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痴情”为哪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雪芹笔下的香菱聪明乖巧、勤学善悟,极富文学天赋。她苦志学诗,终于精血诚聚。品读《红楼梦》之“香菱学诗”,感悟为学之“三境界”。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主人公香菱学诗,并非偶然,并非一时兴起。“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这说明香菱早就有学诗的想望,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虽然她身份低微,但骨子里却有着书香人家的血脉,诗的气质是属于她的。她久闻海棠诗社的大名,当她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气的靓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华横溢的美女,内心潜藏已久的学诗热情便不可遏制了!她到大观园的第一件事,不是赏花观景,而是向黛玉学诗,于是“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足见香菱学诗是一种自觉主动行为,为了这个理想目标,她登高望远、执著追求、苦心孤诣、孜孜不倦,正如“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文中描述: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不愁不是诗翁了!
  受了黛玉指点迷津后,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这里“不顾”、“数次”等词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香菱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那可是她渴盼已久的啊!她简直如获至宝!
  但香菱读诗可不是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她一有空就去和黛玉“講究讨论”,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其言极简,其理极深。她与黛玉探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析得就相当透彻——“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说明香菱是个学习的有心人,她不是粗略地阅读,而是认真理解、揣摩、感悟、品味,竟把诗歌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她悟性极强!
  她的学习劲头更令人佩服!你看她逼着黛玉要换老杜的诗,又央求黛玉探春给她出题,如愿之后,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难怪宝钗取笑她“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足见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何愁写不出好诗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治学的第二境界,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孜孜以求,即使衣带渐宽人也瘦了,也不能反悔。这一点香菱做到了,而且做得极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片诗心的香菱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香菱苦心孤诣的求索历程。
  且看,香菱得到黛玉的悉心教诲后,潜心阅读名家名诗,认真揣摩研读,如饥似渴,只读得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她边读边悟边写,终得第一稿。黛玉看了,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香菱听后,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足见香菱学诗用心专注、凝神苦思。又见她“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好像她已心领神会,胸有成竹了。正如宝钗所说:“这个人定要疯了!”“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如此精神,香菱的第二稿成稿了!她“自为这首妙绝”,“兴兴头头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但遗憾的是被黛玉评价为“这一首过于穿凿,还得另作”。
  扫了兴的香菱没有气馁,“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真是满心是诗,心无旁骛啊!晚间竟也夜不能寐,“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如此痴迷的程度几近走火入魔,难怪梦中失笑,得了八句诗。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成诗的第三稿看似梦中偶得,实则是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结果。她的一片诗心寄于明月,终于令人刮目相看,融入了大观园。当然香菱的成功更离不开黛玉老师的耐心指导、悉心教诲、循循善诱。香菱学诗三次成稿才得到黛玉老师的首肯,试想如果香菱没有一心为诗追求的梦想,没有一心为诗憔悴的苦思,怎么会有梦中成诗的惊喜?这恰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治学三境界被香菱演绎得如此炉火纯青,不得不令人在啧啧称道的同时,更折服于曹雪芹那无以伦比的艺术创造力。
  刘素兰,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近些时,关于《背影》一课的讨论日益热烈,传统教学理解上的新观点层出不穷,基于不同视角下的方家之言,搅皱了《背影》教学的一潭清水。笔者任教初中多年,《背影》也曾经手多次打磨
鲁镇的球场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块圆不是圆,方不是方的土场,场地里预备着石头,随时可以摆了门儿踢球。上班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五毛钱,占一个场,——这
读文是一种观察,需要对文本细读,由外而内,捕捉细节,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领悟,才能把握词句、结构的关键,才能找准思考、入手的切入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立足标题,顺藤摸瓜  标题是文本切入的一扇窗户,学生可从这里窥探文本的奥妙,发现其中的精彩。其中每个字眼都渗透着行文的艺术,凝结了巧妙的手法。作为教师应该立足标题,带领学生寻找其中隐藏的“冰山”,让他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动力与兴趣。
桥梁书,简单地讲就是为孩子搭建的一座桥,是辅助孩子从图画书阅读阶段顺利过渡到纯文字书阅读阶段、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媒介和桥梁。如果说图画书主要是靠亲子共读的话,桥梁书则要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后才能大量阅读,直到孩子成为成熟的阅读者。走过这座桥,孩子最终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阅读者了。  一、荐读经典,循序渐进学会阅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时,既要注意尊重、关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名著导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材中新添加的板块,该板块蕴含丰富的课外名著阅读。这些名著阅读是根据初中生思想、情感以及个性发展规律选取的名著,对学生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但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故,以下笔者就对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促进
期刊
爷爷又在对着那个檀木盒发呆了。那个檀木盒可是有些来历的呢!据爷爷说,它是雍正年间,我们老程家的祖宗在宫里做御医时候使用过的旧物。是个古董。奶奶不止一次地劝过爷爷把
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证明,语文素养是在长期阅读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几十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孩子爱上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开学初,我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认为有趣的课外书籍放在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初唐四杰王子安,即席赋诗,一“空”一“自”,道出了无尽的感伤和难言的失落。面对滕王阁的沧桑兴盛,今昔变迁,物是人非,感慨万千!长江依旧滚滚东流,登阁远眺,仍然一览无余,美不胜收。可是不见了那个最善观江赏景的人,长江为谁而流,阁槛为谁而设?  这扑面而来的忧愁,源于诗人才气过人、情动于中的文笔抒写,更有“空”“自”两字的妙用。这里“空”“自”均为虚词,“空”字有徒
期刊
在大唐的月色下,我看到一个提着酒壶狂歌而行的人影,那飘舞的白色衣袂像肆意铺展的宣纸,夜风中纷飞的乱发仿佛满纸的龙蛇飞动,我知道,我遇见了李白。李白的一生好像可以用两
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竹资源非常丰富,是苏南地区重要的竹产业基地。宜兴市太华小学依托地域资源,创设“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校园中“竹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