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思昔“空”“自”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初唐四杰王子安,即席赋诗,一“空”一“自”,道出了无尽的感伤和难言的失落。面对滕王阁的沧桑兴盛,今昔变迁,物是人非,感慨万千!长江依旧滚滚东流,登阁远眺,仍然一览无余,美不胜收。可是不见了那个最善观江赏景的人,长江为谁而流,阁槛为谁而设?
  这扑面而来的忧愁,源于诗人才气过人、情动于中的文笔抒写,更有“空”“自”两字的妙用。这里“空”“自”均为虚词,“空”字有徒然,白白的,无所依托之意;“自”字包含独自,无奈,孤芳自赏的意味。这两个字作为虚词出现在古诗词中,往往营造出一种失落、孤寂、无奈、哀怨的感伤气氛,给全诗笼上一层挥之不去的寂寞凄凉。
  请看唐代“诗圣”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字写尽了春草荣枯兴衰,无人怜惜,孤芳自赏的寂寞凄凉;而“空” 字则道出了人迹罕至,鸟鸣清脆,空空落落,无人倾听的冷僻寥落。透过字面的凄凉冷落,感受到的是诗人怀才不遇漫无边际的愁思。当初诸葛亮隐居隆中,犹有刘皇叔三顾茅庐,频烦问计,请其出山。如今的武侯祠雄居锦官,名扬天下,又有谁去瞻仰盘桓,发思古之幽情呢?只有祠前春草枯了又绿,绿了又枯。“自”字透露的孤独无依、自恋自赏,“空”字蕴含的失落寂寥、知音难觅让愁思漫地升腾,席卷天地,不由人随诗人感慨不已,愁情难抑。
  由此可见,高明的诗人善于利用“空”“自”的独特意蕴表情达意,营造浓浓的愁思忧伤氛围,表达出一种抚今思昔的深沉感慨。
  又如唐李华的绝句《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人在安史之乱平息不久路过宜阳城,当年高大巍峨的皇家行宫,风姿绰约的玉树,竟然无一人有心思观赏;美丽的春花,只能孤芳自赏,自开自落。 “自落”与“空啼”相照应,凸现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容颜改”多少的失落与凄凉。寂寞的心境,深沉的叹惋让人黯然神伤。“自”与“空”两个特殊虚词的妙用,那种遭受巨变,抚今思昔,痛心不已的感慨令人唏嘘。
  作为古典诗词中诗人爱用的高频词,“空”与“自”也常常单独使用,同样能产生营造孤独意境、寄托难言情思、表达失落哀怨感慨的效果。
  “空”字透露的无可奈何,茫然被动,无所依托的意味就被许多诗人捕捉,用它表达一种孤独无助,失落哀怨的情感。比如,崔颢《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分析上述诗句,诗人在动词“余”“留”“啼”“许”前置一虚词“空”,暗示了诗人企盼梦想成真,完成某种意愿,无奈时过境迁,无力回天,一切已成云烟,感慨系之,怅然若失。一个“空”字,让幻想化成泡影,只留下孤独的诗人自己,徘徊盘桓,不能自已。
  另外,“空”字还有漫无边际、虚无缥缈之意,暗合禅学的义理,让它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的爱字。在摩诘的诗中,“空”字比比皆是。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些诗句中的“空”字,包含着空旷、虚无、静穆、孤独的意味,淡淡的寂寞轻笼着全诗,恰切地表达了作者渺远的心境和无为的心态,冲淡雅静,意境幽美。
  “自”字的随意闲适,主观率性,自怨自艾也让它成为一些主观性强的诗人的喜爱。比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温庭筠《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纵观以上诗词名句,诗人在一些自然现象“江流”、“草春”、“月明”、“花飘零”、“水流”中间加上一个“自”字,埋怨万物不知愁,顿时抹上了一笔浓浓的感伤色彩,把那种惆怅凄凉的意味巧妙带出,作者内心隐藏的企盼、失落、无助、孤独的愁绪随之悄然闪现。
  总之,作为虚词使用的“空”“自”两字散见于古代许多诗人的诗作中。这两个字或单用,或连用,或上下兩联错开用。诗人巧用这两个字,抚今思昔,托物言情,含蓄蕴藉,欲说还休,恰切地表达了内心难以言说的愁绪,有失落,有哀怨,有对国事的忧虑,有对命运的叹息,从而深深感动着读者。
  杨富贵,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它是一种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实用性语文教学的具体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表现在它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综合性方面它主要是包括了语文知识对其他领域的问题的解答,在综合其他领域的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是关键。在实用性方面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运用口语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办法力求让“课堂双向互动”得以真正实现。那怎样才能让双向互动得以真正地体现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交际的情境,实现课堂的双向互动
语文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思考过,打小学起,就是字词句段篇,听写、背诵,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讲,老师也习惯了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授,学习活动也好,教学活动也好,都始终围绕着成绩在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忽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统一的课程,就高中语文而言,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喜欢语文,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基础知识的构建,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
期刊
近些时,关于《背影》一课的讨论日益热烈,传统教学理解上的新观点层出不穷,基于不同视角下的方家之言,搅皱了《背影》教学的一潭清水。笔者任教初中多年,《背影》也曾经手多次打磨
鲁镇的球场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块圆不是圆,方不是方的土场,场地里预备着石头,随时可以摆了门儿踢球。上班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五毛钱,占一个场,——这
读文是一种观察,需要对文本细读,由外而内,捕捉细节,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领悟,才能把握词句、结构的关键,才能找准思考、入手的切入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立足标题,顺藤摸瓜  标题是文本切入的一扇窗户,学生可从这里窥探文本的奥妙,发现其中的精彩。其中每个字眼都渗透着行文的艺术,凝结了巧妙的手法。作为教师应该立足标题,带领学生寻找其中隐藏的“冰山”,让他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动力与兴趣。
桥梁书,简单地讲就是为孩子搭建的一座桥,是辅助孩子从图画书阅读阶段顺利过渡到纯文字书阅读阶段、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媒介和桥梁。如果说图画书主要是靠亲子共读的话,桥梁书则要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后才能大量阅读,直到孩子成为成熟的阅读者。走过这座桥,孩子最终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阅读者了。  一、荐读经典,循序渐进学会阅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时,既要注意尊重、关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名著导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材中新添加的板块,该板块蕴含丰富的课外名著阅读。这些名著阅读是根据初中生思想、情感以及个性发展规律选取的名著,对学生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但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故,以下笔者就对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促进
期刊
爷爷又在对着那个檀木盒发呆了。那个檀木盒可是有些来历的呢!据爷爷说,它是雍正年间,我们老程家的祖宗在宫里做御医时候使用过的旧物。是个古董。奶奶不止一次地劝过爷爷把
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证明,语文素养是在长期阅读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几十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孩子爱上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开学初,我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认为有趣的课外书籍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