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情感教育初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可以发挥其能力的80%-90%。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励前的3-4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这种情感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视为思品课学习的调味品、催化剂、附加值。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如何在初中思想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发挥思品课的育人功能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充满激情走进课堂。把烦恼抛到课外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情绪和精神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精神状况,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烦恼抛到课外。走进教室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整理自己的衣着,然后抬头挺胸,面带笑容,精神焕发并充满自信地走进教室,把好的情绪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情绪高昂,语调抑扬顿挫,以此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如果教师仪表不整洁、精神委靡、语气无力,甚至无端发火、骂人,课堂气氛怎么会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能提高?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必然有好的开头。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感产生预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以声传情,通过放歌曲、看碟片、唱歌曲,把学生带人情境;质疑激趣,课的开始就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故事引导,开课时讲一则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时事广播,介绍一则最新国内外时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等等。我在教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导入新课时,先让同学们看了一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短片,并听歌曲《春天的故事》,从而把学生带入到改革开放的情境中,感受到党的方针政策好,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材料较多且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体现情感、挖掘情感的切入点也较多。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资源,增添情感色彩,给课堂升温,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环节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明确一定的道德观点,当然这些观点不是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的情感传递,使学生动之以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把它上升为道德認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挖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有许多教师忽视教材中的情感资源,一味寻找课外的资源,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四、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
  
  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图片、故事、诗朗诵、讨论、扮演等使学生进入情境,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恰当地选择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学,例如收录机、电视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影碟机等等。使用这些工具有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现代化教学工具有声音与图像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引起他们情绪反应,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拓展教材内容,激发情感。以情促行
  
  学生获得的思想认识主要是来自于教材,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最新的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丰富课堂。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思想认识,以便升华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品知识,形成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就会集中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这一环节可以根据书中所列的练习内容及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辨析、讨论、矫正,从而运用已掌握的道理,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
  
  六、走进生活实际。体验思品课的乐趣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情感教育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在教学中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参观豆腐加工厂等活动,还成立了综合实践课外活动小组,专门探究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课内获得的知识和体验能在课外延伸和发展,并上升为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性、主动性都能得到同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能有明显进步,尤其是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政治课要彻底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进行观念的革新,教法的创新。真正跟上时代,贴近社会,走进学生心中。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政治教师有必要确立几个新观念,以更好地推进政治课的教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本为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形式僵化,空洞说教。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德育的形式应该是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育,作文者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感情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美感元素,如诗歌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无不动人以情。它是生活的反映,具有生动形象性。在各呈异
傲雪凌霜、暗香疏影,被誉为傲骨奇干的梅花,向来以洁白孤高的化身,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陆游、毛泽东的词作《卜算子·咏梅》虽然两首词对梅花的自然属性“独于早春盛开,不与群芳争艳”都有客观真实的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审美理想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迥然不同,但两者都各具情韵、各具风采,两相对读,情深韵远,下面就对这两首《卜算子·咏梅》分别略作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
新的课改,新的观念,新的起色。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也在语文教改的大环境中大力推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索”的新观念、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探索与研究,笔者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改作文”这一课题有了一些收获和思考。    一、明确目的,抓住根本    笔者认为,教师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进作文评改质量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会学生真正能写作文、会写作文。当然,会写作文就要会修改作文,会修改作文才能写好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新课标规定:“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以及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图册“借图发挥”,培养学生依图叙史、读图识史、探古论今,最大限度地贯彻了新课程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图叙史,创设情境,展现认知过程    在讲述“我们的远古祖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的眼睛。而目光语对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目光语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在交际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能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进而影响认知效果
质疑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怀疑,然后针对提出的疑问再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质疑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下面我就上年级部分语文课文进行实例分析。    题目质疑法    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质疑文章题目,再结合课文内容,基本上就能把文章的主题理解透。因此,质疑文章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办法,而且还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质疑文章题目,要
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大问题:即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知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知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思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一《思想政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夯实基础      1、基本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这一概念点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保障对象
自从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启动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我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求共商。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