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中德育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23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形式僵化,空洞说教。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德育的形式应该是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育,作文者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感情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美感元素,如诗歌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无不动人以情。它是生活的反映,具有生动形象性。在各呈异彩的每一篇课文中,教师都可以据不同的文旨,确定德育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比理性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这种教育活动紧随教学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在这方面,我的尝试是:在教学之前,教者先入角色,发掘课文之美,把凝聚于课文句、段内作者的美好思想感情沥积起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个对话片断,一段精辟的议论或准确恰当的说明,一句蕴含着珍贵、深挚感情的叙写,一个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等等,只要能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激动其心灵,都细致揣摩、提炼。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怀着一颗急切激动的心情也来捕捉课文之美,同时,教师不断进行引导点拨、分析启示,让学生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等的熏陶下,产生积极的感情效应,在这恰当的契机让他们悟出理来,达到寓德育教育于智育之中。
  比如,一直被人们传诵的古代优美动人的叙事诗《木兰诗》,诗中有几句描写木兰奔赴前线途中,露宿野外而勾起她对亲人的思念的诗句。这几句诗是这样写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欣賞、聆听这文中的景和声音,产生联想,勾起学生自己经历的类似感受,让其似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随后我说:木兰不辞艰辛千里迢迢奔赴前线,途中露宿在黄河边,露宿在黑山上,这时,她无限思念家乡父母,但是她更明白保卫国家的责任重大。她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性的女英雄啊!言犹尽而意未绝。此时的学生已深深被木兰的英雄形象所震撼。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中诗一样明快生动的节奏感,接着体味文中描写的那温暖的风、嫩绿的草、缤纷的花、温柔的细雨。并走出课本,展开想像,让学生积极地口头描绘春天的美丽,使他们酣畅淋漓地享受春天的美妙动人:和煦的风抚慰心坎,细柔的雨滋润心田。值此启示说:春天无限美好充满希望,是一年的好光景,犹如人的一生中的少年时光一样啊!这样唤起了学生为自己拥有这光景而赏心愉悦,从而激起了他们珍惜这宝贵时光的思想感情。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所塑人物的形象生动感人,有些人物形象本身就焕发出美德,而有些人物形象,则是嘲讽或鞭笞的对象,但都往往体现出特有的艺术美。童话《皇帝的新装》里人物形象即是作家所要嘲讽的对象。教学时,我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调、语气、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朗读中皇帝被骗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和虚伪透顶的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情感娱乐,精神享受。因此,当把刻画人物形象的教育意义归结为:自私自利,是虚伪之源,罪恶之源;大公无私,才能襟怀坦白,无所畏惧时,学生就易于接受了。
  除此之外,有些课文的标题及作者,也富含着美,如《筑路》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保尔形象,成了广大革命青年学习的榜样。如果恰当地介绍,往往能激起学生对作者人格美的仰慕,并效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发掘课文之美,进行德育,非但不耽误了知识的传授,而且能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花,活跃学生的再创造力,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意识、思想情操,体现了文道的统一。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善导、激趣、引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善导——引导参与,催生学生创新思维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师生。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
地理学科是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学科。地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人在自己在乎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从激发学生求知欲人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教掌方法,为此作了许多努力。      一、利用艺术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提,它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融美于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每一课的后面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给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本文试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好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谈认识。    一、以“活动与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
随着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种种挑战与机遇并存,时代发展对人的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意志力现状令人担忧:抗挫力低,自杀率上升,心理疾病患者增加,暴力行为普遍化、低龄化……   2003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教学研究的内容必须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基础,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了解社会,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和^生价值,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开卷考试了,就可照搬照抄,还谈何学法?个别为师者也认为只要讲清知识点,学生能抄了就是“OK”。殊不知,这种主观单纯、因循守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意义重大,世人皆知。就本节教学,本人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定都南京的不利之处      1、为时过早   我们常说的“太平天国”,也只能算是农民运动,是太平军建号的一种名称。其含义就像清末时的“张楚”和明末时的“大顺”一样,仅是一种政权的代号而已,根本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切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三个方面就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自主互动      语文课堂的动态平台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供优质有效的教学,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积极主动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各项语文活动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感悟:写作的生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把生活原样变成写作素材,这样就要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生动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积累情愫。   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个场景。有的同学灵感顿生,有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政治课要彻底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进行观念的革新,教法的创新。真正跟上时代,贴近社会,走进学生心中。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政治教师有必要确立几个新观念,以更好地推进政治课的教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