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核心素养理念影响重大,教师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推理能力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的基础上,也会促进他们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点基础性较强,是指导学生生活的重要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基础教学过程中也要十分关注推理能力培养。基于此,文章概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推理能力;培养对策
在最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深化进程中,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推理能力受到了高度关注,教师也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特点进行了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快速且高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点,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使具备了一定推理能力的小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主动,能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动脑思考并解决问题,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使数感、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其他素养得到同步锻炼和提升。
一、 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学科不仅仅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还涉及几何图形以及概率统计等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也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与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推理能力就是思维能力的一方面的体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也将推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数学推理能力贯穿在数学课程所有知识点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些性质和结论,还有利于学生进行公式的推导或者根据某一数据做出决策。具备了推理能力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保障自己的课堂主人翁地位的实现,也能够保障自己将获取的数学知识点应用到解题和实践中。此外,数学推理能力提升以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进一步升高,其他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随之进步与发展,为教师获取核心素养教育的成功夯实基础。
二、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由于数学推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促进学生推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推理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会代替学生回答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当新课改重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教师开始关注此问题,并且尝试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做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答问题过程中认真分析和推理,由此提升其推理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什么是周长”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将蚂蚁妈妈惩罚两只小蚂蚁跑步的情境创设出来,并借助多媒体将两只小蚂蚁跑步的动态视频呈现出来,继续问道:“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其中一只蚂蚁爬得比较快,另外一只蚂蚁花费的时间却较长吗?”很多学生立即回答道:“有一只小蚂蚁偷懒了,所以它使用的时间比较短,它属于作弊行为!”其他学生也附和。教师随即问道:“那你们能够判断出两者爬行的距离相差多少吗?谁顺利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呢?”学生立即想办法测量蚂蚁在树叶上爬行的路程,教師也由“一周”引出“周长”概念。在后面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画出了其他几个标有不同数字的图形,鼓励学生自己推理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很多学生结合周长的概念展开计算,快速得出了各个图形的周长。在问题情境下,学生推理能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也随之升高。
(二)组织讨论活动,增强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较为基础,因此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并坚持熟能生巧理念,常常采取练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却忽略了获取知识途径的重要性。核心素养背景下,能力和成绩同样重要,因此教师也开始注重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想办法促使其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讨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仅能够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会推理,进而使得自身的推理能力也随之增强。
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小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便将课本中的图片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自主讨论图片中隐藏的数学知识点。很多学生看到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后十分茫然,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则结合生活购物尝试快速将“3.15元”转化为“3元1角5分”。有的学生也会错误地将“3.15元说出3元15角”。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将小数点以及小数的正确读法讲解出来。当学生通过圆角分的转化认识了小数后,教师继续借助多媒体将两张一圆和四个一分钱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讨论这代表2.40元还是2.04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的人立即提出建议将2.04元和2.40元先转化为圆角分,再观察和图片中是否相似。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的推理能力逐步增强,掌握小数的效率也进一步升高,为其后面学习小数加减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三)采取算理教学,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离不开计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计算离不开算理和算法,因此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算理教学,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获得过程和道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算理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不断提升。推理能力的提升也为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提供了帮助,有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搭积木”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将一个由十块积木组成竖条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说一说摆出了多少块。学生能够通过数数快速说出10块,教师相继拿出1块、2块、3块积木,继续鼓励他们猜测。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式快速说出积木的块数。此时,教师将“10 1”“10 2”“10 3”三个式子书写出来,鼓励学生快速说出结果。学生们结合刚才的摆方块活动快速将11、12和13回答出来。等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后,教师将“12 3”“12 4”“12 5”三个式子书写出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表达出“12能够分成10和2”“先计算2和3的和后再与10相加,最终得到15”。在叙述这几个数字的计算方法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了算式计算的道理,也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为其高效地掌握数学运算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数形结合教学,提升学生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数和形,它们是构成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大部分小学生处于直观认知阶段,因此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点难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和效率的提升,这也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尝试数和形的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在数形转化的过程中推理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而快速解决问题。在应用数形结合法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就随问题的解决效率的提升而不断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自主回忆出面积公式。紧接着,教师又将“班级流动红旗”呈现出来,并提出问题:“如果学校想要制作十面这样的流动红旗,你们能够说出需要购买多少布吗?”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有的学生立即说道:“必须先知道制作一面流动红旗需要多少布!”教师随之问道:“怎样才能够计算出一面红旗需要的布料大小呢?”学生立即将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师随之画出一个三角形,鼓励学生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并求解出面积公式。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连接在一起,分成了两个等大的三角形。有的学生尝试将三角形进行分割后再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以及面积关系,推理并总结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在数形结合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能够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推理能力和学习效率都随之升高。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完成某一任务。实践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时能够在自主发言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进而自主推理出其中的规律,使其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具备了推理能力的小學生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会变得积极主动,进而可以发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效率也进一步升高,其他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可能性”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想要通过摸球游戏促使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先将其分成了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上台领取一个口袋。所有的口袋都是一样的,里面装着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也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将摸球规则呈现出来,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熟悉规则后自主进行摸球游戏,并认真记录摸球结果。学生立即热火朝天地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并在每位同学摸球时进行猜测。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引导他们在猜测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依据,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在摸球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应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还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此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不断增强。小学生推理能力逐步升高以后,他们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也会得以实现,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随之增强,同时也会爱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进而为后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骆婷婷.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8(80).
[2]戢银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J].明日,2017(47):204.
[3]欧阳美来.让推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8):49-50.
[4]张娜.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0).
作者简介:张芝,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宿州市第六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推理能力;培养对策
在最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深化进程中,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推理能力受到了高度关注,教师也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特点进行了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快速且高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点,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使具备了一定推理能力的小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主动,能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动脑思考并解决问题,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使数感、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其他素养得到同步锻炼和提升。
一、 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学科不仅仅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还涉及几何图形以及概率统计等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也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与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推理能力就是思维能力的一方面的体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也将推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数学推理能力贯穿在数学课程所有知识点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些性质和结论,还有利于学生进行公式的推导或者根据某一数据做出决策。具备了推理能力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保障自己的课堂主人翁地位的实现,也能够保障自己将获取的数学知识点应用到解题和实践中。此外,数学推理能力提升以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进一步升高,其他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随之进步与发展,为教师获取核心素养教育的成功夯实基础。
二、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由于数学推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促进学生推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推理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会代替学生回答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当新课改重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教师开始关注此问题,并且尝试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做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答问题过程中认真分析和推理,由此提升其推理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什么是周长”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将蚂蚁妈妈惩罚两只小蚂蚁跑步的情境创设出来,并借助多媒体将两只小蚂蚁跑步的动态视频呈现出来,继续问道:“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其中一只蚂蚁爬得比较快,另外一只蚂蚁花费的时间却较长吗?”很多学生立即回答道:“有一只小蚂蚁偷懒了,所以它使用的时间比较短,它属于作弊行为!”其他学生也附和。教师随即问道:“那你们能够判断出两者爬行的距离相差多少吗?谁顺利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呢?”学生立即想办法测量蚂蚁在树叶上爬行的路程,教師也由“一周”引出“周长”概念。在后面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画出了其他几个标有不同数字的图形,鼓励学生自己推理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很多学生结合周长的概念展开计算,快速得出了各个图形的周长。在问题情境下,学生推理能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也随之升高。
(二)组织讨论活动,增强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较为基础,因此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并坚持熟能生巧理念,常常采取练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却忽略了获取知识途径的重要性。核心素养背景下,能力和成绩同样重要,因此教师也开始注重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想办法促使其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讨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仅能够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会推理,进而使得自身的推理能力也随之增强。
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小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便将课本中的图片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自主讨论图片中隐藏的数学知识点。很多学生看到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后十分茫然,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则结合生活购物尝试快速将“3.15元”转化为“3元1角5分”。有的学生也会错误地将“3.15元说出3元15角”。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将小数点以及小数的正确读法讲解出来。当学生通过圆角分的转化认识了小数后,教师继续借助多媒体将两张一圆和四个一分钱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讨论这代表2.40元还是2.04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的人立即提出建议将2.04元和2.40元先转化为圆角分,再观察和图片中是否相似。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的推理能力逐步增强,掌握小数的效率也进一步升高,为其后面学习小数加减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三)采取算理教学,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离不开计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计算离不开算理和算法,因此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算理教学,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获得过程和道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算理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不断提升。推理能力的提升也为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提供了帮助,有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搭积木”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将一个由十块积木组成竖条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说一说摆出了多少块。学生能够通过数数快速说出10块,教师相继拿出1块、2块、3块积木,继续鼓励他们猜测。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式快速说出积木的块数。此时,教师将“10 1”“10 2”“10 3”三个式子书写出来,鼓励学生快速说出结果。学生们结合刚才的摆方块活动快速将11、12和13回答出来。等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后,教师将“12 3”“12 4”“12 5”三个式子书写出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表达出“12能够分成10和2”“先计算2和3的和后再与10相加,最终得到15”。在叙述这几个数字的计算方法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了算式计算的道理,也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为其高效地掌握数学运算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数形结合教学,提升学生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数和形,它们是构成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大部分小学生处于直观认知阶段,因此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点难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和效率的提升,这也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尝试数和形的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在数形转化的过程中推理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而快速解决问题。在应用数形结合法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就随问题的解决效率的提升而不断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自主回忆出面积公式。紧接着,教师又将“班级流动红旗”呈现出来,并提出问题:“如果学校想要制作十面这样的流动红旗,你们能够说出需要购买多少布吗?”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有的学生立即说道:“必须先知道制作一面流动红旗需要多少布!”教师随之问道:“怎样才能够计算出一面红旗需要的布料大小呢?”学生立即将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师随之画出一个三角形,鼓励学生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并求解出面积公式。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连接在一起,分成了两个等大的三角形。有的学生尝试将三角形进行分割后再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以及面积关系,推理并总结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在数形结合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能够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推理能力和学习效率都随之升高。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完成某一任务。实践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时能够在自主发言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进而自主推理出其中的规律,使其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具备了推理能力的小學生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会变得积极主动,进而可以发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效率也进一步升高,其他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可能性”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想要通过摸球游戏促使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先将其分成了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上台领取一个口袋。所有的口袋都是一样的,里面装着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也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将摸球规则呈现出来,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熟悉规则后自主进行摸球游戏,并认真记录摸球结果。学生立即热火朝天地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并在每位同学摸球时进行猜测。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引导他们在猜测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依据,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在摸球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应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还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此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不断增强。小学生推理能力逐步升高以后,他们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也会得以实现,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随之增强,同时也会爱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进而为后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骆婷婷.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8(80).
[2]戢银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J].明日,2017(47):204.
[3]欧阳美来.让推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8):49-50.
[4]张娜.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0).
作者简介:张芝,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宿州市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