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如何体现历史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它紧紧围绕中国农业展开,分为农业发展进程与农业经济两大块。中国农业发展又分为早期农业与传统农业,早期农业、传统农业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农作物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细节,讲述一个道理:生产力不断进步与发展是它们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农业经济角度讲,中国农业经济又分为集体经济和小农经济,集体经济以商周时期最为典型,土地归国家所有,人们集体劳动;而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长期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有它的缺点。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業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
  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总之,这两节课教材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把握,但是缺乏从微观角度去叙述,因此这两节课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从细节中把握历史主观线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是历史学习中应该具备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遗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千差万别,有的行为敏捷,一点就通;有的却反应迟钝,一窍不通。在教学中我们将后者类型的学生称为“潜能待开发生”,怎样转化“潜能待开发生”,如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师们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在教学当中应当如何关注他们的学习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
摘?要:随着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科基地的申请成功,期望形成鲜明的学科建设,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我校对英语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分层小班制,但经过两个月的教学体验,我感受到了分层小班教学的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些地方,在此提出来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分层小班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南方特色”且越来越完美。  关键词:分层小班制;实施背景;实施现状;实施建议  一、分层小班教学制的
1.个案基本情况  学生肖湘(化名),男,班级:六(3)班,在班上担任中队委员,平时表现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2.问题的发现  一天中午,我有事到教室去,看到了令人奇怪的一幕:我班的肖湘同学正把揉成一团的考试卷,掐成一团一团不停地往嘴里吃。任凭我怎么劝说,他总是不听,反而越说吃得越起劲。  3.问题的诊断  我首先找他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然后马上与他父母取得了联系。他父母告诉我:这孩子因为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学习的一种学习活动。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不仅能有效地打造高效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形成学习小组  首先是科学分组。学习小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每个小组还可以起一
课改优质课总决赛观摩课拉开帷幕,来自各校一等奖的同行们大展风采。他们以精湛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风格,完美的课堂教学,扣人心弦的教学环节让大家赞叹。我观摩课堂教学时有异彩纷呈的感觉,这让我思考起数学课堂的“真金”所在。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才能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作为农村小学的老师,面对资源素材的匮乏、学校硬件的不足、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等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性活动,同时又不失其语文性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方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班级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学校教学环境的维护、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本人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出的班级文化的建设经验,与广大教学同仁共享。  关键词:润物无声;文化建设;班级管理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着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业务能力有限、教育科研能力欠缺、一些教师职业道德堪忧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教育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建立和执行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等来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农村教师;素质;问题;对策    作为生在西部,生
作者简介:李建华,湖南省衡阳县第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衡阳市院士专家学术交流促进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衡阳市历史学会会员,衡阳市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摘 要:农村普通高中不能因为生源质量差就放弃抓质量,放弃抓高考,而要依据自身的条件,挖掘自身资源,一切以学生的发展来做好质量文章和特色文章,抓艺体类专业生的培养,在艺体类高考中异军突起,不失为一条好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