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朝哪里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教育改革政策的密集发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笔者从一个实践研究者的角度,就目前已箭在弦上的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作一些冷思考,以期对其顺利实施有所助益。
  一、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
  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其实,“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1999年中央作出推行素质教育决定之时就已经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评价制度。当然,当时针对的是高考问题,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要开展素质评价。在之后的课程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更加清晰。2006年,教育部进行全国初中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求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
  评价,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取代传统的成绩报告单。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一种全新评价方法,通过记录学生各学科成绩、到校出勤情况、体质发展、参与研究性学习成果、社会实践时间和内容等,试图全面、详尽地反映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过程和成长经历。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点,学生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试图多角度、多维度测评学生综合素质。在随后进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教育部始终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原先的政策意图,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有望成为学生升学、就业的一个参考依据,并引导学校、学生重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符合预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在升学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首先,高中招生和高校招生仍以分数为主,几乎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填写和指导工作不重视(重视程度逐年递减),教师及
  学生填写的认真程度降低了,最终导致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没有太多内容、没有个性特色,诚信度、有效性均不高,由此,高校更加不信任手册内容,也更不会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的参考依据。于是,综合素质评价陷入恶性循环……
  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几个关键难题
  对于上海市2014级高中新生来说,综合素质评价将在他们毕业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目前,上海市各个高中都已紧锣密鼓开始实践并着手填写电子表格。为此,在大力推进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的当下,我们必须加强研究,保持冷静,认真思考并总结使用手写版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训,扎实做好新一轮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为此,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审视如下几个关键难题。
  (一)概念混淆,工作意义和责任主体不清
  很多人容易把高校招生的综合评价与对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混淆起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与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有联系,但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综合评价是高校的事,高校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是打破高考唯分数论的重要突破,是高校招生录取时在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以面试为主要形式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招生录取方案。因此,综合评价强调的是评价要素的组合方式,实际上,这是国家的考试招生制度。当前倡导的综合评价是指高招阶段引入综合评价后,在高考录取时,高考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还要参考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还应包括平时的学业水平成绩和高校对学生的面试考评。最新的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方案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631模式”,从试行的效果来看,得到了非常正面的反馈。然而,简单的几页个人材料和5~10分钟的面试真的就能判断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科学选材吗?材料和面试充其量只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外显表现,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状态。如果仅把这看作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就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
  本文讨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高中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是由教育部门设计,立足于学生成长、学生发展的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由高中学校负责进行,是学校责无旁贷要做的工作。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中学日常的教育行为,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林林总总,反映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由此,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主体就是中学内设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相关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强调中学真实地记录学生的表现,然后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后给予学生更科学、更全面的素质评价。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不应仅停留在“考试招生制度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应是“学生成长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总而言之,综合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两个针对不同主体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现实的情况下,无论是高校的综合评价还是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都还很不成熟,处在一个探索过程。要使这些制度设计真正能够成为一种成熟、可靠、有效的制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对高中学校来说,综合素质评价应包含哪些要素?哪些综合素质能反映学校特色?哪些素质评价最能让大学认可?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度如何保障?从高校来讲,为什么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如何平衡不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究竟怎样利用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所有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依赖于一个前提:厘清基本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大胆地去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才会使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日臻成熟。
  (二)功利主义盛行,评价改革阻力大
  当前,高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功利主义盛行、教育行为短视,在教育公平名义下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简单评价仍大行其道。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是架构在以高考、中考为龙头的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严密组织”之中,用“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其思考和运作教学体系的惯例,并且成为一种“社会标尺”,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因此,要撬动评价这颗最重的砝码就要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行动惯性。从综合素质评价在中学遇冷可窥一斑。如果中学从功利的视角定位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大学的综合评价,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大学筛选,那么在当前背景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可以说基本没有价值效益。因为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发挥作用之处就是在高校自主招生环节。现在的“985”工程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都控制在5%,相对前两年还有所收缩了。实际情况是:在招生比例较大时,这些高校自主招生时都没有使用中学提供的综合评价,或者说都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在招生规模缩小的背景下,高校更不会去看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当然,对自主招生的认识,我们仍有误区。上海市就将相当大的比重放在高职高专的自主招生上,而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和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只是人们因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对综合评价在高职高专升学中的作用的宣传明显不足。   高校招生部门即使从功利的角度也极易发现,组织很多人力、物力去看那么多材料、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耗时耗力,单从选拔的角度看效能太低。顶尖高校的自主招生,注定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高校怎么挑?就是选学科基础扎实、特长突出、有创新潜质的好苗子。这些人相对来说如鹤立鸡群,还是比较好发现的。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基本能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获奖,高校拿到获奖名单就行了,哪几个学生在哪几个学校一目了然。要想发现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可以关注全国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等比赛,还有ISEE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丘成桐数学奖和物理奖等,这些都是公认的好平台,区分度很高,评奖操作也越来越规范,获奖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在这个意义上,顶尖大学的自主招生其实不需要中学提供综合素质评价,既然如此,中学何必费劲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呢?所以,很多中学采取的是简单填个表格、完成任务的敷衍态度。
  (三)评价工作细致烦琐,教师工作压力大
  从操作层面来看,首先是谁来填写和评价的问题。一开始当然是学校(教师)填写,学校填有助于确保规范性。对很多中学教师及中学生而言,“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学校组织的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测评和评价任务。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六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其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这六个维度又分别被分为若干个项目。评价常用等级制,分别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须努力),但关于学业能力沿用百分制的较多。除了评分,被测评学生还要自行撰写“自评”,同学之间要写“互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也要为学生撰写“师评”(考虑到班级规模和任课班级数量,最近几年绝大多数任课教师的“师评”基本没有进行)。总而言之,学期末很多人因为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填写而忙忙碌碌。以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以纸质形式为主,填写工作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负担。现在个别发达地区正在逐渐建立电子化平台,实现手册内容的电子记录和设置访问权限,但对很多教师来说,电子化的操作要花去他们更多时间。时间短、任务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不够,评价难免草率。也有学校教师不太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很多应由教师完成的工作也会分配给学生或学生干部完成,这样评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自然大打折扣。
  然而,教师(学校)的压力绝不仅限于辛苦,而是来自学生、家长、社会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质疑声。无论是评语、等第或者是按照某种规则量化后的分数,都是学校或教师的个人行为。有的在校学生或家长认为,这些评价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人认为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很难做到评价的客观和中立。一旦这一评价结果与升学挂钩(哪怕是非常软性的参考),教师必然会面对家长的质疑。有的学生成绩很优异,若因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过差,影响了升学甚至前途,家长存在质疑将不可避免。也有教育学者认为有些评价要素并不合理,缺乏科学性,测评过程在某些学校往往不透明、不公开。在诸多压力之下,“不做不错”很容易成为教师和学校的选择,评价结果的千篇一律成为常态。
  新一轮的综合素质评价,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评价困境,采取了较温和的策略。如,上海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是电子版,较原来的手写版适度简化,强调纪实性,要求教师或学校真实地记录(主要是填写六张涵盖各方面素质的表),即用翔实的事例描写,不需要总结性评价。然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用简单的分数和等第完成评价。此外,新一轮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了确保诚信,规定这样的纪实评价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统一来填。表面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只是增加了教辅人员的工作量。实际上,由于教务部门和学生部门的所有数据都由一线教师提供,所以教师工作任务很难有实质性减轻,更像是多了一道审核关。于是,对学校及教师来说都是加重负担。在实行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若无法保障,这一工作将无法推进。
  最致命的是,格式基本统一的表格,许多社会实践、志愿活动都必须去指定的场馆等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几乎很难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也无端牵扯了学生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大量精力。原先高校不喜欢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其信度不够、区分度不高。但现在,如果高中学校基本不进行定性评价,教师和学校不积极推荐,那么,综合素质评价表就会千人一面,那又有何意义?而且人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综合素质评价权还是交回给高校,那么,试行基于高考的高校申请制不是更合理吗?高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递交个性化的申请材料即可。现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申请学生信息登记平台,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填写。
  三、解决策略及前景展望
  虽然上述困难既有传统观念和诚信社会等背景因素,也有学校认知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但我们仍然发现很多改变正在进行。无论是政府层面正在大力推进的特色高中建设、教育家办学和高中校长职业化,还是高校层面推出、中学积极响应的大学先修课程评价和各类学科营为主导的自主招生改革,中学层面推进的多元选择、个性化课表、导师制和教师激励计划,抑或是社会层面最近流行的“互联网 ”方式、出现了像“校内外”这种专业致力于学生成长记录的网站平台。这些工作都为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创建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将为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如何顺利落地并切实发挥对基础教育的政策导向作用,关键在高中学校。如何让高中学校充分理解综合素质评价对学校自身发展的意义,充分调动高中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切实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等,都是教育当前面临的艰巨课题,也是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成功推进的核心动力。
  如何调动高中学校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三大基本理念:其一,政府要为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创造条件,使宏观决策更好地为微观实施服务;其二,把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利真正还给学校,激发学校改革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动力;其三,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此,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其他文献
[摘 要] 叙事记人类散文有着自身的创作特点。本文借助《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提出要类比辨析,在揣摩中感知语言描写的表达价值;联系统整,在细节中洞察动作外貌的表达效果;聚合而悟,在衬托中感知侧面烘托得表达秘妙,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类比辨析;联系统整;聚合而悟;文本体式  叙事记人类散文有着自身的创作特点,教师必须要遵循这一文体的体式特点,在“遵路识斯真”的基础上,让每个
[摘 要] 生物学学科要求考生对知识点理解深刻,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解题。教师可以从分析亲代基因型、后代基因型和隐性纯合子三种类型题,分析正推法和逆推法在高中遗传推断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逻辑思维;应用  1992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 X”高考模式,生物也从此进入了高考的舞台,生物占据理综卷面30%左右的权重,相对于难度较高、比重较大的物理学科,知识储备量要求较高、做题需要前后照
体育游戏不仅可以辅助教学,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相互团结、顽强拼搏等精神。我在小学体育课上总是用各种策略让学生“玩”起来,用各种游戏使得体育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一、情境创设游戏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我设计了一个“小兔子乖乖”的游戏,让一组学生扮演小兔子,一组学生扮演大灰狼。两组学生分别站在相聚20米左右的两根线上。在游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校本培训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一条重要途径。而校本培训中的重要一环就是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研讨,以探究最优化方案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题式”集体备课,其核心是使集体備课的关注点相对集中,这种主题式集体备课,能够使“研训”结合,使每位教师每参加一次集体备课,都能学到一点,改变一点。以主题为焦點,以具体课例为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指导,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但在很多课堂上,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教师指导的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的甚至带着说假话、套话、空话的印痕。  作文,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发现。特级教师管建刚主张“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创造性地写好作文
一家人在小区散步,忽然,三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柱子,于是,他便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走上前把小男孩扶起来,并安慰道:“不哭,你是个小小男子汉,要勇敢。”谁知小男孩哭得更厉害了。这时,爸爸来到那根柱子前,故意也撞了一下,可爸爸没有哭,对着柱子说了一句:“柱子大哥,对不起了,把你撞疼了。”小男孩看见爸爸的举动,小脸蛋上挂着泪花,却也咯咯地笑起来,继而又和爸爸妈妈开心地玩耍起来。  妈妈是以成人的思维
《现代汉语字典》对“健康”二字的定义为: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交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群体更多地关注身体健康外的心理健康。何谓心理健康,笼统来讲即是指人的精神及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等。  各大媒体每天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案例中,其中不乏当事人心理不健康因素造成的。由此,社会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也显得
[摘 要] 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阻力,成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大问题。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解决学生课堂发言中胆怯心理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发言;膽怯心理;疏导  语言学习必须要通过多形式的语言沟通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悟语言美,并在语言运用当中掌握多元语言技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案例]:《卧薪尝胆》的十种解读    一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将阅读《卧薪尝胆》的感受发散为十种:  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勉,发奋图强。  会稽一战,勾践战败,给吴王当奴仆。这就是“胜者王,败者寇。”  勾践能称王,能为奴,这是能屈能伸。  “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可见骄兵必败。  会稽之战前,勾践为王,好像站在山顶;会稽之战后,勾践为奴,好像跌入山底。  为王的勾践锦衣玉食、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发布,基礎教育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所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代表着人的人格、精神、身体、能力的未来中国国民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创造更好的社会……面对视觉文化充斥的社会现状,人们倡导教育要社会化,我们也要反过来思考:“社会化的美术教育该是怎么样的呢?”  一、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留心生活的基础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