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知识按一定规律加以整合的有效教学手段,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教师对知识进行科学整合,还能锻炼人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文章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一、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与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初中语文教学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同时,受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育特殊时期的影响,学生的叛逆行为也使初中语文教学举步维艰。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思索,将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分为“零散的语文知识体系”与“片面的语文知识理解”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以下分析、讨论。
(一)零散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实质上是对汉语的学习与运用,由于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对语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总结,进而导致语文教学大多以零散的知识教学为主;同时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语文学习会产生盲目的自信,自负地认为学习语文很简单,再加上实际上语文的成绩也未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目自信与颓废感。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虽常见,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学而不精。简言之,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皆是来自其零散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形成体系。
(二)片面的语文知识理解
同时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进而导致其对语文相关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片面的理解不仅使学生错误理解了对语文的学习,而且还会造成思维的禁锢,成为思维的小岛。语文的各个知识点就是其中一个个小小的岛屿,只窥其一小片角落,便以为知道了整片大陆,只望得见一小片湖泊,就以为俯瞰了整个海洋。思维的大陆一望无际,
知识的海洋学无止境,片面的语文知识理解只会让学生犹如井底之蛙,为自己画地为牢;教师在教学中不对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也会使自己陷入原地踏步的境地,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二、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学习、记忆、分析等,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性思维发展。初中语文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发散型思维方式可以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地图,在锻炼学生的思维上有显著的影响,它能将学生发散、零碎的思維通过“线”逐个连接起来,使原本零碎的想法成长为一棵具有无数枝杈与叶片的大树。笔者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知识体系的了解,而思维导图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体系,还能锻炼学生形成这种思维体系的思维,一举两得。如在刚开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先将整本书的语文知识大框架结合思维导图为学生整理出来,没有对其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告诉大家这是这本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中每个小方面的具体内容便是这一学期所要学习的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进行每一小点的总结,对以后的学习将大有裨益。同时,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他们对知识框架的了解,对框架已经熟记于心后,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其羽翼,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知识地图。在面对多变的语文习题时也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笔者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逻辑较为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环环相扣,思维方式像极了思维导图中的样式。据此可知,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的应用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将初中语文知识总结在一起,不仅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如在学习语文作文时,经笔者观察,初中阶段有部分学生分不清各种文体的写作形式,笔者便将作文按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四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有的写作技巧,学生若是不了解这些文体的区别与特点,就可能出现议论文文体用说明文的写作方式表达,记叙文写成应用文等。笔者将这些文体的区别、联系、技巧等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并根据历年作文得分与写作偏向对作文文体进行针对性训练。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对作文文体有了清楚的认识,等笔者再带大家一起进行复习时,节省了许多时间,同时教学质量还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经过笔者的实践教学可知,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探讨,得益于思维导图的功能,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填补诸多漏洞。
三、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较为成熟的开发与研究。笔者将针对以上讨论的问题,结合思维导图的功能,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一)利用思维导图整理语文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较多体现在对知识体系的总结上。思维导图是通过有逻辑有规律的思考方式与总结方式将初中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便运用了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如笔者在教授《桃花源记》这类文言文时,先将整体的学习概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告知大家,如文言文学习中要对其句式、字词的翻译进行记忆理解,其次要明白文章描写了什么,接着要了解文言文想要表达的感情,最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此文章的价值。这是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大概框架,同样适用于其他文言文的学习。接着笔者会对其中的每一个小点再进行细致的划分,如其中的字词、句式的掌握。笔者会将字词与句式整理成常见通用类与不常见其他类两个大的方面,其中这两个大的方面在认识与记忆时也会根据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如常见通用类就会根据字词在句式中的作用分为:代词、助词、连词、介词等。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规律的一层一层的划分,学生记忆起来相当方便,教师教学起来十分清晰。据此可知,思维导图在实践教学中起着整理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认识理解语文知识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语文相关知识,思维导图运用人的扩散型思维特性将语文知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有规律地剥开,窥见其基础的知识,掌握语文知识的核心。任何考试习题的变换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知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循着思维导图逐渐深入语文这棵大树的根部,了解其营养的源头。如在学古诗时,古诗的两个要素是主要内容与思想,只要准确掌握这两点,无论古诗以什么样的方式提问,答案都有大致准确的方向,接下来就需要一些零碎的、有关联的小知识点作为帮助学生发现这两个要素的方法论。如古诗内容与思想可以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掌握其趋向。具体例子如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沧海,在现实生活中大海的形象是气势汹涌,宽广无际的,故在古诗中常用来抒发伟大的志向与不羁的野心;《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这些荒凉的事物常用来表示落寞孤独等不好的情绪;除了这些古诗词外,语文阅读理解也是大致的道理。文章的赏析要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当然有魅力的文章远不只这两大要素,在技巧与思维理论上都值得欣赏。由于上述古诗词中对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判定、总结的方法已有所叙述,文章与其类似便不做赘述,简单聊一下在思维导图在文章写作技巧的总结应用。如《带上她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叙事性的写作形式以及情感的逐步升级渲染,笔者将这些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结合文章,利用思维导图讲解给学生听。据此可知,思维导图能够加深语文知识的认识理解。
(三)利用思維导图节省多余教学时间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节省学习以及记忆时间。思维导图总结出来的知识是符合人类思考方式的有效的指导,教师沿着这些方向能够轻松地找出教学知识的脉络与重点,学生根据这些指导的方向能够轻松地理解语文知识,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记忆。如在笔者实践教学中,在教授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清楚这是一篇描写人物以展示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文章,故形成了一个以“阿长”为主的思维导图,如:鲁迅是怎样描写“阿长”这个人物的?用了哪些手法?鲁迅想要通过“阿长”这个形象表达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逐渐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在教学中都节省大量的时间,学生也由“阿长”这一点,探得整篇文章的内容;同时,思维导图的运用也节省复习这篇文章的时间,有第一次学习思维导图作引导,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知识内容。据此可知,思维导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间。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在它的指引下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高速公路上稳步前行。教师受它的指引通向正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它的指引下向着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向不断前行。望广大人民教师多多探索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文亚.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59-61.
[2]徐吉凤,钟勇.浅析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9):121.
[3]李礽林.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8(10):38-39.
作者简介:崔鑫,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一、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与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初中语文教学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同时,受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育特殊时期的影响,学生的叛逆行为也使初中语文教学举步维艰。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思索,将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分为“零散的语文知识体系”与“片面的语文知识理解”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以下分析、讨论。
(一)零散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实质上是对汉语的学习与运用,由于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对语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总结,进而导致语文教学大多以零散的知识教学为主;同时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语文学习会产生盲目的自信,自负地认为学习语文很简单,再加上实际上语文的成绩也未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目自信与颓废感。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虽常见,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学而不精。简言之,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皆是来自其零散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形成体系。
(二)片面的语文知识理解
同时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进而导致其对语文相关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片面的理解不仅使学生错误理解了对语文的学习,而且还会造成思维的禁锢,成为思维的小岛。语文的各个知识点就是其中一个个小小的岛屿,只窥其一小片角落,便以为知道了整片大陆,只望得见一小片湖泊,就以为俯瞰了整个海洋。思维的大陆一望无际,
知识的海洋学无止境,片面的语文知识理解只会让学生犹如井底之蛙,为自己画地为牢;教师在教学中不对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也会使自己陷入原地踏步的境地,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二、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学习、记忆、分析等,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性思维发展。初中语文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发散型思维方式可以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地图,在锻炼学生的思维上有显著的影响,它能将学生发散、零碎的思維通过“线”逐个连接起来,使原本零碎的想法成长为一棵具有无数枝杈与叶片的大树。笔者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知识体系的了解,而思维导图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体系,还能锻炼学生形成这种思维体系的思维,一举两得。如在刚开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先将整本书的语文知识大框架结合思维导图为学生整理出来,没有对其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告诉大家这是这本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中每个小方面的具体内容便是这一学期所要学习的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进行每一小点的总结,对以后的学习将大有裨益。同时,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他们对知识框架的了解,对框架已经熟记于心后,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其羽翼,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知识地图。在面对多变的语文习题时也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笔者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逻辑较为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环环相扣,思维方式像极了思维导图中的样式。据此可知,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的应用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将初中语文知识总结在一起,不仅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如在学习语文作文时,经笔者观察,初中阶段有部分学生分不清各种文体的写作形式,笔者便将作文按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四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有的写作技巧,学生若是不了解这些文体的区别与特点,就可能出现议论文文体用说明文的写作方式表达,记叙文写成应用文等。笔者将这些文体的区别、联系、技巧等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并根据历年作文得分与写作偏向对作文文体进行针对性训练。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对作文文体有了清楚的认识,等笔者再带大家一起进行复习时,节省了许多时间,同时教学质量还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经过笔者的实践教学可知,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探讨,得益于思维导图的功能,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填补诸多漏洞。
三、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较为成熟的开发与研究。笔者将针对以上讨论的问题,结合思维导图的功能,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一)利用思维导图整理语文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较多体现在对知识体系的总结上。思维导图是通过有逻辑有规律的思考方式与总结方式将初中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便运用了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如笔者在教授《桃花源记》这类文言文时,先将整体的学习概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告知大家,如文言文学习中要对其句式、字词的翻译进行记忆理解,其次要明白文章描写了什么,接着要了解文言文想要表达的感情,最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此文章的价值。这是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大概框架,同样适用于其他文言文的学习。接着笔者会对其中的每一个小点再进行细致的划分,如其中的字词、句式的掌握。笔者会将字词与句式整理成常见通用类与不常见其他类两个大的方面,其中这两个大的方面在认识与记忆时也会根据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如常见通用类就会根据字词在句式中的作用分为:代词、助词、连词、介词等。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规律的一层一层的划分,学生记忆起来相当方便,教师教学起来十分清晰。据此可知,思维导图在实践教学中起着整理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认识理解语文知识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语文相关知识,思维导图运用人的扩散型思维特性将语文知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有规律地剥开,窥见其基础的知识,掌握语文知识的核心。任何考试习题的变换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知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循着思维导图逐渐深入语文这棵大树的根部,了解其营养的源头。如在学古诗时,古诗的两个要素是主要内容与思想,只要准确掌握这两点,无论古诗以什么样的方式提问,答案都有大致准确的方向,接下来就需要一些零碎的、有关联的小知识点作为帮助学生发现这两个要素的方法论。如古诗内容与思想可以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掌握其趋向。具体例子如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沧海,在现实生活中大海的形象是气势汹涌,宽广无际的,故在古诗中常用来抒发伟大的志向与不羁的野心;《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这些荒凉的事物常用来表示落寞孤独等不好的情绪;除了这些古诗词外,语文阅读理解也是大致的道理。文章的赏析要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当然有魅力的文章远不只这两大要素,在技巧与思维理论上都值得欣赏。由于上述古诗词中对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判定、总结的方法已有所叙述,文章与其类似便不做赘述,简单聊一下在思维导图在文章写作技巧的总结应用。如《带上她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叙事性的写作形式以及情感的逐步升级渲染,笔者将这些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结合文章,利用思维导图讲解给学生听。据此可知,思维导图能够加深语文知识的认识理解。
(三)利用思維导图节省多余教学时间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节省学习以及记忆时间。思维导图总结出来的知识是符合人类思考方式的有效的指导,教师沿着这些方向能够轻松地找出教学知识的脉络与重点,学生根据这些指导的方向能够轻松地理解语文知识,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记忆。如在笔者实践教学中,在教授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清楚这是一篇描写人物以展示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文章,故形成了一个以“阿长”为主的思维导图,如:鲁迅是怎样描写“阿长”这个人物的?用了哪些手法?鲁迅想要通过“阿长”这个形象表达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逐渐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在教学中都节省大量的时间,学生也由“阿长”这一点,探得整篇文章的内容;同时,思维导图的运用也节省复习这篇文章的时间,有第一次学习思维导图作引导,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知识内容。据此可知,思维导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间。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在它的指引下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高速公路上稳步前行。教师受它的指引通向正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它的指引下向着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向不断前行。望广大人民教师多多探索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文亚.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59-61.
[2]徐吉凤,钟勇.浅析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9):121.
[3]李礽林.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8(10):38-39.
作者简介:崔鑫,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