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r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起初以拍纪录片闻名,而后来真正让他被全世界所了解的原因是他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并拍出了《两生花》、《十诫》、“三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被称之为“骨灰级的殿堂大师”。
  [关键词] 表现主义 自由 平等 博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08
  
  因为悲观和灵魂的绝对崇敬,我感动于这个用电影谱写生命的、不承认自己成功的波兰男人——基耶斯洛夫斯基。我脑海里的所有关于他的印象就是忧郁的眼神,坚毅的嘴角,还有温和的表情,这个老人总是能显出他不凡的魅力。我们并不了解他的真实性格,但是透过电影了解他的灵魂已经足矣。在他的电影中我们放肆的哭,为渴望自由、为追求平等、为心存大爱、为另一个自己、为所有人高尚的灵魂。我不觉得悲伤是一种消极的东西,相反,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淡淡哀伤的影片里,我让自己的悲伤找到了释放的理由和空间,我很快乐,悲伤着的快乐。我相信这种快乐是纯粹的,不容侵犯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是一个世界的注目者,总以凝视的眼光洞悉着世间一切,他那深邃而尖利的眼光能够通过不可见的事物放射出无限大的光芒。我们看他的电影,就像是从一扇门的一个细微缝隙,窥视出一个深不可测的空间,而这空间四面都是晶莹透亮的镜片,折射出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基耶斯洛夫斯基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偶然的感谓,对悲观的执着,对人性的关怀全部融入到并不钟爱的表达工具里的人;这个对卡夫卡,加谬有着极深崇敬的人,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所采用的方式似乎也显得那么理所应当了。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所谓的表现主义可能不过是无聊的人所归纳的无聊的事,这些牵强的概括还不足以表达他的一切。如果所有的东西都要被冠名的话,那么基耶斯洛夫斯基被称为“空前的殿堂大师”是再合适不过了。有的人为了迎合某种冠名去作一些事情,而有的人是因为骨子里的某种特质去做一些事情,得以冠名,基耶斯洛夫斯基所作的一切在他自己看来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只是恰巧迎合了所谓表现主义的某些特点罢了。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有的导演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时可能会比较直接,而基耶斯洛夫斯基表达的方式与他们有所不同,他站在一个和电影里的人一样的高度去拍他们,镜头语言很少,不表现他的任何看法,甚至同情与快乐。但是实际上他的内心是个充满激情和怜悯的人,在纪录片《工厂》,《砖匠》里,他所拍的内容表达了他一切的心声。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和《十诫》以及《双面薇罗妮卡》里,他的主观思想占据了全部影片,我们能感觉一个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地讲自己的内心,只是他的故事、他的内心由别人表现出来。这样的影片或许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凡有灵魂的人都能读懂主观背后的大爱与大智。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平等、博爱原是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法国思想家、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倡导的人类理想,而几百年后,这三个名词代表的人类理想已经化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形态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人类的终极理想。但一直身处动荡不安的波兰社会背景下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此却深表怀疑,他认为“西方思想正将这三种观念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付诸实行,但它们对个人层面来说又完全是不同的论题”。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以蓝、白、红三色为其影片命名,并非意欲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进行重申或是阐释,而是试图抛开一切政治、社会的背景因素,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放到现代生活中的精神、性情的层面让人思考并追索其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蓝色》:“自由”之梦
  蓝色是梦幻之色,影片正是以女主人公朱丽的一场“噩梦”开始的。丈夫、女儿因车祸身亡,朱丽陷入难以自拔的悲痛之中,她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隔绝于这个世界。为此,她卖掉了郊区蓝色的住宅,安排好园丁、佣人和母亲的生活,搬到一个陌生的市区公寓里……朱丽的苏醒来自当她“梦见”亡夫帕特里夏的不忠之时,她自以为拥有的幸福原是错觉。当朱丽造访帕特里夏情人的工作场所自由宫时,这部影片的关键词“自由”的意义似乎清晰可见了:朱丽最初只有负面的自由——无可丧失也无从选择,在看似幸福生活的外表下掩盖着诸如她替丈夫写稿、丈夫却对她不忠的不和谐音符;之后她失去了丈夫、女儿和幸福生活,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自由,但她却选择了逃避,而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中,朱丽并未能获得身心的完全解放和自由;在几经痛苦折磨之后,朱丽终于看到了爱与自由再度结合的升华——她宽容了丈夫以及丈夫的情人,把郊区的住宅让遗留在丈夫情人腹中的骨血去继承,也宽容了自己,勇敢面对丈夫的好友奥利维耶的爱情并重新融入生活。存在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不是不选择的自由。尽管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想通过《蓝色》表达自由之不可能,但在影片的结尾我们仍然看到了希望——与我们同命运的朱丽最终可以再次睁开眼睛: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虽然新的生活仍会充满困扰,但心灵却自由了。
  2、《白色》:“平等”的游戏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这样阐释他的平等观:“我们了解‘平等’的理念,每个人都向往平等的地位。但我认为这完全不是真的,我不认为有哪个真想平等,每个人都想‘更平等’。”为了生动地展示他的平等观,基耶斯洛夫斯基以找寻平等为动机给观众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类游戏:老鹰捉小鸡。卡罗尔
其他文献
[摘要] 日本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其政府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鼓励援助政策、多方合力搭建展示营销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在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助推日本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政策立法 全球化 营销模式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风格独特,纪录风格影片引入职业演员演绎真实人物命运,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具有开创意义。导演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的疼痛的呈现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关键词] 现实 虚构 社会变革 疼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8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平民意识,我们从他的众多电影中了
[摘要] 《走路上学》是一部令人感动,颇具人文情怀的电影。推究其令人感动的原因,会发现它具备“悲悯”、“坚韧”、“真善”的元素,能很好地润泽都市人荒漠的情感,救赎浮躁空虚的灵魂。电影还引发了关于“发展”的深度思考,提出“会珍惜”的命题,是一部有价值的好电影。  [关键词] 《走路上学》 影评 感动 悲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
[摘要]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影片在显文本中预设的叙事立场和在潜文本中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和谐同一。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观众对于情感的体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海角七号》 显文本 潜文本 “合”与“和”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6    《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下近4亿新台
【摘要】 研究艺术设计的过程,其自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艰苦过程;当然,一个设计作品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和创造力。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思维力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那么,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造性 创新思维 实践教学    引言    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
【作者简介】  电影《日出之前》海报  理查德·林克莱特是当代著名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都市浪人》、《半梦半醒人生》和《摇滚校园》等。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时间、剧情和台词等均带有强烈的个人后现代特色,且创作题材十分广泛,“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都市浪人》(1991)不但诠释了独立电影的审美风格,更定义了一种新的次文化。此后他既拍摄商业片,也制作了《半梦半醒人生》(2001)这样的实验影
[摘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重庆市结合本市的产业特点,也正把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板块进行全力打造。要使重庆市的动漫产业真正取得突破,有必要在目标定位、产品创新、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产学互动、产权保护、商业推广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才能使重庆动漫产业有真正的发展,使动漫产业成为重庆经济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动漫产业 自主创新 
[摘要] 盖里奇和宁浩的仰角拍摄与主体的身份、好恶无关,主要追求视觉上的新鲜感和荒诞感以及蕴含其中的意指。这种摄影角度的颠覆处理以底层仰视打造反英雄形象,消解秩序的神圣,是以社会学和美学为根基,顺应受众审美的需要。由此,盖式-宁浩的黑色幽默喜剧以游戏的无畏精神和消解意识进行了电影艺术的创造,开创了电影的新时代。  [关键词] 摄影角度 盖里奇 宁浩 造型 幽默  doi:10.3969/j.iss
[摘要] 喻晓风的作品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观念艺术这一当代艺术的主流,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用缤纷的材料和形式表达他们的观念,强调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在该主流之下的观念摄影也是如此,艺术家利用观念艺术来阐释他们对于世界的体验,作品通常是在起表述作用。喻晓风的摄影关注“真实的虚假”,他的创作动机就是通过他的摄影向观者传达这种观念。  [关键词] 真实的虚假 形式 内容
[摘要]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一直试图朝着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方向发展,然而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可以看到在相当的一段时期里,电影似乎偏离其作为本体的艺术主流,而是被作为政治的电影存在了,在逝去的历史中,浅探一下政治和电影的种种。  [关键词] 电影 艺术 政治 关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04    195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