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若干思考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启动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我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求共商。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道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而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但是,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不愿自觉、积极地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待上级分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任务,采取了分名额甚至抓阄报名的法子。究其原因,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费用偏高,担心考不好被别人笑话等原因外,领导、教师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是最重要的原因,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可考可不考,不影响自己的职业,不影响职称评聘,不影响工资提升,不影响职务晋升;考试合格不奖励,考试不合格不受任何处罚,所以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效性不高。成了一种应试性的一时行为与整个推普工作脱节
  
  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目的是“测试普通话水平”。何谓“普通话水平”?据国家语委专家李宇明的解释:普通话水平是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水平,这不仅牵涉及对普通话语言系统的掌握,而且还牵涉及各种交际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不应是文化水平的考试,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监测和评定。
  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采取有文字凭借和没有文字凭借两种方式进行,即从“读”和“说”两方面进行。相应地,普通话培训一般也着重从这两方面人手。但是从笔者几年来从事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实践经验来看,单纯投放大量精力纠正受测者在“读”、“说”两方面的方言,收效并不明显。有的受测者对自己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词汇等已很清楚,可一旦参加测试又错误百出;还有一些受测者,在知识、材料、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已很充分,可一参加测试仍屡屡出错;更有甚者,在参加测试前背词表、读作品、练发音,而测试一过,方言又出现了,使普测成了一种应试性的一时行为,而与整个推普工作脱节。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使受测者彻底把方言转变成普通话,使受测者的普通话不是一时性的应试语言,而是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语言。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公正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所以测试员是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目前的测试是采用2—3名主试者与一名被试者面对面口试的方法进行,完全依靠主试者的听音和对语音的辨析进行判断打分,这样一来,测试员的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准确无差错,测试中存在的评分差异不可避免,再加上各种感情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人普通话水平很低但为了普通话过关,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在考场上跟测试员讨价还价等,也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四、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值得进一步改进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制卷涉及很多专业技术问题。如何通过一张试卷,将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准确地反映出来,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既然叫做普通话水平考试,就不应是汉语文学水平考试。试卷的最后部分是话题作文。在实践中,很多人因为不会写作文,自然不会说,但是不会“说”作文并不等于普通话水平不行。所以,我觉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不应该考作文水平,而应该考运用普通话说的能力,应该让每一个考生都有得说,都会说,想说啥就说啥,不能设置这样那样的障碍,影响考生真正的普通话水平的发挥。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各项语文活动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感悟:写作的生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把生活原样变成写作素材,这样就要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生动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积累情愫。   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个场景。有的同学灵感顿生,有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政治课要彻底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进行观念的革新,教法的创新。真正跟上时代,贴近社会,走进学生心中。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政治教师有必要确立几个新观念,以更好地推进政治课的教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本为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形式僵化,空洞说教。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德育的形式应该是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育,作文者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感情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美感元素,如诗歌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无不动人以情。它是生活的反映,具有生动形象性。在各呈异
傲雪凌霜、暗香疏影,被誉为傲骨奇干的梅花,向来以洁白孤高的化身,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陆游、毛泽东的词作《卜算子·咏梅》虽然两首词对梅花的自然属性“独于早春盛开,不与群芳争艳”都有客观真实的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审美理想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迥然不同,但两者都各具情韵、各具风采,两相对读,情深韵远,下面就对这两首《卜算子·咏梅》分别略作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
新的课改,新的观念,新的起色。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也在语文教改的大环境中大力推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索”的新观念、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探索与研究,笔者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改作文”这一课题有了一些收获和思考。    一、明确目的,抓住根本    笔者认为,教师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进作文评改质量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会学生真正能写作文、会写作文。当然,会写作文就要会修改作文,会修改作文才能写好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新课标规定:“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以及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图册“借图发挥”,培养学生依图叙史、读图识史、探古论今,最大限度地贯彻了新课程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图叙史,创设情境,展现认知过程    在讲述“我们的远古祖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的眼睛。而目光语对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目光语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在交际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能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进而影响认知效果
质疑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怀疑,然后针对提出的疑问再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质疑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下面我就上年级部分语文课文进行实例分析。    题目质疑法    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质疑文章题目,再结合课文内容,基本上就能把文章的主题理解透。因此,质疑文章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办法,而且还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质疑文章题目,要
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大问题:即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知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知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思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一《思想政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夯实基础      1、基本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这一概念点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保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