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相关论文
北京市百货大楼请炳森先生书写牌匾,后为表谢意,店方奉送润笔费200元。炳森先生坚辞不受,曰:“人流如潮的百货大楼如此厚爱,使自己的书......
1984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由《曲艺》编辑部主办的“全国中青年骨干作者研修班”在北京香山别墅开课。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交流,使我们......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不乏学术论争,同行之间尤然。而所有本于学术探讨的论争,无论激切还是温和,自然都会有益于学术的发展,值得后人重......
我上“中西女塾”(后称“中西女中”)读书,纯粹是受家庭教师的影响。1929年在上海居住时,父亲为我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俞先生,她是“......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人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
2016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不到10日,褚钰泉先生突发心脏病离世了。逝者生前不事张扬,但在读书界都知道他是《文汇读书周报》的创办人和主......
《寄小读者》《繁星》《春水》,因为这些作品,小朋友们记住了敬爱的冰心奶奶。冰心奶奶出生于上个世纪初(1900年),那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我......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从观察、感受、思考三种能力的培养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探究,......
《儒林外史》第一回中,王冕说:“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几年前读《干校六记》,悲文人之厄运,曾以“贯索犯文昌”为喻。近读三联......
读名人传记,常感到造化弄人。有的人,命运真是出奇的好,一辈子就像一件件好事都在前面等着他;有的人,命运好像专门跟他过不去,意想......
我的父亲沈从文,用文字对文艺作品和文学创作,发过许多自己的议论。然而在平时,在生活中,谈论作品,却一向讲得很简短。而且八十岁了,还有......
包伟民先生的大著《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收录作者有关宋史研究的论文18篇。初览目录,全书内容庞杂,似缺乏一个鲜明的主题。但......
【原文】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
香港新音乐运动杂忆□李凌1996年83岁的李凌摄于新居前言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之年。我在香港时,正值国内反动政府撕毁了政治协议,发动内......
钱钟书,字默存。钟书,即钟情于书,可见杨绛《将饮茶·记钱钟书与》。“默存”两字见《列子·周穆王》,周穆王神游帝居(天阙)而形处宫室......
一著名翻译家董衡巽先生在北大求学时曾问朱光潜先生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翻译谁最好?”朱先生说:“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方面:散文(......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两年之后,钱穆在无锡南延祥乡啸嗷泾一处叫“七房桥”的地方呱呱坠地。几十年后,两人都成为中......
杨绛、钱钟书夫妇,是现代文化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104岁高龄的杨绛,将读书当做一生的信仰,并以“好读书”的形式,完成了自己对后辈......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晚号老泉,江苏无锡人,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另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
近些年,上海史热持续升温,关于老上海的书籍、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满坑满谷。至于老书重印,老歌新唱,老店新开,老街新建,无不弥漫着怀旧的气......
(一) 从1946年被秘密押解台湾到1956年,张学良在井上温泉被囚禁了整整10年,这期间,张学良除了记日记,或有个别朋友来访偶尔写些......
钱穆是当世公认的学术大家,一代宗师。他以史学成名,但学问之渊博,已经使其治学超越了史学而成为国学大师。而他的养生之道也同样令人......
2009年7月11日,我国两位著名的学者季羡林、任继愈同日驾鹤西去,让社会各界扼腕哀痛。有人说,这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对于......
重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师友杂忆》,记其中学读书事,越读越感慨。上个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其同学中有一人就是后来的......
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在《随感录》、《杂忆》里面,就介绍非律宾杰出的作家、社会活动家黎萨尔(一八六一——一八九六年,Jose Riza......
我是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逃亡到马来亚的。1927年12月26日晨踏上星加陂码头,从此,我以十个年头的青春(24——34岁),和千千万万的爱......
<正>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
期刊
<正> 钱仲联先生已经87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笔耕不辍,与我十五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相比,步履虽已不再那么轻健,然精神状况却......
从1974年昭通永善-大关地震,到刚发生的昭通鲁甸地震,整整过了40年。作此文,以志纪念,兼怀队友。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北京时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