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相关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其深厚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于社会道德的引导具有重要价值。明代典籍《了凡四训》是其中代......
宋代以来,旨在劝善戒恶的善书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医学领域的诸多事项也被纳入劝善范畴,劝善思想随之逐渐渗透到医学的发展之中。就医药......
《了凡四训》是晚明士人袁黄所著善书的汇编,它原是四篇单独的劝善文,即《立命篇》(又名《阴骘录》)、《祈嗣真诠》中的“改过第一......
澳门小说以写实为主流,以本土关注为文化特征。小说将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载道”的价值规范相结合,将对平凡人生的关注与塑造人的灵......
摘要:“劝善”是《喻世明言》的创作意图之一,基于此,死亡书写是小说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本文将《喻世明言》中的死亡书写分为惩罚......
在《聊斋志异》这部名著中,除了以人鬼、人狐之间爱情为主题的篇章外,多篇作品描写到了友人之间情谊,在这些“友情叙事”的故事中,我们......
佛教自两汉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唐代顶峰时期和宋代世俗化的发展,到了明代,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明代小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此做......
本文通过对文昌信仰历史演化的梳理,从中国人的天人感应、“学而优则仕”以及劝善思想等方面,对文昌信仰的内在原因和外在作用加以论......
清初通俗文学作家石成金作《天基道情》以劝善说教为指归,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孝悌和睦的家庭伦理、诚信仁爱的社会伦理、神道设教的宗......
民间宣讲是用“俚俗歌词”讲唱一些传说故事、时事传闻,表彰民众认为的美德、善行的一种宣讲。这种宣讲也称“说善书”。[1]宣讲善......
公式化、教条化、简单化倾向显明讲坛哲学异化为非哲学.其实,讲坛哲学与哲学具有同一个内涵、同一个哲学精神.哲学是一种大学,讲坛......
20世纪40年代末王季烈所撰《人兽鉴传奇》是以传统戏曲形式对世界文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代表作。......
明代的旌善举措有承有创,集历代之大成,范围较广,制度细化。它植根于儒家传统的教化思想,主要由官府把控,重视厘清对象、确定职责......
本文利用日本所藏的海内孤本《云起集》这一珍贵文献,对几乎被当今学界所遗忘的17世纪初福建乡绅颜茂猷作—个案探讨。文章具体分析......
近几十年来,学者对《碾玉观音》中秀秀形象的理解是站在级“立场上的误读。作者实际上是想写秀秀的强烈的性欲追求、自私自利。崔......
【正】 杜甫《八哀诗》向来被认作诗的传记,明人王嗣奭《杜臆》卷七说得分明: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语纪之,乃老杜创格,盖法《诗》之《......
“劝善”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其主要目的是劝人积德行善、与人为善,河东民间现今有大量的劝善遗存。它内容丰富,曲调婉转流畅......
植根于古代文化的善书教育体系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善书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存善念,做善事,进行善的传递,对于完善民众的道德价值......
讽刺文学是20世纪40年代多种流派作家所青睐的一种文体。否定战斗、劝善讽谏、泄愤娱乐等种种不同的心态,使作家们面对同样的社会生......
母亲在古代文学中总是以慈母形象出现的,然而也有作为义妇、节妇而存在的情形。对于丈夫的不忠或后夫的罪恶,她们不是选择妥协和忍......
生活在17世纪初的福建士人颜茂猷是晚明劝善运动的积极推动者,然几乎被当今学界所遗忘。他的思想活动以"劝善惩恶"、"与人同善"为主要......
玄武门之变促成了李世民登上帝位,但杀兄囚父的手段构成孝治天下的政治与伦理的冲突。武周集团利用这一冲突对李唐进行打压,文艺上......
国产动画忽略了认知启蒙与审美教育的社会责任,过度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人文情感,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判断。面对一部作品,......
一般说来,阳明心学倡导道德自律,反对以求福为目的的行善。然而,阳明在推进道德教化之时,却也时常告诉人们“鬼神”会根据人的善恶行为......
《聊斋志异·侠女》在唐人小说《义激》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创作主旨等进行了革新。本文从时代文化背景、"侠"的精神......
惜字会是清代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慈善组织。既往研究认为惜字会不具备助人功能,不应视作善举。从活动内容看,惜字会呼吁社会各界......
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
近代中国,道教善书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与兴盛,其所蕴含之劝善去恶等宗教伦理被普遍认同与接受,以印光为代表的佛教僧人对其亦甚为......
在佛教中,以"观音"为题材的劝善书数量不菲,且多以善文、感应录、宝卷、科仪等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多彩。"观音劝善书"以宗教信仰......
德福之道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这一问题发生甚早,早在汉代《尚书》诠释学中,就已发现《尚书·洪范》"......
功过格是盛行于晚明清初的通俗劝善书,功过格的流布,引发了一场关于劝善理念的争论。推行功过格的士人宣扬善恶报应、行善求福,其......
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落实为民间的道德实践,令百姓过上道德自律的生活,重塑下层伦理秩序,成为明代以来知识分子重大关切。佛教本体......
《神木》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的一部中篇小说。他以平民的视角关照社会转型期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但他的着眼点并非只是关注这些"......
《弟子规》在当代中国备受争议,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自清代以来《弟子规》传播的历史,甚至有人提出《弟子规》在清代并未流行,在......
《雨花香》和《通天乐》历来被认为是拟话本小说集,此说未见置疑。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专为“劝善”而作,是明清时期道德善书与拟话本......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以"善"为其信仰的最终点。在《抱朴子》中,葛洪积极"劝善",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人的最终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