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课更“丰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c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变换方法,多元解读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呵护学生的不同的强项智能倾向,要让学生的强项智能补助弱势智能。比如一位老师执教《石榴》这一课的第二段:
  师:“盛开的石榴花是什么颜色?”
  生:“火红”、“像火一样红”。
  师(指着挂图):“那么这一大片火红的石榴花,远看像什么?”
  生(看着图):“像一片火海”、“像燃烧的森林”、“像火红的太阳溅落人间”(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让人惊喜。)
  师:“那么,近看呢?”
  学生在读课文后,说像喇叭。
  师:“你能在图中找找小喇叭吗?”
  (学生指着图中的喇叭状的石榴花)
  师:“他们在干吗?”
  生:“鼓着劲吹呢!”
  师:“你学学,好吗?”
  (学生个个在鼓着腮帮子“吹喇叭”)
  师:“哪朵吹得最响?”
  (学生都指着插图中“怒放”的那一朵)
  师:“说说为什么选这一朵?”
  生:“因为他开得最大、最茂盛。”
  师:“这么多的石榴花聚在一起,好像在干什么?”
  生:“吹喇叭比赛。”
  在这段对话片段中,学生的语文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想象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再去读课文,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石榴园中特有的“热闹”。学生之所以能由插图想象得那么美,甚至由“看到的”变为“听到的”,并且表达得那么生动,是因为老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二泉映月》。采用音乐导入: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那时而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的乐曲,渲染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感受的同时,为学习整篇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这是言语情境所难以实现的。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品读课文,不仅对文章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且也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可以说,此一举就训练了学生的音乐智能、语文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二、重新建构,重锤敲打
  
  把阅读课上得更加丰满,并不是将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听说读写思上得样样俱全,而是要选取最能体现文本价值的重点内容,重锤敲打,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
  叶老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样用好、用足这个例子?就是要立足文本、立足新课标、立足学生实际,将文本进行新的解构。要着眼于通过这个例子,让某项语文素养在学生心中生根受益。怎样生根受益?就是要利用例子中的重点举一反三,让学生透彻明白。比如一位老师执教《孔子游春》,其实只重点精读了“孔子论水”和两个环节,把这两个环节做深做透,学生的收获就很丰富了。人们常说的“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意思也就是不必追求全面,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拓展延伸,引导感悟
  
  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又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自觉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因此,教师应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积极参与文本内涵的再创造,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感悟到更深刻的东西,使语言习得和精神享受更加丰满。如一位老师执教《理想的风筝》,对于刘老师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有所感悟,但毕竟刘老师离孩子们太远,因此感悟不是很深刻。老师在感悟文本的关键处插进了作者苏叔阳的一段与癌症作斗争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再加上老师的激情解说,就等于把文中刘老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学生苏叔阳,更直接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见,在关键处拓展能让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刻。若能长期坚持,学生的感悟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恰当地设计“说话”、“写话”的训练,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笔者执教苏教版第七册《雾凇》中的第三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由此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你看了雾凇奇景,会这样赞叹:。”学生思路开阔,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超出了我的想象。有的活用成语:“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吉林雾凇,百闻不如一见。”……有的巧用修辞:“雾凇,有了你,吉林就像人间仙境一般。”……有的答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轻风摇雪柳,淡月映松针。”“千树万树都是银树,城市虽美全在雾凇。”“不知何时春风来,十里长堤银花烁。”……还有的同学干脆给雾凇做起宣传广告:“朋友,请到吉林来吧,这里有雾凇等着您!”
  
  五、激发兴趣,鼓励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者本人不应当是别人教法的模仿者,而应成为研究者和探索
  者。从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思路,收效显著。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指导课《外貌描写》中的一个片段: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猪九戒”三个字,然后问学生:“你们认识他吗?他长什么样?”学生都说不清猪九戒长什么样。于老师说:“你们可以从猪九戒穿、戴、身材、所使用的兵器等方面展开想象。”在老师的启发诱引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同学把猪九戒想成了一个乖巧的猪九妹,有的同学给猪九戒穿上了宇宙人的飞行服,还有的同学给猪九戒戴上了一顶博士帽,以展示猪九戒渊博的知识等等。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于老师首先成功地激发了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猪八戒是最熟悉的,还从未听说过“猪九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带着一种积极、高涨、激动的情绪主动投入到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学才能生龙活虎,才能教出趣味。其次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然猪八戒无“定型”,就可以无拘无束,大胆想象,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再次是准确地启发诱导。三年级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内心活动和认知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学生想些什么,与他们情感沟通,才能针对性地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能力。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学习,就是这样一个集小众智慧为大众智慧的终南捷径。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对此,笔者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以飨读者。  一、塑造宽松环境,创设讨论氛围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孩子接近诗歌,走进诗歌,爱上诗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能使每个孩子成为“灵秀”之人。那么,如何让孩子真正领略诗歌的美妙呢?这就需要以“读”贯穿于古诗世界中。  一读古诗之“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执著于解词析句上的兜圈子。如何领略诗词中丰富的意象、蕴涵的感情呢?古诗的教学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诵读古诗的氛围。诗与歌本是一体的,一曲悠扬的古筝,可以带你来到一个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解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发展语感。那么,如何使文本解读更有效呢?于漪老师曾讲过:“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坚实平台。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 诱发兴趣  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只有感兴趣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我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点,我准备
汉语拼音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为今后的识字、写字打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可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应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渗透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写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一般经过三个环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三读课文,体悟思想感情。下面我就谈谈如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已经逐渐由传统的“教书”向“教人”,从让学生“学会”向“会学”转变。然而在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讨论得看似热火朝天,教师站在讲台不闻不问,从保姆式的角色转成了放羊式的角色;对于提问,教师一概以“不错”“可以”“好的”来评价学生的回答,以为这样便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如同踩到西瓜皮,滑倒哪里是哪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指出:写文章不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致使作文成为最疲惫、最痛苦的一件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得先让他们有东西可写。因此
课本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息源。细读文本与钻研教材间所存在的是“源”与“流”、“本”与“末”的紧密关联,本色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有举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三个维度的对话,一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之有效,读之有情,读之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一、带着表情读  我们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淡化朗读技巧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