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灵魂的精髓,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更为占有重要地位。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教材文本明显增加传统文化素材比重。并且,我省切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对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强化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是如何的呢?我从小学语文古诗词这部分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今年的9月份,我对我们学校一年级和六年级的10位同学进行了抽查,分别让他们在10分钟内背出五首古诗词,一年级的小朋友95%都能把五首古诗背出来,他们背诵的内容大部分都《静夜思》《鹅》《悯农》《春晓》《一去二三里》《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等;六年级的同学能100%背出五首古诗,但是惊人的是他们背诵的内容也跟一年级小朋友背诵的差不多;我在的这10位六年级同学背完后提出让他们再背出两首古诗曲,结果只有两位同学背出一首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另一首是《清平乐 村居》;让我瞠目结舌,我们不仅要问:这就是小学六年学学习古诗词的结果吗?孩子从幼儿园时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吟个不停,到小学六年级仅仅能掌握这么可怜的十几首吗?人均 10 多首的记诵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 篇(段)的要求又是多大的差距!
那么,小学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下面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出现以上调查结果的原因可以归根为:教师欠重视,学生没兴趣。
教不重视,学没兴趣,学没兴趣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大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古诗,古词曲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作用不大,现在的学生用现代汉语来表达都成问题,理解现代文学都有偏差,对古诗文教学不用花太多的力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粗略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对于古诗词提不起兴趣。因此,对于学校推荐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中的古诗文学生没兴趣看。于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就出现了两种情况:属课内内容大概了解,默写则一丝不苟;推荐的则不闻不问,或者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而已。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下面我从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不同的小学阶段,来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一、巧用启蒙阶段,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能紧紧抓住所记得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比较差;知觉发展不够充分,这一时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打电子游戏,他们能把如何过关的步骤记下来。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注意力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它。因此,低年级古诗词教学应该轻理解,重兴趣。
1.游戏学习,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学习知识大都从兴趣出发。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游戏,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学习古诗,能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开火车”背诵古诗,小朋友一人背一句,比赛那一列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好;“抛绣球”背古诗,老师背一句把绣球抛给一位学生,接到绣球的学生马上接下一句,由他再抛给另一位同学,反复进行,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把古诗记牢;如果经常开展一些游戏,学生古诗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2.载歌载舞,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唱歌跳舞。我们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可以把一些古诗编成歌曲,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背诵。例如,在《悯农》这篇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播放配乐视频,让孩子模仿视频中的动作,做出锄禾、擦汗等动作来背诵古诗,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3.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低年级的教科书每篇文章都配上精美的插图,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里一部分古诗结合内容也配上了水墨画。在古诗教学中,可以结合低年级对事物比较抽象理解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插图去初步理解古诗,背诵古诗。例如,在教学古诗《草》中,让学生观察一片郁郁葱葱草丛里的草全是彎下了腰,知道有风在吹动了草,让学生在古诗里找出相应的诗句:“春风吹又生。”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把《草》的第五至第八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结合作者的背景编成故事讲解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诵读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作画;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所画的图画不一定完全符合诗意,但是,这时学生的兴致一定很高,有助于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延伸兴趣,诵读拓展
在中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拿到一首古诗,看到的只是一个知识点,急急忙忙的忙着拆解分析,想法设法地去探讨一首诗的意义,仿佛它是进入诗歌的唯一正确的方式,仿佛从文本中总结,离析出一首诗的意义,把一首诗抽象为一段哲理和格言,从中概括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形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诸如此类于枯燥的公式,以为阅读一首古诗的任务到此就完成了,诗歌教学的情趣荡然无存。法国诗人瓦雷里指出:“这些徒劳和野蛮的方法只会从童年起就毁掉对诗的感觉。”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中高年级的古诗此教学,教师应该借助每一堂课,激发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看法。
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是如何的呢?我从小学语文古诗词这部分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今年的9月份,我对我们学校一年级和六年级的10位同学进行了抽查,分别让他们在10分钟内背出五首古诗词,一年级的小朋友95%都能把五首古诗背出来,他们背诵的内容大部分都《静夜思》《鹅》《悯农》《春晓》《一去二三里》《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等;六年级的同学能100%背出五首古诗,但是惊人的是他们背诵的内容也跟一年级小朋友背诵的差不多;我在的这10位六年级同学背完后提出让他们再背出两首古诗曲,结果只有两位同学背出一首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另一首是《清平乐 村居》;让我瞠目结舌,我们不仅要问:这就是小学六年学学习古诗词的结果吗?孩子从幼儿园时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吟个不停,到小学六年级仅仅能掌握这么可怜的十几首吗?人均 10 多首的记诵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 篇(段)的要求又是多大的差距!
那么,小学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下面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出现以上调查结果的原因可以归根为:教师欠重视,学生没兴趣。
教不重视,学没兴趣,学没兴趣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大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古诗,古词曲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作用不大,现在的学生用现代汉语来表达都成问题,理解现代文学都有偏差,对古诗文教学不用花太多的力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粗略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对于古诗词提不起兴趣。因此,对于学校推荐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中的古诗文学生没兴趣看。于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就出现了两种情况:属课内内容大概了解,默写则一丝不苟;推荐的则不闻不问,或者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而已。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下面我从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不同的小学阶段,来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一、巧用启蒙阶段,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能紧紧抓住所记得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比较差;知觉发展不够充分,这一时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打电子游戏,他们能把如何过关的步骤记下来。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注意力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它。因此,低年级古诗词教学应该轻理解,重兴趣。
1.游戏学习,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学习知识大都从兴趣出发。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游戏,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学习古诗,能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开火车”背诵古诗,小朋友一人背一句,比赛那一列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好;“抛绣球”背古诗,老师背一句把绣球抛给一位学生,接到绣球的学生马上接下一句,由他再抛给另一位同学,反复进行,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把古诗记牢;如果经常开展一些游戏,学生古诗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2.载歌载舞,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唱歌跳舞。我们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可以把一些古诗编成歌曲,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背诵。例如,在《悯农》这篇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播放配乐视频,让孩子模仿视频中的动作,做出锄禾、擦汗等动作来背诵古诗,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3.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低年级的教科书每篇文章都配上精美的插图,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里一部分古诗结合内容也配上了水墨画。在古诗教学中,可以结合低年级对事物比较抽象理解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插图去初步理解古诗,背诵古诗。例如,在教学古诗《草》中,让学生观察一片郁郁葱葱草丛里的草全是彎下了腰,知道有风在吹动了草,让学生在古诗里找出相应的诗句:“春风吹又生。”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把《草》的第五至第八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结合作者的背景编成故事讲解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诵读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作画;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所画的图画不一定完全符合诗意,但是,这时学生的兴致一定很高,有助于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延伸兴趣,诵读拓展
在中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拿到一首古诗,看到的只是一个知识点,急急忙忙的忙着拆解分析,想法设法地去探讨一首诗的意义,仿佛它是进入诗歌的唯一正确的方式,仿佛从文本中总结,离析出一首诗的意义,把一首诗抽象为一段哲理和格言,从中概括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形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诸如此类于枯燥的公式,以为阅读一首古诗的任务到此就完成了,诗歌教学的情趣荡然无存。法国诗人瓦雷里指出:“这些徒劳和野蛮的方法只会从童年起就毁掉对诗的感觉。”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中高年级的古诗此教学,教师应该借助每一堂课,激发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