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松之《三国志注》(以下或简称裴《注》),与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文学视角对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审视,探讨这一史学名注的文学性特征和呈现文学性的原因,并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其在文学领域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从文本出发,分析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文学性特征。将裴松之《三国志注》当作一个独立文本来看待,其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裴松之引书注和裴松之自注两大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裴《注》引书部分的文学性,首先对裴松之引书书目和各种书籍的引用条目进行考察,以便对裴《注》引书部分有更清晰的认知。然后采用对比研究法,与陈寿《三国志》就具体的人物、叙事、语言和征引的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裴《注》鲜明的文学性特征。第二章主要分析裴松之自注的文学性特征,自注部分更多的是裴松之的史评,从简洁透辟的语言,直抒胸臆的表达和白描化的人物塑造三方面来论述,这些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性语言穿插在史料之间,别有一番风貌。从这些评论中推究出裴松之实录为基,文采为要的史学理念。 第二部分对裴《注》呈现文学性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文化角度和裴松之本人的文史观念两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统治者的意图和当时史学发达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其次是裴松之本人的史学观念和审美旨趣,主要在于裴松之力求完备、务在周悉的史家态度和选材编排时的文学审美理念,他试图穷尽书籍以揭示历史最鲜活的样貌,往往将带有生动细节刻画的材料都予以采纳。 第三部分论述裴《注》的文学影响。主要从对文学史料的保存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两方面来论述,其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三国演义》为例来论证,从故事来源,思想倾向,人物塑造和征引文学作品等四方面具体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