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英语课程标准》中二级文化意识的具体要求,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为蓝本归纳了小学阶段出现的文化知识内容,介绍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文化意识 培养途径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英语学习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呢?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二级文化意识目标?
《标准》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提出的三个分级目标,即二级、五级和八级。其中二级是小学毕业应达到的目标。表格一列举了二级文化意识目标具体描述以及作者的举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PEP小学英语》的一个特点是比较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介绍,该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编写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其中三年级的教材以“Culture”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四、五、六年级的教材以“Good to Know”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了解教材在总体上是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的,才能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
1.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渗透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时向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主动地把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渗透文化意识。比如,在讲到“Thank you”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都要道一声“Thank you”,也是非常得体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熟悉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 通过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以渗透文化意识
例如,在学到“horse”一词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英语文化中,horse的习语与赛马、赌马有很深远的渊源关系。另外在早期的英国,马是英国人心目中强壮的伙伴。如dark horse(出人意外获胜的参赛者),back/bet on the wrong horse(估计错误,判断失误)work like a horse(卖力干活),strong as a horse(强如马),flog a dead horse(徒劳),a willing horse(肯干的人)。在中国文化里,马的习语很多都有战争的影子。如“戎马生涯”、“单枪匹马”、“兵荒马乱”、“马到成功”等。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词汇既是语言的心脏,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到英语不是一门枯燥的语言,而且可以巧妙地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义,如龙(dragon)在我国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不幸与厄运的预兆。词汇有多种意义,包括词汇意义、结构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教师要挖掘的,正是词汇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小学生教材中常见的动物、数字和颜色等话题,就是很好的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的材料。
颜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之处,表达不同的涵义。如red,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都与庆祝或喜庆日子有关。但是在两种语言中,红色还有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面红耳赤。yellow在西方表示懦弱、胆小,而在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
让我们再看看数字词。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单数吉利。如表示更深程度时,往往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双数表示吉利。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四通八达,十全十美。西方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为传说耶酥在这天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教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词汇渗透文化意识外,还可以在语句和对话中渗透文化意识。如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对别人的赞美,如“You’re pretty!”时,我们用“你过奖了”表示谦虚,而英语国家的人则用“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等表示认同或高兴。这样,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3. 通过英语活动课,使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学习有关“Christmas”的内容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Christmas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会说什么,要唱什么歌曲,并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如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s,Christmas gifts,stocking(长筒袜)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Christmas这个文化主题,举行意趣盎然的Christmas Eve的活动。在Christmas Eve活动中,我让学生听圣诞歌《平安夜》(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和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并互相赠圣诞礼物,感受友情和亲情。
活动课的组织,可以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教师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知识,以主题为类别进行归类,然后围绕主题来开展。如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以认识发达国家标志性建筑物为主题的活动,模仿英语国家交往礼仪为主题的交际活动等。通过活动,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西方文化。
4. 通过英语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各种不同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渗透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获取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另外一种途径是课外活动。课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课外生活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如学校定期举办外国文化节/周,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澳大利亚嘉年华、英国文化节、神奇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可以组织观看图片展览,竞选涉外小导游,自编自演英语课本剧,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异国文化。这种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除了外国文化节活动外,还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园地、英语广播、英语之角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有英语文化的、符合学生水平的报刊、新闻、故事等,加强英语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要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还要注意文化教学应遵循基本原则,那就是文化教学必须遵循实用性、阶段性、适合性的原则。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应该密切相关,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Joan Kelly Hal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刘冬梅,赵翠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学科教学探索,2004,(1).
[3]李星娟.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初探[J].学科教学探索,2003,(9).
[4]孙中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程晓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蔡映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3).
[10]胡振东.从动物名词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1]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三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a.
[12]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三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b.
[13]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四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c.
[14]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四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d.
[15]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五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
[16]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五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f.
[17]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六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g.
[18]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Book六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h.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文化意识 培养途径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英语学习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呢?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二级文化意识目标?
《标准》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提出的三个分级目标,即二级、五级和八级。其中二级是小学毕业应达到的目标。表格一列举了二级文化意识目标具体描述以及作者的举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PEP小学英语》的一个特点是比较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介绍,该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编写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其中三年级的教材以“Culture”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四、五、六年级的教材以“Good to Know”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了解教材在总体上是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的,才能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
1.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渗透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时向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主动地把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渗透文化意识。比如,在讲到“Thank you”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都要道一声“Thank you”,也是非常得体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熟悉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 通过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以渗透文化意识
例如,在学到“horse”一词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英语文化中,horse的习语与赛马、赌马有很深远的渊源关系。另外在早期的英国,马是英国人心目中强壮的伙伴。如dark horse(出人意外获胜的参赛者),back/bet on the wrong horse(估计错误,判断失误)work like a horse(卖力干活),strong as a horse(强如马),flog a dead horse(徒劳),a willing horse(肯干的人)。在中国文化里,马的习语很多都有战争的影子。如“戎马生涯”、“单枪匹马”、“兵荒马乱”、“马到成功”等。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词汇既是语言的心脏,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到英语不是一门枯燥的语言,而且可以巧妙地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义,如龙(dragon)在我国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不幸与厄运的预兆。词汇有多种意义,包括词汇意义、结构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教师要挖掘的,正是词汇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小学生教材中常见的动物、数字和颜色等话题,就是很好的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的材料。
颜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之处,表达不同的涵义。如red,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都与庆祝或喜庆日子有关。但是在两种语言中,红色还有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面红耳赤。yellow在西方表示懦弱、胆小,而在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
让我们再看看数字词。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单数吉利。如表示更深程度时,往往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双数表示吉利。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四通八达,十全十美。西方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为传说耶酥在这天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教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词汇渗透文化意识外,还可以在语句和对话中渗透文化意识。如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对别人的赞美,如“You’re pretty!”时,我们用“你过奖了”表示谦虚,而英语国家的人则用“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等表示认同或高兴。这样,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3. 通过英语活动课,使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学习有关“Christmas”的内容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Christmas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会说什么,要唱什么歌曲,并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如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s,Christmas gifts,stocking(长筒袜)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Christmas这个文化主题,举行意趣盎然的Christmas Eve的活动。在Christmas Eve活动中,我让学生听圣诞歌《平安夜》(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和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并互相赠圣诞礼物,感受友情和亲情。
活动课的组织,可以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教师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知识,以主题为类别进行归类,然后围绕主题来开展。如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以认识发达国家标志性建筑物为主题的活动,模仿英语国家交往礼仪为主题的交际活动等。通过活动,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西方文化。
4. 通过英语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各种不同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渗透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获取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另外一种途径是课外活动。课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课外生活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如学校定期举办外国文化节/周,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澳大利亚嘉年华、英国文化节、神奇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可以组织观看图片展览,竞选涉外小导游,自编自演英语课本剧,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异国文化。这种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除了外国文化节活动外,还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园地、英语广播、英语之角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有英语文化的、符合学生水平的报刊、新闻、故事等,加强英语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要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还要注意文化教学应遵循基本原则,那就是文化教学必须遵循实用性、阶段性、适合性的原则。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应该密切相关,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Joan Kelly Hal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刘冬梅,赵翠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学科教学探索,2004,(1).
[3]李星娟.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初探[J].学科教学探索,2003,(9).
[4]孙中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程晓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蔡映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3).
[10]胡振东.从动物名词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1]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三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a.
[12]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三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b.
[13]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四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c.
[14]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四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d.
[15]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五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
[16]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五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f.
[17]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 六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g.
[18]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Book六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