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氛围 引导创新——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跨世纪儿童。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时期培养的创新意识将给人的一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真正的"灵魂工程"。教学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还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看法。  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引发学生自主参与  布鲁纳说过:“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
情景描述:  学习“统计”后,教材安排了一节内容:运动与身体变化。我与同事交流发现,他们布置学生自己课后去完成,对学生是否去实验、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则不再问津,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提前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表中填好姓名,讲清实验注意事项,之后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运动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两次实验。  第一次:先教给学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的材料,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艺术。其实教学的真谛不在于教师把课上好、上精彩,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会学、乐学。教师应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为己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每个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凸显真我的风采。  一、关注教育良机,诱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传统的课
一、错误:课堂教学中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学会宽容    案例(1):千克的认识  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学生无从下手,随意指了个数字。教师叫另外一个学生来指,并没有让第一个学生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又随即让第一位学生指出“3千克”在哪里,在回答正确后,才让学生回座位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更何况是各方面都尚未全面发展的儿童呢?作为教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精神容易分散。如何使他们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么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五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