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经学思想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n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隋唐儒学史上,王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家,其兴儒学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续作《六经》一事。虽然《续六经》已佚,但他的《元经》十卷本与《中说》十卷本仍流传于世。通过深入考察《元经》及《中说》中相关思想和提法,仍可勾勒出王通经学的整体风貌,并可进一步梳理隋末唐初儒家经学的基本脉络,从而了解隋唐之际经学发生转向之具体原因。
  由以上所述的王通存世文献与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以《中说》为主要依据,溯源王通的家学渊源,认为其经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王氏家学的继续展开和落实。同时,深入探讨王通的《易》《诗》《尚书》《礼》《乐》《春秋》《元经》等所蕴含的义理思想,从而归纳出王通经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整体立场。
  通过考察王通的家学渊源,可见其经学思想受其家学传统影响深刻,王通《续诗》经验不足,于其六世祖王玄的《时变论》中有所收获,礼乐思想受其五世祖王焕《五经决录》的指引,《赞易》与《续书》紧跟其四世祖王虬的易学观和《政大论》的思路,其祖父王一的《皇极谠义》和其父的《兴衰要论》给王通修《元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此基础上,以王通《续六经》的撰作体例为着眼点,纵览王通的经学思想,可得出王通对周公、孔子的尊崇以及《续六经》中包含的外王经世致用的根本立场和注重政教并举的儒学功能。
  从“六经”思想的具体展开而言,王通经学思想也是极为丰富,而且包含了一个整体的经学系统。对于《易经》来讲,王通重视其“至”“神”的易之道,强调其“知来”、“时义”的易之用;对于《诗经》来讲,王通指出其能彰显世道兴衰之由,端正人们的本心性情,并提出了“四名”“五志”之说;对于《尚书》来讲,王通指出其续《书》是为了明帝王之道,并且重视“七制”的续《书》之义;对于《礼》学来讲,王通指出礼的本质在于“无邪”与“敬”,提倡人们重视内容而非形式,正礼乐的目的在于旌后王之失,并且强调全面发扬“五礼”的礼教主张;对于《乐》学来讲,王通提倡雅乐之音,强调乐以合德,且能匡扶人心;对于《春秋》与《元经》来讲,王通指出透过《春秋》可以明正邪之迹,并且王通作《元经》一定程度上有续《春秋》之意,将两者并列而谈,论赏罚,行褒贬。由此,还从王通的经学思想中能够看出其舍传求经、返本续经、躬行实践的治经方法。
  通过深入考察王通经学的上述风貌,我们可概括在经学史视野下的王通经学思想之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开启了翻新经典旧学的先例,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经学从某种程度上得以更新变古,在这方面为后人提供了较多的借鉴与指导;二是王通在经学上落实了继承发扬了孔子作六经的传统,在撰写《续六经》时,以“六经”旧精神续作新的经学文本体系,其落脚点在于通过经典文本的迭代,实现行王道、兴教化。
  深入研究王通的经学思想,指出并极大认可他对汉晋经学所做的重要突破贡献,在推进隋唐经学变革中更是起到较为重大的作用,强调他在我国整个经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地位,这对隋唐经学研究的继续深入,当有裨益。
其他文献
电子游戏是游戏在第二媒介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因其多媒体融合的特征,被称为继电影艺术之后的“第九艺术”。作为电子游戏中将叙事与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简称CRPG)既具有文学、电影与戏剧的艺术特征,也具备电子媒介的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与复杂的叙事安排,游戏者得以化身为游戏故事中的角色,于奇幻瑰丽的赛博空间内体验别样人生,获得全新的生存方式与情感体验。因此,本文以CRPG为研究对象,
学位
庾信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生存之地跨踰南北,又历经四朝十帝,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地域审美意识。庾信前期生活在南方,受萧梁飘逸的审美思潮影响,诗赋中带有清丽、自然的韵味。太清二年,遇侯景之乱,其后梁元帝即位,庾信出使西魏,梁朝覆灭后羁留北方,出仕北朝。庾信地域审美意识在身处南方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儒释道三教杂糅,以儒为主。入北后其思想得到发展与升华,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影响庾信地域审美意识的构建
学位
迈克尔·波兰尼通过“意会知识论”证明了“主观”与“客观”本不应分立,并借用“内居”概念论证了克服二者对立的可能性。这能够为解决美学研究中“美在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提供思考。目前对波兰尼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意会知识论”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者借助“意会知识论”来解释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尚未有学者以“内居”概念为核心展开美学研究。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内居”概念及其所关涉的内容,阐释了“内居
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引发了生态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了要求改革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运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长期关注生态问题的安德烈·高兹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的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法兰
逻辑系统容纳不协调性,表征有意义的矛盾是目前非经典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标注逻辑是为处理程序推理中的不协调性而提出的一种弗协调逻辑。标注逻辑在形式语言中添加了标注常元符号,用于刻画命题的真值情况。标注逻辑是以真值格结构为基础的格值逻辑系统,它用真值格结构比较矛盾信息和不协调性,达到表征矛盾信息的目的。  论文以标注逻辑的基础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给出标注逻辑的形式语言和演绎结构;在命题标注逻辑的基
学位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后现代理论特别是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在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除哲学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家,对摄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他的摄影作品以丰富新颖的视角、诡谲的色彩传达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世界的感受。对鲍德里亚而言,摄影不仅是出于观看的需要,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从主体立场上来看待摄影行为的研究者不同,鲍德里亚将摄影视为一种“消失”的艺术
学位
自然正义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古今人们的理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早开始试图颠覆传统自然正义观念的人便是奥古斯丁,他在继承古典思想传统的理论意图上,成功地构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正义观。因此,澄清奥古斯丁的自然正义观对人们把握和理解自然正义的古今嬗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讨论了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得以形成的理论背景,它们构成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的认知前提。随后,文章便分析了奥
学位
“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它最初是体现道“无”属性的哲学范畴,且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其无限性和不可言说两大基本特点。随后,“妙”经秦汉过渡,最终在艺术繁荣的魏晋时期转化为审美范畴并趋于成熟。“妙”范畴在发展孕育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其它重要范畴和命题如“神”、“意”、“境”、“自然”、“气韵生动”等互相勾连。在分析其他重要范畴和命题时往往能捉住“妙”的影
学位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
学位
《庄子》散木思想研究,分为四方面。  一,研究前提与界限之明确。属思想研究,自然可由多种哲学“成见”观照,横看侧看、通达为一;属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必然受诸子先声——《老子》《论语》的影响,并处在诸子争鸣的特殊语境中;属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即不能脱离“迹”与“所以迹”分离、“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背景而存在。  二,《庄子》散木思想之理论渊源、具体阐述与争鸣对象的概说。《庄子》散木思想作为庄子哲学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