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新课程背景下,严格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质疑自探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有效“质疑自探”。
质疑自探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创设的情景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现有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充分尝试历经困难之后获取数学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所获得知识,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听课过程中精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如何让学生质疑自探。
一 兴趣性导入是关键
数学教学中情景导入和实践引入是很必要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类比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得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探究,形成知识和能力。为小组交流打下基础。列举两例如下:
1、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滴一滴墨水,接着按任意方向对折纸,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滴墨水印的形状与折纸的位置关系。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然后再看书寻找概念及其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这样既落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可想而知。
2、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厘米、7厘米、10厘米、12厘米15厘米,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为下一步的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另一方面说,数学知识本身大部分就是通过实践、猜想、推导而生成、巩固的。如学习完全平方,学习勾股定理进行拼图,可强化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实践能力。学生探究兴趣会不断高涨,自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二 自学探究中教师的指导要明确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和实践,把握不好速度和方法,自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学习指导,一般要学生做到四明确:
明确时间:就是明确告诉学生用多少时间去阅读、探究、理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不会养成拖拉的习惯,培养了学生阅读速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应按内容而定,在10分钟左右。
明确内容:明确告诉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第几页到哪,学生不容易分散思想,浪费时间。
明确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不能只布置任务,学生却不知怎样去学习、探究、找问题,这也是教师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明确要求:要学生学完后做什么,必须明确,学生就会按你的要求去探究,去思考如何展示和展示什么,学习就有了目标,重点,效果比较明显。
这样,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就有效的结合起来,习惯一旦养成,教师的导就不用天天讲了,教师也就轻松的去下功夫解惑了。
三 质疑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
开放题探究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思维。教学内容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和一般性的。不能是学生一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而是学生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整理才能着手解决。有些问题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答案。但这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结构的重建。这也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提供问题资源,别到时候只是对一下答案和互通有无,成了形式主义。
如在《函数》复习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的开放题:1、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4)和点(4,3)请写出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2、请研究二次函数y=x2 4x 3的图像及其性质,并尽可能多写出结论。这些开放题不仅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大,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比如在切线性质复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直线AB切圆O于点C,在这一图形的基础上,放飞你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图上添加辅助线,猜想你得到的答案。
在当前新课改的课堂上这一环节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把“质疑自探”这一环节抓住,给学生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兴趣,必有一个好的收获。
质疑自探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创设的情景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现有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充分尝试历经困难之后获取数学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所获得知识,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听课过程中精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如何让学生质疑自探。
一 兴趣性导入是关键
数学教学中情景导入和实践引入是很必要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类比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得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探究,形成知识和能力。为小组交流打下基础。列举两例如下:
1、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滴一滴墨水,接着按任意方向对折纸,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滴墨水印的形状与折纸的位置关系。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然后再看书寻找概念及其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这样既落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可想而知。
2、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厘米、7厘米、10厘米、12厘米15厘米,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为下一步的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另一方面说,数学知识本身大部分就是通过实践、猜想、推导而生成、巩固的。如学习完全平方,学习勾股定理进行拼图,可强化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实践能力。学生探究兴趣会不断高涨,自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二 自学探究中教师的指导要明确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和实践,把握不好速度和方法,自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学习指导,一般要学生做到四明确:
明确时间:就是明确告诉学生用多少时间去阅读、探究、理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不会养成拖拉的习惯,培养了学生阅读速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应按内容而定,在10分钟左右。
明确内容:明确告诉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第几页到哪,学生不容易分散思想,浪费时间。
明确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不能只布置任务,学生却不知怎样去学习、探究、找问题,这也是教师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明确要求:要学生学完后做什么,必须明确,学生就会按你的要求去探究,去思考如何展示和展示什么,学习就有了目标,重点,效果比较明显。
这样,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就有效的结合起来,习惯一旦养成,教师的导就不用天天讲了,教师也就轻松的去下功夫解惑了。
三 质疑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
开放题探究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思维。教学内容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和一般性的。不能是学生一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而是学生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整理才能着手解决。有些问题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答案。但这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结构的重建。这也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提供问题资源,别到时候只是对一下答案和互通有无,成了形式主义。
如在《函数》复习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的开放题:1、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4)和点(4,3)请写出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2、请研究二次函数y=x2 4x 3的图像及其性质,并尽可能多写出结论。这些开放题不仅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大,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比如在切线性质复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直线AB切圆O于点C,在这一图形的基础上,放飞你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图上添加辅助线,猜想你得到的答案。
在当前新课改的课堂上这一环节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把“质疑自探”这一环节抓住,给学生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兴趣,必有一个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