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光语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88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的眼睛。而目光语对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目光语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在交际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能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进而影响认知效果。初上讲台的新老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有时会不敢正面注视学生,不敢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这直接影响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这正是他们没有发挥好目光语在形成第一印象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一定要牢记将明亮、灵活、坚定、友善的眼神投向每个学生。
  
  2、目光会说话,能传达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
  大量事实证明,在许多无法或不便使用有声语言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目光进行暗示或提示,而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光运用,对于交流师生感情,沟通知识信息尤为重要。
  教师步入课堂,放下教科书,在讲台上站定,用目光环视全班同学以表示现在正式上课;在讲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左顾右盼,不注意听讲,为了不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教师可以剥他进行目光示意,只要双方的视线一接触,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而有所收敛或改正。学生答题不畅时,老师期待、专注的目光会使他用心思索;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时,老师赞许、激励的目光会激发他的进取心;课堂讨论出现分歧时,老师宽容的目光会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充满关爱的目光与学生保持“对话”,将学生每时每刻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都“尽收眼底”;同时,以自己的目光调动他们的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诱发他们的兴趣,随时打破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于教学的气氛,巧妙地传递丰富的内心感情,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欢快和振奋。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把握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方法和速度,更能够随时对学生施加影响,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进行,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浇花要浇根,治人要治心。一名教师,只有摸清学生的脉搏,看清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目光语的功能,科学艺术地对目光语加以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分配要合理。要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的教育博士约翰·克勒的实验证明:由于上课时教师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光顾”左边学生的时间明显多于“光顾”右边学生的时间,从而引起学生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亲疏远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老师不敢用目光接触学生,说明他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可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因此,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合理的做法应是将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并兼顾其他。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个学生,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对于初登讲台的新老师,除了事先认真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外,还应提前一点儿时间走进教室,在讲台上做些相关准备,用眼睛熟悉一下陌生的环境,看看自己的学生,跟他们多点儿目光接触,或干脆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相视而谈,争取在课前就消除紧张情绪。而“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讲课中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始终与全班同学的目光保持“对流”,随时调控,使它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心”。
  
  2、要扩大目光注视区域,消除“教学死角”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对他所喜欢的学生的注视时间比对不喜欢的学生注视的时间长,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导致学习成绩差异,而且影响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了取得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将目光投向差生或中等生身上,使视线的移动照顾到全班同学,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解决“教学死角”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在讲课中采用目光环视。目光的环视,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进而得到鼓励,而且利于教师发现那些上课不积极发言的同学的动态,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控制他们的分心,同时,教师亲切和蔼的目光也在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肯定,更乐于与老师密切的合作,进而发挥目光语的作用,使其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有意识地训练并合理运用好各种目光语,才能事半功倍,与同学共同营造出友善、融洽的教学氛围,而在愉快的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教学研究的内容必须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基础,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了解社会,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和^生价值,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开卷考试了,就可照搬照抄,还谈何学法?个别为师者也认为只要讲清知识点,学生能抄了就是“OK”。殊不知,这种主观单纯、因循守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意义重大,世人皆知。就本节教学,本人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定都南京的不利之处      1、为时过早   我们常说的“太平天国”,也只能算是农民运动,是太平军建号的一种名称。其含义就像清末时的“张楚”和明末时的“大顺”一样,仅是一种政权的代号而已,根本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切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三个方面就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自主互动      语文课堂的动态平台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供优质有效的教学,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积极主动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各项语文活动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感悟:写作的生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把生活原样变成写作素材,这样就要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生动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积累情愫。   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个场景。有的同学灵感顿生,有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政治课要彻底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进行观念的革新,教法的创新。真正跟上时代,贴近社会,走进学生心中。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政治教师有必要确立几个新观念,以更好地推进政治课的教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本为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形式僵化,空洞说教。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德育的形式应该是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育,作文者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感情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美感元素,如诗歌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无不动人以情。它是生活的反映,具有生动形象性。在各呈异
傲雪凌霜、暗香疏影,被誉为傲骨奇干的梅花,向来以洁白孤高的化身,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陆游、毛泽东的词作《卜算子·咏梅》虽然两首词对梅花的自然属性“独于早春盛开,不与群芳争艳”都有客观真实的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审美理想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迥然不同,但两者都各具情韵、各具风采,两相对读,情深韵远,下面就对这两首《卜算子·咏梅》分别略作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
新的课改,新的观念,新的起色。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也在语文教改的大环境中大力推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索”的新观念、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探索与研究,笔者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改作文”这一课题有了一些收获和思考。    一、明确目的,抓住根本    笔者认为,教师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进作文评改质量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会学生真正能写作文、会写作文。当然,会写作文就要会修改作文,会修改作文才能写好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新课标规定:“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以及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图册“借图发挥”,培养学生依图叙史、读图识史、探古论今,最大限度地贯彻了新课程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图叙史,创设情境,展现认知过程    在讲述“我们的远古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