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发射“新姿势”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zibz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海上发射优势多
  海上发射模式是除火箭陆上发射场发射、特种大型飞机平台空中发射之外,又一种新颖且高效的发射方式。火箭为何要进行海上发射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行政指挥高磊说:“与常规在陆地进行运载火箭发射不同,海上发射运载火箭具有几大优势。”
  首先是发射成本更低。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力量,为火箭省力,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效降低火箭发射和卫星运营成本。
  其次,海上发射将大幅提高火箭发射安全性。此前长征火箭从内陆发射场发射前,为防止残骸掉落造成安全事故,需要提前将落区内的百姓疏散到安全地带,不但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火箭发射的经济成本和工作难度。而海上发射可以确保火箭残骸远离人口稠密地区,掉落在广袤无人的公海海域。
   到底牛在哪
  海上发射与陆上发射差别非常大,由于火箭发射平台由陆地转移到茫茫大海上,海洋的新环境为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带来了新的考验。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管洪仁介绍说,本次任务特点是“四新”,即技术新、环境新、流程新、模式新。
  首先,陆基发射台发射时不会移动, 但海上发射平台是起伏波动的, 因此需采用一种特殊的瞄准技术和动态条件下的发射技术,来应对海水波动。据介绍,这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是在一艘经过改装的大型半潜式驳船上进行的,它的甲板面积超过一个标准足球场。
  其次,对火箭的控制和监测信号在陆基发射中通过有线通信系统传输,而在海射任务中,只能通过无线传输形式来实现,这是国内首次采用无线测发控技术实施发射。
  再次,以往火箭的飞行安全控制需要地面人员监测和控制, 而本次任务是由火箭自身根据飞行情况,实时自主判断和实施的,这也是我国火箭实现首次自主安控。
  另外,以往火箭要分几个部分运往陆基靶场, 并在陆基靶场完成组装、测试,而此次发射将全箭对接、卫星对接以及测试工作前移至总装厂完成,由此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流程和运输模式。这是长征运载火箭首次以箭星组合体形式整体出厂,后续还能实现火箭到港后直接登船。航行到指定海域后可随时进行发射,发射场工作流程大幅缩短。此外,在海上使用的火箭还必须适应盐雾、高湿、电磁条件复杂的海洋环境。
   为什么是“长十一”
  执行这次海上发射任务的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它被誉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海上“快响利箭”,在很多方面都是家族里的“独一份”。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小的一型长征火箭,全长20.8米,最大直径2米,重约58吨。我国普通液体火箭大多長40米以上、直径3.35米以上。
  另外,与长征家族中其他兄弟都采用液体发动机不同,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用的是固体发动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固体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副主任宋勇生说,固体火箭有自己的优势。
  液体发动机结构复杂,工作时需要增压输送系统等配合,液体火箭运载能力强,但是由于燃料加注时间较长,一般从测试到发射整个流程需要1个月左右。固体发动机结构组成相对简单,最大的优势在于燃料被提前固化在火箭内,接到发射指令后,从测试到完成发射仅需1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可以很好地完成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后的应急通信及遥感观测等任务,对于民用减灾和应急处置等具有重要意义。
  “小而快”、采用可提前准备的固体燃料,再加上精简的电气系统和卫星快速对接等技术,这些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可将最短发射准备时间缩至24小时以内。远远短于美国同类火箭3天最短发射准备时间,成为世界上发射准备时间最短的运载火箭之一。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低轨能力达到700公斤,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00多公斤,可以胜任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小型科学试验卫星与商业卫星发射任务。
  研制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将这枚火箭定位为商业发射主力,在国家任务之外,承担商业公司的航天发射任务。
   新时代的“捕风者”
  突破历史的火箭发射,自然要有突破历史的卫星相伴。捕风一号A、B卫星作为我国首次海上发射的主载荷,同样意义非凡。捕风一号是我国第一种能够全天候探测海面风场的卫星。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一直饱受台风的侵袭,每年都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研究台风的早期形成,及时预测台风活动,就成为了亚洲各国共同的目标。
  然而,我们对关键的海面风场一直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通过卫星云图只能测云顶风,并非海面风;通过雷达散射计只能测量50m/s以上的海风,且载荷设备较大,用于多星组网探测风场则过于昂贵。
  20世纪90年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趋于成熟,科学家们发现,GNSS信号在海面发生反射时,会受到海浪影响产生不同的变化。具体来说,海面无风则反射信号均匀,海面有风则反射信号变化,风越大变化越剧烈。通过测量GNSS信号在反射时发生的变化,就能精确反推海面风场的情况,这就是GNSS-R技术。正是凭借这项技术,捕风一号在太空中大显身手。
  捕风一号能够同时接收北斗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直射与反射信号,精密反演海面风场,“捕住风,捉住影”,为台风预报提供准确依据,造福人类。因为不需要复杂的主动发射装置,所以卫星设计得小巧玲珑,大大降低了成本,也为未来的全球海洋风场星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刊综合)
其他文献
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因防治时期不准确、用药量大、防治次数频繁而增加生产成本。通过播前拌种有效地防治后期蚜虫,是防治方法上的新探索。目前在黄淮麦区拌种药剂多种多样,为了检验锐胜拌种防治麦蚜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核实一拌无蚜类产品的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该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锐胜为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由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一拌无蚜为市售;小麦品种为
日前,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床——“泰”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亮相。该实验床提供人工智能芯片和系统等基础环境,是面向人工智能研究、开发与应用验证的大型试验装置。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詹剑锋介绍,实验床是建设产業生态的加速器,将为制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标准提供依据,推动一系列新标准体系的建立。“它是一个包含了芯片、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系统、web网页等的实体。作为分布式装置,它又是一个开放平台
英国科學家的一项新研究指出,银河系宽约190万光年(1光年约等于94 600亿千米),这一数字有助他们更好地估算银河系的质量,以及有多少个星系与银河系“共舞”。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银河系中最亮的部分是呈薄煎饼状的恒星盘——太阳身处其中,恒星盘宽约12万光年,恒星盘之外是气体盘。一块巨大的暗物质光晕包裹着这两个圆盘,并延伸到远远超出它们范围之外的地方。但这个暗晕不发光,因此科学家很难测量银河系的直
海洋酸化究竟有多厉害?英国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2019年12月1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时间暴露在高二氧化碳含量(酸化)的海水中,可能会腐蚀覆盖在埃氏宽瓣鲨皮肤表面的齿状鳞片(盾鳞),而这种角质化的盾鳞,其实是非常坚硬的。  人类活动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海洋环境日趋酸化。虽然此前已研究过酸化海水对多个物種的影响,但这是人们首次观察到长期暴露会腐蚀鲨鱼的盾鳞。  此次,南非斯泰伦博
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海水稻在山东青岛等六个试验基地开始春播育秧,预计今年的种植规模将超1萬亩。所谓“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形象化称呼。它并不是直接用海水浇灌生长,而是种植在海边滩涂,相比于普通水稻,这种水稻更耐盐碱。耐盐碱水稻的种植,对提高粮食总产、保证口粮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试验田里的水稻种子都是从成千上万个
5月16日,湖南省衡阳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的文化广场里,停了辆特别的“大巴车”。车子停着不走,但排队的“乘客”却不见少。原来,村民们并非要搭车出行,而是依次等候上车接种新冠疫苗。而这也是我国首台移动式纯电动低入口智慧疫苗接种车,也是我国第一款投入使用的纯电动疫苗流动接种车。  这款接种车根据新冠疫苗接种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设计,由衡阳智电客车联合南华大学共同研发。车内设置了5个疫苗接种台及处置台疫苗冷
据《南史》记载,有一个叫刘凝之的人,他穿的鞋被别人认作是自己丢失的,刘凝之一看,果然很像,找不出理由说不是,就把鞋给了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于是把错认的鞋还给刘凝之,刘凝之却不肯再要了。  又有一个叫沈驎士的人,他穿的鞋也被邻居认作是自己丢失的,沈驎士一看,确实像,就笑着说:“这果真是您的鞋吗?”随即就把鞋给了邻居。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把错要的鞋还给沈驎士,沈驎士说:“这不是
近日,南京大學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邓正涛教授团队在太阳能发电窗户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团队采用一种新型的三苯基膦处理方法,制备了具有高光致发光量子效率、低重吸收、高稳定性的近红外发射铯铅碘量子点太阳能发电窗户原型器件。  课题组成员表示,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不断优化发光量子点材料,近乎透明的窗户和幕墙将成为高效太阳能发电装置,可在夏天为空调提供电力,在冬天给热水器供电。
他是勇敢的“逆行者”,是湖南支援武汉的首位医务人员;他在武汉奋战72天,和全国专家一起,创造了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的“中国奇迹”;他是全国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第一人”,23年来,为国家培养2万多名专业人才……许多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吴安华。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吴安华荣获“全国抗击新
信息浩瀚的互联网上,搜索“陈清如”,能得到的信息却不多。他的名字,只在科研成果、工程实践、会议报告、早几年博士生的招生简章中,偶尔闪现。  但如果要写陈清如的故事,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几年前,有人要编写《陈清如传》,跑到他家里和办公室选资料,一选就是40箱,最后找了搬家公司,用一辆卡车才运走。  车载斗量的资料背后,是陈清如在业界如雷贯耳的名声。已经92岁高龄的陈清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