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再探讨——兼论康有为早期思想嬗变的内在理路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7313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的康有为未系统阐发今文经学思想,在面见廖平后,受其影响,思想发生突进,随之完全转向今文经学,所谓“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以下简称“公案”)也由此而起。其最初是由于廖平及其门人的“粉饰”、继之以章太炎等古文学派的攻击和康有为所谓“欲盖弥彰”,再加上钱穆等学者的推波助澜,得出了康有为“剽窃”廖平学说的结论。
  由于“剽窃说”证据存在争议,此“公案”在学界仍存在激烈讨论,并逐渐体现出对康有为一定的包容性,“剽窃说”趋于动摇,学者或是认为康有为深受廖平影响(“影响说”),或是认为廖平对其的影响可有可无(“独创说”)。这些新见的出现,离不开论证方向的转变,即从依赖皮锡瑞、张之洞等人的主观推测变为对材料的客观分析。
  在上述学界观点的基础上,“公案”仍有余义似可进一步挖掘。从康有为早期作品来看,可知其思想在会见廖平前已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改变。这个变化的内在理路也可作为“公案”的证据之一,而这是目前学界未能注意到的。一旦从宏观上深刻理解对康有为的思想变化,就会发现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产生实则有迹可循,而非全盘接受或抄袭自廖平,廖平只是加速了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转向,并未产生决定性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拟从目前学术界现有讨论入手,对主要论证方法作简单评判与思考,最后选择从经学内部进行分析;之后就康有为早期作品的写作顺序来挖掘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从中窥探其思想发展脉络,观察康有为的早期思想轨迹(1890年之前)是否存在明显的转折;从中,本文认为康有为早期的经学思考与其中晚期的经学思想并不存在明显断裂,当然不能全盘否认廖平对康有为的刺激,诚如萧公权先生所言,“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康有独自发现同一真理的可能性”。当然,在否定抄袭说之后,“影响派”与“独创派”之间的主要分歧也未有定论,本文引入与此“公案”较为类似的“牛顿、莱布尼茨公案”加以比较,认为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剽窃”或“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应称康有为与廖平为真理的共同发现者,这是“公案”就依据现有材料所能得出的结论。
其他文献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后现代理论特别是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在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除哲学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摄影家,对摄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他的摄影作品以丰富新颖的视角、诡谲的色彩传达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世界的感受。对鲍德里亚而言,摄影不仅是出于观看的需要,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从主体立场上来看待摄影行为的研究者不同,鲍德里亚将摄影视为一种“消失”的艺术
学位
自然正义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古今人们的理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早开始试图颠覆传统自然正义观念的人便是奥古斯丁,他在继承古典思想传统的理论意图上,成功地构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正义观。因此,澄清奥古斯丁的自然正义观对人们把握和理解自然正义的古今嬗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讨论了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得以形成的理论背景,它们构成奥古斯丁自然正义观的认知前提。随后,文章便分析了奥
学位
“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它最初是体现道“无”属性的哲学范畴,且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其无限性和不可言说两大基本特点。随后,“妙”经秦汉过渡,最终在艺术繁荣的魏晋时期转化为审美范畴并趋于成熟。“妙”范畴在发展孕育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其它重要范畴和命题如“神”、“意”、“境”、“自然”、“气韵生动”等互相勾连。在分析其他重要范畴和命题时往往能捉住“妙”的影
学位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
学位
《庄子》散木思想研究,分为四方面。  一,研究前提与界限之明确。属思想研究,自然可由多种哲学“成见”观照,横看侧看、通达为一;属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必然受诸子先声——《老子》《论语》的影响,并处在诸子争鸣的特殊语境中;属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即不能脱离“迹”与“所以迹”分离、“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背景而存在。  二,《庄子》散木思想之理论渊源、具体阐述与争鸣对象的概说。《庄子》散木思想作为庄子哲学中
学位
在隋唐儒学史上,王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家,其兴儒学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续作《六经》一事。虽然《续六经》已佚,但他的《元经》十卷本与《中说》十卷本仍流传于世。通过深入考察《元经》及《中说》中相关思想和提法,仍可勾勒出王通经学的整体风貌,并可进一步梳理隋末唐初儒家经学的基本脉络,从而了解隋唐之际经学发生转向之具体原因。  由以上所述的王通存世文献与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以《中说》为主要依据,溯源王
学位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梳理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重点分析和比较康德与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第二,讨论康德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第三,讨论黑格尔对此问题的解决。第四,总结两种方案的异同。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本身及其演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
学位
《心经》历代译本众多,以玄奘法师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弟子窥基所著的《心经幽赞》在历代注疏之中别具一格,本文对《心经幽赞》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该论的结构内容与思想特质,并与同时代的慧净《心经疏》与法藏的《心经略疏》进行了比较。  从结构上看,《心经幽赞》将整个经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这是标明菩萨修行广大深远,劝众发心修行。第二部分从“舍利子”到“以无所得故”
学位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道尔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他们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有其特殊的逻辑前提,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从启蒙和神话的关系入手,阐明启蒙已失去其原本的崇高,技术的发展使得极权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在大众文化的领域实施对人的操控,致使人们又陷入一种新的深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本文以汉代节俗中的身体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探讨其审美的意义。汉代是许多节日的初步定型时期,官方庞大精致的经学化儒学意识形态与民间源远流长的迷信风俗相结合,大大刺激了节庆习俗的兴盛与转变,丰富了节俗的内容,节俗中的身体成为汉代的天人观、鬼神观、生死观的表现符号,在具有勃发的感性力量同时又意味深长。汉人大兴祭祀,崇尚身体禁忌和追求长生是有汉一代的社会风尚;汉代统治者将儒学作为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