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礎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原先的模式,可以采用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多问,敢于打破教师的权威,勇敢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精神;意识;基础;合作;质疑;引导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而落后,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范文,然后不断仿写;再比如在教材文本教学中,就是一味地解读教材,而不知道多问几个为什么,也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个人素质的提高无从谈起。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创新”能力,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应是固守语文学科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科研意识的强化,正是学者型、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民主型教师和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建成“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创新能力决不可能凭空产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不会,怎么可能谈创新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当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方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第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识活动过程,由于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特点、智能特点均不同,认识事务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思路、方法,这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因此,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研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评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信息交流面,发展学生的交往与竞争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自学提示,把学习任务,要求全部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自己充分动脑,学会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
第二,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有些学生害怕失败,害怕出差错,怕冒风险,畏惧失败会惹人笑话,这是开发他们创造力的一大障碍,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勇敢的姿态正视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以后避免失败的方法,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成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有些学生自卑感很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创新潜能,缺乏自信心。因此,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端正认识,重新认识自己具有的潜能,突破自卑的障碍,树立信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
第三,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等话语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创新求异。敢于求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或突发奇想,教师必须予以点拨,而不能立即令学生坐下或批评、训斥、嘲笑,而大搞“听话教育”,这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但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求异,不能脱离实际。应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
第五,布置创新型作业。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必须进行深刻重大的改革,即作业布置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论的视野,重新审视学生。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堂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强调多样化,即校内校外生活的实践,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表,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不断碰撞中成长。作业创新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便成了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这类作业的态度也便成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学生会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劳。因此创新型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总之,只有师生都行动起来,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的改革,才能有效地革除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精神;意识;基础;合作;质疑;引导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而落后,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范文,然后不断仿写;再比如在教材文本教学中,就是一味地解读教材,而不知道多问几个为什么,也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个人素质的提高无从谈起。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创新”能力,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应是固守语文学科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科研意识的强化,正是学者型、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民主型教师和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建成“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创新能力决不可能凭空产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不会,怎么可能谈创新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当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方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第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识活动过程,由于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特点、智能特点均不同,认识事务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思路、方法,这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因此,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研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评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信息交流面,发展学生的交往与竞争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自学提示,把学习任务,要求全部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自己充分动脑,学会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
第二,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有些学生害怕失败,害怕出差错,怕冒风险,畏惧失败会惹人笑话,这是开发他们创造力的一大障碍,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勇敢的姿态正视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以后避免失败的方法,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成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有些学生自卑感很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创新潜能,缺乏自信心。因此,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端正认识,重新认识自己具有的潜能,突破自卑的障碍,树立信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
第三,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等话语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创新求异。敢于求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或突发奇想,教师必须予以点拨,而不能立即令学生坐下或批评、训斥、嘲笑,而大搞“听话教育”,这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但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求异,不能脱离实际。应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
第五,布置创新型作业。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必须进行深刻重大的改革,即作业布置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论的视野,重新审视学生。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堂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强调多样化,即校内校外生活的实践,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表,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不断碰撞中成长。作业创新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便成了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这类作业的态度也便成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学生会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劳。因此创新型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总之,只有师生都行动起来,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的改革,才能有效地革除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