秦汉过渡,最终在艺术繁荣的魏晋时期转化为审美范畴并趋于成熟。“妙”范畴在发展孕育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其它重要范畴和命题如“神”、“意”、“境”、“自然”、“气韵生动”等互相勾连。在分析其他重要范畴和命题时往往能捉住“妙”的影
学位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