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类型边缘的爱情片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198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日出之前》海报
  理查德·林克莱特是当代著名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都市浪人》、《半梦半醒人生》和《摇滚校园》等。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时间、剧情和台词等均带有强烈的个人后现代特色,且创作题材十分广泛,“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都市浪人》(1991)不但诠释了独立电影的审美风格,更定义了一种新的次文化。此后他既拍摄商业片,也制作了《半梦半醒人生》(2001)这样的实验影片。”(《电影通史》,[英]菲利普·肯普著,王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456页)
  虽然理查德·林克莱特已年过50,拥有不少代表作品,但研究他作品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爱情三部曲”是指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由伊森·霍克和朱莉·德尔佩主演的《日出之前》(1995),《日落之前》(2005)以及《爱在午夜降临前》(2013)。三部影片均发生在24小时之内,整个系列跨越了18年,成为了中国观众对理查德·林克莱特最熟悉的作品。
  这三部电影叙事风格独特,在强烈的个人印记下又能够被观众认可,可以算是理查德·林克莱特十分的商业作品。然而导演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却并不拘泥于爱情类型片的基本模式,举重若轻的将一些陈规打破。
  “爱情三部曲”与传统类型片的异同之处
  一、角色设定的模糊性
  “疯癫喜剧”作为最早期爱情片的雏形,从根本上奠定了爱情片的基本模式,“每部影片不仅使用了建立在性别和阶级差异基础上的冲突,还是用了建立在同样的代际冲突的基础上的冲突。”(《好莱坞类型电影》,[美]托马斯·沙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61页)《一夜风流》、《罗马假日》和《泰坦尼克号》等现代作品中,女性作为高不可攀的上层阶级与毫无交际可能的代表了下层阶级的男性的浪漫爱情;《风月俏佳人》中典型的“灰姑娘”模式;《廊桥遗梦》中婚姻与道德的束缚;《剪刀手爱德华》中种族的差异,几乎每一部我们熟知的爱情类型片中都设有在故事发展前就依然存在的爱情障碍,也正是这些矛盾与障碍带领着观众感受着剧情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喜,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或由衷欢喜。
  在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情三部曲”中,在每一部短暂的24小时里,从一开始的相遇到再次相逢,直至最后的婚姻片段,影片始终没有十分清晰交代男女主角的身份背景,也就无从造就爱情片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乃至价值观差异。随着故事不断的向前发展,我们在主角们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对他们的性格有了了解,矛盾的影子也才逐现端倪。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仅剩男女间永恒的性别对立以及逐渐加强的社会责任。我们看到的塞林是一个独立的法国女性,杰西是一个浪漫的美国男性,推动影片发展的不是叙事上制造的矛盾,也不是两个人的地域和文化差异,而是完美男女主人公之间必然的性别吸引,也就是爱情。摆脱了传统的所谓“灰姑娘”模式,缺少了需要主角们努力克服的阻碍,影片节奏变得散漫而轻快。
  二、社会意义的承载
  爱情片作为一种全球类型的商业片,很少真正承载社会意义,大部分的阶级设定与社会背景设置只是为了增加恋爱阻碍的难度,为了商业票房而“脚踏两只船”,在男女主角的爱情结合下,真正的现实矛盾往往被搁置一边。
  “爱情三部曲”在18年的爱情跨越中,影片中所涉及到的社会议题逐渐加深。两位由沉浸于浪漫爱情的学生,逐步成长为肩负社会责任的知识青年,到最后转变为建立现代传统家庭的中坚力量。“故事的主角与观众都成长了,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也更深入更现实。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也没有打算再延续《日出之前》充满梦想与期望的童话意境,而是把表现的重点转移到了成年人对爱情与生命的深刻反省。”(王新舒:《<日出之前>与<日落之前>的收尾艺术》,载《电影文学》2013年14期,62页)
  如果说《日出之前》与《日落之前》还能带给观众较强烈的类型片观影快感,那么这种满足感在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前》中就变得十分微弱,反而是影片中塞林与杰西所讨论的关于女权主义与家庭的问题将我们不断的拉到现实社会中,随着影片一同思考。
  对于传统爱情片来说,两人经过重重考验,最后终将以婚姻的方式为爱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即所谓的“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婚姻在爱情片中的仪式性可见一斑。然而在《爱在午夜降临前》中,故事的开端便是塞林与杰西早已在一起8年,并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切的故事起点从婚后开始,打碎了观众本身抱持着对他们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作为商业电影类型之一的爱情片,传统美国社会的宗教伦理若隐若现,婚外恋的展现更是慎而又慎。”(《类型电影教程》,郝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48)在“爱情三部曲”中,杰西曾已婚并育有一子的设定很明显违反了这个规则,虽然在《日落之前》中并没有将此作为矛盾点来铺展陈述,但随着影片人物的成长,这个矛盾点在第三部影片中终于爆发,他们不再仅是关心爱情的青年,而是肩负责任的父母与社会人。
  三、导演风格的独特
  理查德·林克莱特作为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即使是在“爱情三部曲”这种较为大众口味的电影中,导演也不曾放弃他表达自我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长篇的对白以及长镜头上。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话唠”特点早已被人们熟知,在《半梦半醒人生》、《都市浪人》等获得国际认可的影片中,观众一边为导演庞杂的哲学话题所震撼,同时也被庞大的信息量压到应接不暇。在“爱情三部曲”中,主角对白的内容实际上与故事发展并没有实际的联系,而影片本身也并没有设置十分明显的剧情,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对事物探索的讨论过后,这些对白内容本身成为了剧情,成为了吸引观众的主要力量。两位主角也在用大量对白带领观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话题从哲学、音乐到性与生命,虽然没有《半梦半醒人生》的议题艰涩深奥,也足以体现两位青年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昆汀·塔伦蒂诺的调侃对白风格相比,林克莱特在讨论中是正式且严肃的,但却并不执着于结果。在《爱在午夜降临前》中,女权主义的讨论伴随着现实矛盾的激化愈演愈烈。在塞林摔门离开酒店房间后,音乐辅以房间陈设固定镜头的剪切,与之前长达半小时高分贝、快节奏的争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理论的针锋相对辅以家庭实际的状况陈述,在无法可解的状况之下,导演给出的答案是沉默。   除此之外,长镜头也是理查德·林克莱特在三部影片中十分钟爱的表达方式。传统爱情片的视听表达方式往往是谨慎的,调子明亮,剪辑流畅,处处体现出浪漫的气氛。林克莱特的手法却充满了个性化,他热衷于长镜头表达,在拍摄过程中也尽量使用自然光。然而他的长镜头中没有特别强烈的场景改编,没有大量的人物出入镜,甚至没有过多的机器调度。 在《爱在午夜降临前》的开场场景中,长达20分钟的开车过程,林克莱特仅用了两个镜头便完成了。这样的拍摄方式对于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极强的默契才能够完成。这样的摄影机更像是一部装在车上的摄像头,角度、景别均不做改变,却能让最强的现实感带到观众面前,将流畅式剪辑营造的浪漫感全部抹除。
  四、巧思的结局架空矛盾
  理查德·林克莱特 “爱情三部曲”里结尾的方式也充满了导演个性化巧思,也正是因为结尾的精巧,让影片即使在很大程度上抽离了类型片的创作原则却依然能够带给观众预期的观影快感。“影片结束的时候梦想再次降临,未来依然充满童话般美好的期待,观众们的想象的翅膀开始向更广阔的审美空间翱翔。”(《<日出之前>与<日落之前>的收尾艺术》,前揭,61页)
  在前两部《日出之前》与《日落之前》,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结尾艺术已经让我们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男女主角在行走与对话中不断产生的爱情火花,以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充分的想象,让观影快感产生于观众的主观世界臆想中。在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前》中,导演的叙述手法并没有做过多改变,依然是行走与对话。但是在视听方面却有意识的建构了本片的矛盾基础:男女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片中增加了Henry这个角色,也增加了在希腊与他们聚会的几对夫妻。在到达庄园之后,镜头的世界就被分成了两个,一个是男性们在海边高谈阔论,另一个是女性在厨房准备餐点。当这两个世界结合时,也就是他们在院中就餐时,一场关于爱情的争论便开始了,男性与女性自觉成为对立面用调侃的方式互相指责。这种男女双方对爱情和家庭责任的争论也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结尾,在观众觉得毫无希望的时候,导演又给出了他十分擅长的结尾方式。他避重就轻,完全跨越了矛盾本身的处理,直接回归到两个人相爱的本质。在眼泪与笑容中让观众感受到如何解决矛盾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个人相爱,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分开。
  理查德·林克莱特作为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即使在执导“爱情”这一古老的商业化题材,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创作风格,突破传统的类型片范式,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
  然而大胆的突破并不意味着“爱情三部曲”完全无法被好莱坞类型片所兼容,影片中浪漫地点的选择,从维也纳、巴黎到希腊,处处弥漫着异国的浪漫气息;一见钟情式的相遇,九年后意外相逢,浪漫的偶然性满足了观众的类型片审美需求;以性别对立为本源发展出的矛盾线索,既带来了对剧情发展的支撑,也提供了导演跨越的支点;最后,即使导演在各个方面均显示出强烈的个人印象,但爱情作为影片中的主旋律始终是各种冲突的解决法宝。
其他文献
[摘要] 无声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初期,无论是科学条件,还是精细化的制作程度,都已经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是它也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相同步的匹配性。时至今日,再次提起无声电影,它能否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创作借鉴?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卓别林 艺术创新  不是军人,却荣获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没进过高校, 却接受了牛津大学学位;贫民出身, 却被英国皇室策封为爵士;被逐出了好莱坞,却获得了奥斯卡
[摘要] 华语电影,不但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子,而且还成为了很多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看电影学外语的视听说教学方式,能把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给学生创造更为自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一直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电影 汉语 海外 视听说 教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摆脱了新中国建立后电影创作的过分歌颂赞扬的局面后,第四、五代电影人本着现实主义及影像美学的审美要求创作出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当下电影创作却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浮躁空虚的精神内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电影人有必要将精神回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创作当中去,从中汲取营养,吸收精神,从而有效地改变当下电影的创作风气。  [关键词] 八十
[摘要]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演绎了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洋学生颂莲变为一个封建家庭中争宠的太太的全过程,促使她转变的原因首先是进入陈府这个团体后,其自我认同被陈府的团体认同所取代,经历了一个“去个体化”的过程,其次则是“社会促进”的作用,被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所左右,促使她参与到陈府争宠的斗争中。另外,陈府中仪式的举行和特权的设置也加剧了她的沉沦,终于使颂莲迷失自我,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
[摘要]不同的城市形象豐富着影片的主题和内涵,而在城市空间生活的人物族群设置也反映了影片导演的创作构思,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思考与关注。比如导演张一白在影片《好奇害死猫》中展现了重庆错综复杂的城市形象,导演陈大明在《鸡犬不宁》中展现了开封萧条衰败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好奇害死猫》 《鸡犬不宁》城市 人物族群 影片主题  电影中展现的城市形象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人物族群和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
[摘要] 日本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其政府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鼓励援助政策、多方合力搭建展示营销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在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助推日本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政策立法 全球化 营销模式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风格独特,纪录风格影片引入职业演员演绎真实人物命运,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具有开创意义。导演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的疼痛的呈现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关键词] 现实 虚构 社会变革 疼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8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平民意识,我们从他的众多电影中了
[摘要] 《走路上学》是一部令人感动,颇具人文情怀的电影。推究其令人感动的原因,会发现它具备“悲悯”、“坚韧”、“真善”的元素,能很好地润泽都市人荒漠的情感,救赎浮躁空虚的灵魂。电影还引发了关于“发展”的深度思考,提出“会珍惜”的命题,是一部有价值的好电影。  [关键词] 《走路上学》 影评 感动 悲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
[摘要]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影片在显文本中预设的叙事立场和在潜文本中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和谐同一。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观众对于情感的体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海角七号》 显文本 潜文本 “合”与“和”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6    《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下近4亿新台
【摘要】 研究艺术设计的过程,其自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艰苦过程;当然,一个设计作品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和创造力。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思维力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那么,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造性 创新思维 实践教学    引言    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