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教学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k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怀疑,然后针对提出的疑问再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质疑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下面我就上年级部分语文课文进行实例分析。
  
  题目质疑法
  
  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质疑文章题目,再结合课文内容,基本上就能把文章的主题理解透。因此,质疑文章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办法,而且还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质疑文章题目,要分清题目的关键词。如《巍巍中山陵》一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质疑:中山陵指的是什么?“巍巍”是什么意思?怎样“巍巍”?“巍巍”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得知,中山陵指的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的陵墓。通过查字典得知,巍巍是“形容高大”的意思。那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又怎么会“高大”呢?“高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分析文章后得知。“巍巍”既指先生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大,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巍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的。
  
  结构质疑法
  
  根据所教学的文章结构特点进行质疑。如《我的老师》一文,可以提出以下疑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七件小事;为什么五件略写,两件详写;详写的两件事情又各有什么特点等。学生讨论后,老师可以归纳相关要点:没有七件事情不足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每件事情都详写,没有必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详写的第一件事情是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们的纠纷,第二件事情是“我”迷恋蔡老师,区别之处是第一件事情主体是蔡老师,第二件事情主体是“我”,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之间还存在因果关系。文章特点方面,仍然以《我的老师》一文为例,蔡老师解决了“我”与“小反对派们”之间的小纠纷后,还给“我”写了一封劝慰的信。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思考:本来大家在同一学校,朝夕相处,为何还要写信呢?通过仔细推敲与讨论,最后找到了答案:原来蔡老师郑重其事的写信,正体现了她对“我”的同情和关心。
  
  比较质疑法
  
  用比较法进行质疑。例如,同样是写人的外貌特征,但因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外貌特征。《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的外貌特征是:“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老师主要的外貌特征是:“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的主要的外貌特征是:“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难能桑椹。”教学时先让学生在课文找出以上外貌描写的伍子,然后提出下面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他们的外貌特征有如此大的区别,而且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老师就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外祖母对生活的不如意,同时还体现了外祖母性格的开朗,虽然年老但具有年轻的心态。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蔡老师是心灵美(温柔)与外在美(美丽)的完美结合,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外貌特征就是“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而《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却是已经得了癌症,已经是临死的人了,并且对植物的研究觉得后继无人,心里担忧。这些肖像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来写,具有鲜明的特性,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难忘。
  
  灵活多变的质疑法
  
  质疑教学法,不一定要求所有的质疑问题都要在课堂上解决。如教学《三峡》一课,我让学生对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作比较然后找出相同的内容。通过比较,可能有学生会提出疑问:李白的文章是否属于抄袭郦道元的作品?李白是否到过三峡?历史上的三峡与今天的三峡是否一个样?竹为上课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并告tF学生:书本虽是我们学习的资料,具有科学性,但仍存在相当多的有待我们研究的问题。然后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回去查找资料。这样,不仅解决了疑点,而且让学生学到了课外知识。又如教学《蔚蓝的王国》一文,兰讲授到“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虽然看不见,但近在咫尺”时,可能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而不把“她”的外貌描写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布置学生一道作业: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并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进行外貌描写。然后拿一些学生的文章在班上宣读,或者让学生自己宣读,并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对“她”进行进行一番素描,素描完毕后马上在班上展示。作业完成后,疑问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的外貌特征在每个学生心日中是不一定相同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四、教学过程”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我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质疑教学法在新一轮语文教改中必占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意义重大,世人皆知。就本节教学,本人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定都南京的不利之处      1、为时过早   我们常说的“太平天国”,也只能算是农民运动,是太平军建号的一种名称。其含义就像清末时的“张楚”和明末时的“大顺”一样,仅是一种政权的代号而已,根本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切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三个方面就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自主互动      语文课堂的动态平台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供优质有效的教学,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积极主动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各项语文活动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感悟:写作的生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把生活原样变成写作素材,这样就要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生动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积累情愫。   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个场景。有的同学灵感顿生,有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政治课要彻底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进行观念的革新,教法的创新。真正跟上时代,贴近社会,走进学生心中。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政治教师有必要确立几个新观念,以更好地推进政治课的教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本为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形式僵化,空洞说教。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德育的形式应该是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育,作文者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感情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美感元素,如诗歌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无不动人以情。它是生活的反映,具有生动形象性。在各呈异
傲雪凌霜、暗香疏影,被誉为傲骨奇干的梅花,向来以洁白孤高的化身,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陆游、毛泽东的词作《卜算子·咏梅》虽然两首词对梅花的自然属性“独于早春盛开,不与群芳争艳”都有客观真实的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审美理想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迥然不同,但两者都各具情韵、各具风采,两相对读,情深韵远,下面就对这两首《卜算子·咏梅》分别略作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
新的课改,新的观念,新的起色。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也在语文教改的大环境中大力推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索”的新观念、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探索与研究,笔者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改作文”这一课题有了一些收获和思考。    一、明确目的,抓住根本    笔者认为,教师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进作文评改质量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会学生真正能写作文、会写作文。当然,会写作文就要会修改作文,会修改作文才能写好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新课标规定:“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以及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图册“借图发挥”,培养学生依图叙史、读图识史、探古论今,最大限度地贯彻了新课程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图叙史,创设情境,展现认知过程    在讲述“我们的远古祖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的眼睛。而目光语对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目光语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在交际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能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进而影响认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