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相关论文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曹操的奸诈、孙权的雄才、刘备的宽厚,有口皆碑。诸葛亮的计谋和智慧更是妇孺皆知。三国演义虽然......
这当然都有道理,但也不完全。第一,据《华阳国志》、《三国志·诸葛亮传》,以及《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记》,当时主张召回......
《读书》二○○九年第十期刊登吉炳轩先生《曹操奸雄的帽子谁戴的》一文,读来受益颇多。文章开头说:“据《资治通鉴》载,曹操奸雄......
前人时贤论及裴松之《三国志注》,大多注意到了它量"博"的一面;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指出了其"嗜奇爱博"的特......
裴松之《三国志注》(以下或简称裴《注》),与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注”,对后世......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
《列子·汤问篇》末章有关于火浣布的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
在古代,“作家”一词的字面意思:作,为也:作家,即治家、理家,管理家务。这个词最早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所引东晋习凿齿《襄......
本文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结合魏晋特定的时代氛围,以及陈寿独到的传记文学观,通过对《三国志》的思想、艺术和裴松之注文三方面的阐释,剖......
裴松之《三国志注》创立了使用“别传”引称单篇人物传记,以与丛集类传记相区分的注释体例,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在继承这一注释方法......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
裴松之《三国志注》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其富有开创意义的注疏体例,丰赡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建康实录》近年来相继出版了两个校点本,一个是张忱石同志的校点本,中华书局1986年10月出版;一个是孟昭康等三位同志校点......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不是纯粹的就史而注史,而是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将自己的论断寓于注释之中,并且是不用自己发一言一语便能显......
【正】 《世说》问世后约四十余年,即齐永明初,有史敬胤其人,为之作注。又过了二十余年,刘孝标所注出现,史注留传不多,过去一直无......
他才高八斗,能诗善赋,出口成章,世人称之为“七步奇才”。这个称谓还和他创作的一首诗有关系呢,这既是一首“奇才诗”,也是一首“救命诗......
<三国志集解>是<三国志>的最详细注本.其著者卢弼先生,文史兼擅,尤精地理;他不仅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而且还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魏晋世语》,西晋郭颁著,全书于宋元年间散佚,至今尚未有辑佚之作出现。郭颁,正史无传,资料匮乏。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今之学者研究甚......
《三国志》中出现的地名达两千余处,而裴松之所注却只有数十处,且吴国为多,魏次之,蜀极少,但其中却不乏有价值者,为后世保存了一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裴松之《三国志注》特征的评价是“嗜奇爱博”。本文以“嗜奇”这一特征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裴《注》“嗜奇......
前人时贤论及裴松之《三国志注》,大多注意到了它量“博”的一面;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指出了其“嗜奇爱博”的特......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注释了11个地名的方位,11个地名的沿革,1个同名异地和2个经济地理方面的内容,并对2个不详的地名存疑.裴松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的兴起促进了史论的发展。裴松之《三国志注》之史论在"辨章事理,贵得当时之宜"的论辩思想指导下,采用析之以理......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魏晋之际三国史研究的总集,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清代嘉庆以降,考证裴注引书和根据裴注......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
20世纪学者对《后汉书》的研究成果十分显著,对《后汉书》价值的评价与认识呈上升和深入之势,对《后汉书》史论的总结和范晔史学理......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
志怪小说的创作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出现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汉末的应劭著《风俗通义》一书,对志怪小说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指......
以《武帝纪》为例,豹窥一斑地说明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文的文献价值。《武帝纪》注重于军政大事的罗列,构成为从《三国平话》......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学界的这一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述,并......
"嗜奇"是裴松之《三国志注》的鲜明特征之一。本文从"志怪等同于史实"与"写人尚奇"两种社会文化风尚方面探讨了《三国志》裴注"嗜......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其所作《三国志注》,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三国志注》在注释的内容和方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威震华夏。在现代的疑古风气下,"威震华夏"的实情被低估,乃至于以为关羽仅是侥幸浪得虚名。这不仅悖离时人感......
本文在简单介绍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和前人对《三国志注》的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史学史价值和历史研究方法方面的价值......
刘知幾在《史通·补注》中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激烈的批评,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是对裴注的否定。事实上刘知幾否定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