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润无声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托“梅”浓厚地域文化,我校于2017年打造“一校一品”——“梅”文化办学特色,用“梅”的品格涂亮师生的生命底色,以梅风雅韵的环境文化浸润师生心灵,让“梅”的形象在师生的心中扎下了根,起到了“随风潜入夜”的物化效果。“潜能德育”以梅文化为依托,以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潜能为工作核心,从文化、行为、活动、技能、评价的不同视角,构建了育人工作体系,成就学生梅品人生,取得了显著的德育成效。
  【关键词】德育;特色;梅品文化
  陆河县于2004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评定为“中国青梅之乡”。2006年,“陆河青梅”以优良的品质特征和人文地理优势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坑镇共光村 “万亩梅园” 距县城8公里,距我校3公里,是广东面积最大的连片梅园。每年梅花怒放时,20余万株梅树枝头绽开簇簇香雪白花,装点着陆河山城,成了报春的使者。依托“梅”浓厚地域文化,我校于2017年打造“一校一品”——“梅”文化办学特色,用“梅”的品格涂亮师生的生命底色,以梅风雅韵的环境文化浸润师生心灵,让“梅”的形象在师生的心中扎下了根,起到了“随风潜入夜”的物化效果。
  一、創梅图,树“三风”,以境育人
  在我校的校园里,处处都会让你感受到梅文化的存在。一进校就能看到巨幅石梅花图,四季“梅花”雪白。教学楼墙上醒目的大字,校风:宁静能致远;教风:她在丛中笑;学风:香自苦寒来。走近教学楼,可以看到有关梅的诗词展板,还有以梅花诗词组成的图文并茂的墙文化。在教学楼东南边草坪上还有石景名为“暗香疏影”。在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种植三十多株青梅,形成了一个小梅园。在办公室、在教室、走廊……都有梅的气息,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梅品文化氛围。
  二、种梅树,扎梅根,以物化人
  梅花是中华民族坚强品格的化身,是英雄气节的象征。我校充分利用空地种植梅花,如白梅、红梅等,营造一片梅林雅境,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同时,我校还组织师生参与种植梅树,并把所种梅树分包到各班级管理,如给梅树浇水、除草等,使师生在劳动中创造美、感受美,在让梅树入土扎根的同时,也让梅树的品格在师生的心中扎下了根,起到了“随风潜入夜”的物化效果。
  三、游梅园,赏梅花,以景染人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每到梅花开放的季节,学校都组织学生游梅园,赏梅花,让师生在观赏中感受梅花的清醇、美丽、典雅,感受梅园的清香怡人。由此,唤起师生美的意识,使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在欣赏梅花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梅花的骨气和品格,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四、画梅展,书梅诗,以文熏人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让梅文化成为校园特色文化,让梅精神成为校园精神,学校除了种梅、赏梅,更重要的是开展系列的“学梅”活动。首先,学校立足课堂,利用语文、生物、美术等学科进行了解梅的相关知识,为梅文化的积淀打下基础。其次,学校放眼课外,开设校本课程,画梅展,书梅诗。通过 “校庆日”活动,学校举办书画作品展,在艺术创作中再现梅花的形象,画中必有梅花,字中必书“梅”句,孩子们用心写下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正,用情画下梅“已是悬崖百大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用镜头拍摄下“她在丛中笑”的乐观豪迈。
  五、办梅报,学梅品,以行树人
  “习惯决定人生”,这是至理名言。通过举办《学步》《梅苑》或板报等平台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功。当种梅成为一种乐趣、当赏梅成为一种享受、当“学梅”成为一种常态,当梅品成为一种追求时,“梅”的精神已根植于心,已成为校园师生心中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主题。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懂得了以梅的品格要求自己,以梅的精神鼓舞自己。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得到新体验,我校针对“学梅”积极组织实践创新活动——手工制作“梅花图”,并在实践中带领学生领悟了梅傲霜斗雪的高尚气节,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和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内涵,由此也根植于学生心中。两年来,学生在敬梅品、立梅魂的行动中懂得了自律、自强,也培养了坚贞不渝、高洁谦虚的梅花品格。
  两年来,我们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努力打造校园“梅品文化”氛围,深化了“梅品文化”办学特色,丰富了校园文化精神食粮。现在,东坑中学的学生们都会画简单的梅花,都会写几首梅诗梅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香自苦寒来”的学风正在慢慢形成。梅润无声!也可以说,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 “育人为本”“潜能德育”的育人理念。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就像天上的“星星”,教师能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走进行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每一个学生能主动敞开心扉地与教师交谈,使学生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提高对生活的认同感、感受生活的樂趣,从而开展社会化生活。  【关键词】小学德育;闪光点;团队活动   我任教一年级时,憧憬着迎来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屁孩”。随着家长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班上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正当我为自己即将
【摘 要】物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好物理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很有必要。那么如何组织物理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高效呢?文章对此进行详细探索,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一、课堂教学能力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正常执行教学任务和贯彻教学思想的重要条件,是教学要求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能力,也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
【摘要】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应用。运算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注重计算教学是必然的。能合理沟通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计算教学课堂的关键,是促进数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一课为例,阐述沟通算理算法,构建高效计算教学课堂的具体策略:搭桥引路,铺垫旧知入新知;注重理解,反复实践明算理;自主生成,理解算理通算法;强化提升,运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正是记忆力好、兴趣广泛的时期,正是应该多读书、读更多的好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时机。读书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使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
【摘要】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需要阅读经典。但认真观察不难发现,教师模仿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变成了一种“流行风”的、“快餐式”的阅读。要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提升自身素养,同时引领学生独辟蹊径,找到阅读经典的智慧路径。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营造阅读经典的文化氛围、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致、挖掘文学经典内涵等方法,引领学生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灵魂的精髓,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更为占有重要地位。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教材文本明显增加传统文化素材比重。并且,我省切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对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强化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是如何的呢?我从小学语文古诗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强调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体验与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孩子通过认知、感悟、体验和实践获得道德情怀和法治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道德情怀;法治素养  教材《道德与法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强化了对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旨在
【摘要】中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灵魂课程。新时代思政课不仅要正确认识“灌输性”,也要注重“启发性”。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思维导图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性”,更好地与“启发性”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思政教师在价值引领与学生自主构建相统一,落实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合发展。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思维导图;灌输
【摘要】怎样让小学数学复习课真正“活起来”,可以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上采用数学复习“大问题”。小学数学复习课上的“大问题”必须精,而且足够大,大到两到三个覆盖全局、直指本质及涵盖重、难点的大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支架,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并调动五官,独立思考、主动操作、表达观点和认真观察。本文从新课标的要求、目前的现状,案例的描述分析等出发,阐述了以数学思考为前提,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其要求也有所提高,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本文将从发现问题、科学方法、合作探究、创新思考等方面,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都是以传授学生实验原理、方法及结果为主,通常都是由教师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没有合理地留给学生自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