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中的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松之《三国志注》(以下或简称裴《注》),与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文学视角对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审视,探讨这一史学名注的文学性特征和呈现文学性的原因,并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其在文学领域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从文本出发,分析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文学性特征。将裴松之《三国志注》当作一个独立文本来看待,其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裴松之引书注和裴松之自注两大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裴《注》引书部分的文学性,首先对裴松之引书书目和各种书籍的引用条目进行考察,以便对裴《注》引书部分有更清晰的认知。然后采用对比研究法,与陈寿《三国志》就具体的人物、叙事、语言和征引的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裴《注》鲜明的文学性特征。第二章主要分析裴松之自注的文学性特征,自注部分更多的是裴松之的史评,从简洁透辟的语言,直抒胸臆的表达和白描化的人物塑造三方面来论述,这些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性语言穿插在史料之间,别有一番风貌。从这些评论中推究出裴松之实录为基,文采为要的史学理念。  第二部分对裴《注》呈现文学性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文化角度和裴松之本人的文史观念两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统治者的意图和当时史学发达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其次是裴松之本人的史学观念和审美旨趣,主要在于裴松之力求完备、务在周悉的史家态度和选材编排时的文学审美理念,他试图穷尽书籍以揭示历史最鲜活的样貌,往往将带有生动细节刻画的材料都予以采纳。  第三部分论述裴《注》的文学影响。主要从对文学史料的保存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两方面来论述,其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三国演义》为例来论证,从故事来源,思想倾向,人物塑造和征引文学作品等四方面具体展开分析。
其他文献
“中州三大家”不仅身居庙堂之高,而且热衷于诗文创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群体,在清初的中州诗坛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这一群体日益受到关注,但仍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因此本
“被”字句和兼语句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的语法项目,同时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法时的重点和难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者经常误用其中的某种句式,或者经常将两种句式混淆起来。本文将
该文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该研究的论题、目标和方法,该研究的结构和所采用的素材以及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对该研究的指导意义;第二章对汉语翻译和外源词产生的历史进行历时
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兴起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后,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力量在新世纪表现出更加强大的发展后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在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休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