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LHQC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艺术设计的过程,其自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艰苦过程;当然,一个设计作品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和创造力。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思维力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那么,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造性 创新思维 实践教学
  
  引言
  
  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创新人才不是以取得学历或学历高低为标准的普通人才,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按照这种创新人才的标准,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是说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艺术设计教育后,就可以将他学到的知识使用一辈子,而是在他一生中的各个时期还要不停地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强调博学多才外,还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即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能动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教育成为一项长期的、终身的教育。
  
  一、构建学生强健的创造人格
  
  “所谓创造人格,也称为创造性人格,是指学生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相当于创造性大树上的果实。而支撑这棵创造性大树的树干。是学生的创造人格。一个缺乏自信心与好奇心,缺乏质疑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旺盛的进取精神,也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不可能是具有很强创造性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卡特尔、麦金农、巴伦、海纳特等人曾分别对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的杰出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进行过研究、归纳,发现他们无不具备相当高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他们蓬勃创造力的本原。当然,教师要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当前最首要的工作,莫过于是帮助他们构建强健而独立的人格模型。具体体现在:1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努力促使学生成为对新事物热切向往,对相关信息高度敏感的人:2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基础,对人类文化成果有着深刻理解的人:3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善于与他人协作、对话、有着良好团队精神的人:4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能正确地对待自我、永不自满并善于克服自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我限制与障碍的人:5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高度自信、踏实工作并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饱满旺盛工作情绪的人;6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充满求知欲望的人。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这些人格,我们的教学质量还会低吗?
  
  二、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良好宽松的环境,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是研究型教学,教师既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坚信这种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教育活动得到开发,又要重视科学的方法论的运用。教师要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来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使每一堂课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一)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课堂氛围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绝大多数课题,并不要求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应当启发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去获得多种切实可行的思路并从中比较和选择。为此,专业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度,并在课堂上大力提倡平等开放式的互问风气,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思维的激发状态。
  
  (二)树立把知识作为不完整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的教学态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历来有一种自圆其说的习惯心理,教师也总是“情不自禁”地要把自己开设的课程作为很完整、很完善的东西来介绍,其实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不符合艺术设计教学的客观真实。无论是对科学规律的认识,还是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到达完美无缺的境地。居里夫人曾有一句名言:“实验结果离现有的理论越远。则离诺贝尔奖金可能越近”,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三)重视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美——本身是多元的,但艺术又是分流派的,教师个体总会倾向于某一流派,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这种倾向带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去。因此,我们要尽量使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和最小限度。专业教师要有足够的雅量允许、鼓励学生就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展开探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都不要“一刀切”,以便让学生尽可能地放松心境,从而在宽容、和谐、富于挑战、信息畅通并能受到激励的环境中更自主地学习和研究。
  
  三、开展系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
  
  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思维惯性。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创造的一大障碍。为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其逐步养成不同常规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分成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和思维方向训练三个方面来进行:1在思维形式训练中,教师应着重进行直观思维与联想思维的训练:2在思维方法训练中,可以把猜测、想象、分析、综合都作为训练专题;3在思维方向训练中,可以采取线型思维的惯性模式——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的训练,可以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艺术思维训练的课题可以与专业密切相关,也可以不甚相关。例如:在艺术思维形式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偶然产生的印痕、肌理等来进行随机应变的设计创作,以提高他们直观思维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相似联想将某一广告的创意移植于另一广告,或者运用对比联想为这一广告另行设计一个迥然不同的创意。最后,通过一定量的实际训练,最终要使学生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养成“确定思维起点→选择思维材料→寻找思维方向→采用思维形式→产生思维结果”的良好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灵感思维产生的机制和基础(大量思维活动的量变积累与相对放松的思维状态),消除对灵感思维的神秘感和依赖心理。
  
  四、开设介绍艺术创造原理和技法的课程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是创造学中最富实践和实用性的重要分支。艺术创造原理阐明了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创造技法则提供了可用于创造活动的操作程序。因此,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的专题,有利于学生掌握 科学的创造方法,从而提高创造效率。
  教师可以结合艺术设计的实例,向学生介绍常用于艺术设计的创造原理,诸如:聚合、逆反、变性、移植、完满、群体创造……当然,常用的创造技法有: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等,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如能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并创造性地用于设计创作,必能得到大的收获。
  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的特点,就具有创造性和发散性。这些特性,就要求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个人独到的见解。因为,设计课题的结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且学生的艺术选题、制作专业程序以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提交的设计作业也就各有千秋。因此,成绩的评价也应不同于“标准答案”一样去“单一”地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应该以“发现”的眼光结合能力发展,建立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的体系。具体表现在:1课程单元学生总结。在展示好的艺术设计作业前,由学生本人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学习方法、作品创意和设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口头描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这样的艺术设计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认识、判断、表达问题的能力,又为下一步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2专业教师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本单元设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评,以便及时肯定成绩,指出设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办法和研究方向。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设计作业,总结描述平时成绩和进步程度,给予综合评价。3作业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从整体观察中,总结施教过程中还有待加强改进的方面,好的可在教师中相互交流,学生亦可相互学习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师生交流、分析评价,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设计艺术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社会,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艺术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因此,对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当今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的综合化,使得人类的思维方式逐步走向综合化。由此,艺术设计教学也强调各种学科领域的“边界不清”和“整体性”,而这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未来的艺术设计发展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设计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与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将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技能的狭小范围中,是注定要失败的。为此,培养综合性的艺术设计人才,必将成为设计教育的关注点。
  
  结语
  
  设计即创造,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设计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设计思维也就创造性思维,那么设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 根据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主人公推销员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形成大甲虫,公司和家人由此抛弃了他,导致他最终孤独痛苦地死去。“人”变形成“虫”这看似荒诞的变形却引发了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诠释与共鸣。“工业化”乃是“人”异化成“虫”的决定因素 ,因为“工业化”首先从身体方面将“人”异化成“虫”,继而又从精神方面将“人”异化成“
[摘要] 无声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初期,无论是科学条件,还是精细化的制作程度,都已经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是它也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相同步的匹配性。时至今日,再次提起无声电影,它能否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创作借鉴?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卓别林 艺术创新  不是军人,却荣获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没进过高校, 却接受了牛津大学学位;贫民出身, 却被英国皇室策封为爵士;被逐出了好莱坞,却获得了奥斯卡
[摘要] 华语电影,不但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子,而且还成为了很多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看电影学外语的视听说教学方式,能把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给学生创造更为自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一直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电影 汉语 海外 视听说 教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摆脱了新中国建立后电影创作的过分歌颂赞扬的局面后,第四、五代电影人本着现实主义及影像美学的审美要求创作出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当下电影创作却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浮躁空虚的精神内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电影人有必要将精神回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创作当中去,从中汲取营养,吸收精神,从而有效地改变当下电影的创作风气。  [关键词] 八十
[摘要]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演绎了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洋学生颂莲变为一个封建家庭中争宠的太太的全过程,促使她转变的原因首先是进入陈府这个团体后,其自我认同被陈府的团体认同所取代,经历了一个“去个体化”的过程,其次则是“社会促进”的作用,被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所左右,促使她参与到陈府争宠的斗争中。另外,陈府中仪式的举行和特权的设置也加剧了她的沉沦,终于使颂莲迷失自我,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
[摘要]不同的城市形象豐富着影片的主题和内涵,而在城市空间生活的人物族群设置也反映了影片导演的创作构思,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思考与关注。比如导演张一白在影片《好奇害死猫》中展现了重庆错综复杂的城市形象,导演陈大明在《鸡犬不宁》中展现了开封萧条衰败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好奇害死猫》 《鸡犬不宁》城市 人物族群 影片主题  电影中展现的城市形象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人物族群和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
[摘要] 日本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其政府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鼓励援助政策、多方合力搭建展示营销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在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助推日本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政策立法 全球化 营销模式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风格独特,纪录风格影片引入职业演员演绎真实人物命运,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具有开创意义。导演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的疼痛的呈现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关键词] 现实 虚构 社会变革 疼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8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平民意识,我们从他的众多电影中了
[摘要] 《走路上学》是一部令人感动,颇具人文情怀的电影。推究其令人感动的原因,会发现它具备“悲悯”、“坚韧”、“真善”的元素,能很好地润泽都市人荒漠的情感,救赎浮躁空虚的灵魂。电影还引发了关于“发展”的深度思考,提出“会珍惜”的命题,是一部有价值的好电影。  [关键词] 《走路上学》 影评 感动 悲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
[摘要]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影片在显文本中预设的叙事立场和在潜文本中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和谐同一。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观众对于情感的体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海角七号》 显文本 潜文本 “合”与“和”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6    《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下近4亿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