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导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材中新添加的板块,该板块蕴含丰富的课外名著阅读。这些名著阅读是根据初中生思想、情感以及个性发展规律选取的名著,对学生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但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故,以下笔者就对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在传统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通常直接、生硬的为学生布置名著阅读任务,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故阅读效率不佳。对此,在新时期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名著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阅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为例。小说围绕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一切,之后可能就会创造奇迹,成为钢铁般的战士。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这部作品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视片段。通过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为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并提问学生:“大家听过这段话吗?这段话又是谁说的呢?”以此为学生引出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学生解释说明,课前学生观看的影视片段就出自该篇小说。通过这样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作者生平,讲解背景知识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通常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通常以“划重点、讲重点”的形式为学生解读名著。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作者作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的解读,导致学生对名著时代背景、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深。这样的阅读形式,使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
  故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之前,应注重为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讲解名著创作背景,从而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奠定良好基础。如教师在为学生推荐《格列佛游记》这篇名著之前,可以组织引导学生查阅、搜索并下载该篇名著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大家介绍。学生介绍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讲解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为学生介绍名著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生平以及其所處的环境,重点为学生讲解《格列佛游记》创作的背景。通过知识补充让学生了解“小人国”其实是18世纪上半叶时英国社会的缩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被格列佛周游的奇妙旅程吸引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名著字里行间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讽刺。通过长期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且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阅读习惯,引导自主学习
  分析以往初中语文名著教学情况发现,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没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进而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在当前的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传授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西游记》这本名著之后,可以先传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如:略读与精读融合。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需要,灵活选用略读与精读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应对该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根据上下文、课外资料等揣摩作者的意思。又如:在遇到文章经典片段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名著作品与影视剧作品融合,借助电视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每天抽出时间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名著。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家长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名著阅读对初中阶段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拓展,以及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找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张红梅,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际交往频繁,良好的语言修养、恰当的表达、灵活的应对、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语态,更是“未来人”的必备能力,因此,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为了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一、摸清底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
语文教学历来是升学教育的重头戏。语文的能力形成和迁移运用是厚积薄发的表现,是长期积淀后外化的必然。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直观性、感官性切入,是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升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语文教育资源,涉猎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料,弘扬拼搏精神,夯实语文由读写听说字词句段篇等组成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現代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证明,要想学生改变语文学习的困境,夯实
期刊
教师要为学生巧妙地创设各种交际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乐意去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因此,口语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创设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物创设情境  在教低年级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利用实物,因为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它是一种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实用性语文教学的具体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表现在它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综合性方面它主要是包括了语文知识对其他领域的问题的解答,在综合其他领域的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是关键。在实用性方面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运用口语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办法力求让“课堂双向互动”得以真正实现。那怎样才能让双向互动得以真正地体现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交际的情境,实现课堂的双向互动
语文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思考过,打小学起,就是字词句段篇,听写、背诵,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讲,老师也习惯了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授,学习活动也好,教学活动也好,都始终围绕着成绩在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忽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统一的课程,就高中语文而言,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喜欢语文,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基础知识的构建,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
期刊
近些时,关于《背影》一课的讨论日益热烈,传统教学理解上的新观点层出不穷,基于不同视角下的方家之言,搅皱了《背影》教学的一潭清水。笔者任教初中多年,《背影》也曾经手多次打磨
鲁镇的球场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块圆不是圆,方不是方的土场,场地里预备着石头,随时可以摆了门儿踢球。上班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五毛钱,占一个场,——这
读文是一种观察,需要对文本细读,由外而内,捕捉细节,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领悟,才能把握词句、结构的关键,才能找准思考、入手的切入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立足标题,顺藤摸瓜  标题是文本切入的一扇窗户,学生可从这里窥探文本的奥妙,发现其中的精彩。其中每个字眼都渗透着行文的艺术,凝结了巧妙的手法。作为教师应该立足标题,带领学生寻找其中隐藏的“冰山”,让他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动力与兴趣。
桥梁书,简单地讲就是为孩子搭建的一座桥,是辅助孩子从图画书阅读阶段顺利过渡到纯文字书阅读阶段、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媒介和桥梁。如果说图画书主要是靠亲子共读的话,桥梁书则要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后才能大量阅读,直到孩子成为成熟的阅读者。走过这座桥,孩子最终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阅读者了。  一、荐读经典,循序渐进学会阅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时,既要注意尊重、关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