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的梦>2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li1989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海伦·凯勒
  
  8月27日,解岩和青风在MPC(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将证件激活,青风成了在此注册的首位盲人记者……
  “从28日起,每天晚上8时,我们会有一个1~2小时的在线直播节目。”这标志着“1+1工作室”正式进入残奥会的报道阶段。
  
  1名视障人+1名肢残人
  
  高山是一个瘦瘦的大男孩。如果没有游弋不定的眼神和度数无法估量的眼镜,人们不会想到他是视障人士。因患有先天性眼球振颤致使物体在眼睛里无法稳定成像,他的视力其实不及0.1。
  高山1983年生于福建莆田,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和大多数80后的生活状态一样,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1997年就开始上网冲浪,大一时则组织起了武汉高校中最早的DV社。他叛逆好胜而有主见,4岁时,他便背着妈妈偷偷学会了骑车,然后坚持靠着听觉和记忆,自己骑车上下学。他有高超的卡丁车驾驶技术,从家乡有卡丁车起,他就开始玩,只要他去,就永远是第一。和同龄人相比,他的随身之物除了手机、MP3,还有放大镜和望远镜。刚上小学时,尽管他记忆力很好,课文听过两遍便能背诵,但由于刚学会用放大镜,读字速度很慢,无法做完卷子,所以总是不及格。等到高考时,他已经能用放大镜从容地答完题了。对于这些,他总是轻描淡写,“是人都会做的事情,就没什么稀奇的。”
  高考,读大学,然后工作。2004年,还在上大四,他放弃了一份家里安排的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北漂生涯。他说他喜欢北京,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感觉武汉就已经是北方,因为冬天会下雪。而北京凛冽的冬天更多了一份大气,“北京是一个多元的城市,未来可能会更多元。残障文化本来就是小众文化,北京现在没有做得很好,但是未来肯定会。”
  


  从事IT行业以后,高山曾在新浪做了3个月,后来觉得每天重复的脑力劳动没有意思,便选择了离开。此时,他在一个助残机构认识了解岩——一个刚刚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的肢残人。这位曾经的IT公司的大客户经理,因无法正视手中那本绿色的残疾证,整整一年时间都不肯接任何人的电话。一直到他试着接近残障人群体之后,才渐渐明白生活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依然可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价值。随着逐步深入残障人的生活,他发现“残障人最害怕的是给人添麻烦,最开心的是能为别人做点事。”如何帮他们寻找这个契机呢?
  
  1个节目+1年的磨炼
  
  解岩和高山都是从事IT行业的,“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助残机构是一种低效率的互助方式,比较业余。我们希望把残障人事业做得职业化,高科技一点儿,选择广播媒体是因为爱好。很多残障人都是从小听广播长大的。”在高山看来,多重因素促成的选择有点必然的性质。
  2006年3月,1+1声音工作室注册成立,他们接到的第一个活儿是内蒙古残联的一个节目,本来想交给当地电台做的,电台却不知道怎么做残疾人的节目。“残障人节目其实是很专业的,普通人做就像让跑体育的记者去写财经栏目,所以主持人就找到了我们。”节目播出后效果不错,但是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2006年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练习,成员们从一开始听到自己声音从喇叭里传出的兴奋,到后来知道如何专业地从听众的角度来考虑节目。
  工作室曾通过项目申请的方式组织过多次大型培训,请来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和国外相关专家,以增强专业技能。高山曾问过一个在英国做了40多年盲人节目的制片人,他觉得做这个节目的意义是什么?制片人就举了个例子——一个盲人拿着一根盲杖在街上走,可能有10个人看到他了。这10个人就纷纷议论这个人多么不容易,自强不息之类的,但是这个社会从来就缺少这个盲人自己的感受。“既然社会缺少这个角度的声音,我们就可以发出。”这就是工作室做节目的宗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个观念,高山举了个例子,“我今天看了一则残奥报道,说跟盲人沟通的时候要先征得本人同意再进行帮助,他的理由是残障人都比较自我。”高山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等我的反应,“你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你觉得没有问题。从残疾人角度来说,它就有问题。你要帮助他,他说不用,你可以说他比较独立;但你说他自我,是因为你觉得他应该受到你的帮助,但是他拒绝你了。其实是你在自我。”经他提点,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太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其实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高山安慰我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一般健全人也不会去思考这些。
  
  1个梦想+1条不同的人生路
  
  发展到现在,1+1声音工作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制作的《爱上残奥》100期公益宣传节目在全国170多家电台播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我去采访那晚,正赶上他们给网站做直播节目。跟之前的录播节目相比,直播更能考验主持人的现场反应、各部门的配合等。工作室的气氛紧张热闹,大家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中都不忘插科打诨。这种温馨热烈的氛围远离了“盲人群体”这个缺少阳光的词语,这正是快乐和梦想带来的。
  当初,高山跟盲人深入接触后,他发现这个群体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社会在迅猛发展,而这个群体还在原地踏步。按摩、卖唱、算命,依然是传统三大件,而按摩如今更成了盲人的招牌,十之八九的盲人都在做这一行。工作室女主播李宁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就知道,我以后是要做按摩的,一辈子也就望到头了。”对于大部分盲人来说,选择权是奢侈的。另一位男主播青风跟李宁一样是全盲,小伙子有着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超快的语速,嘴皮子溜得可以去说相声,在听众中有着较高的人气。他说他出去采访有时会刻意避免跟长相清秀的李宁一起,因为听到别人不提及姓名的夸奖总以为是在夸自己,贸然回敬一句“谢谢”后才知道人家夸的是李宁。类似的尴尬和不便为他们出门采访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首先是出行的不便,他们跟人家约采访地点不是具体的门牌号,而是类似于“第几个路口往北几百步,上几级台阶”等特别具体的“感觉路线”。坐错公交车跟家常便饭似的,所以他们总是把出行时间额外加1小时。也许是这些困难激化了他们的自强心,工作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可以提前半小时到达采访地点去等被采访人,但坚决不能让被采访人等记者。
  跟健全人记者相比,盲人的身份可以给予他们帮助,比如做街头采访,善良的路人会特别热心地合作,更愿意对他们说真心话,用青风的话说就是,“你忍心骗一个盲人吗?”但有时视力又无法让他们对人作起码的判断,难免碰到不那么面善的人,采访就会碰钉子,甚至遭到一些侮辱。这些曾让青风一度陷入挣扎的境地,但热心的听众和对梦想的希望支持他调整了过来。现在,他可以对这些讽刺谈笑风生了,“咱要是顾及那些人的说法,还活不活了?”
  工作室正在进行的直播节目叫“咱们的残奥会”,主要探讨很多有关残障人的问题。健全人总想知道残障人有什么独特,而盲人却觉得自己跟健全人没什么区别,青风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在采访很多盲人艺术家的时候,会介绍说这是著名盲人艺术家。他们就会很不高兴。如果你承认我的艺术成就,那我是不是盲人有关系吗?干吗要把‘盲人’二字放在‘艺术家’前面?”所以节目的很多话题都是探讨跟残障无关的内容,甚至是在刻意回避他们跟健全人不同的地方。
  
  1份情谊+1个家
  
  1+1声音工作室有一个QQ群,人气很高,好多人在线互动,经常节目结束几小时后,还有人在聊节目的话题。青风说:“就算只有几个人在听,你也不忍心不好好做节目,不忍心随便凑合一个话题、一个嘉宾。”有些听众打电话到工作室问盲人怎么用电脑,盲杖去哪里买等特别琐碎的问题,“我们一点儿都不烦,这个就是我们的价值啊!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我们的信息优势,建立起群体内的互助平台。”全国有1691万盲人,不管“1+1”的听众数量有多少,他们非常忠实,每天都听。青风很自豪地比喻,“就跟商业上的毛利润和净利润的关系,毛利再大大不过净利。”
  这种群体内的互帮互助之风,在工作室这个大家庭中尤为突出。青风指着脚上的鞋子问我好看吗?这个是解岩给买的。解岩笑着说:“我喜欢逛街,经常给他们买衣服。他们的号码我基本都知道。”青风说一开始还觉得挺过意不去的,后来买习惯了都有点不以为然了,“解岩不是大家长,就是一种朋友的情分。有些机构里面带残疾人的就跟当爹当妈的似的,但其实残疾人不需要这个,他需要的是一种兄弟间的情意,平等地谈工作,不是施舍。这是我们不同于其他机构的地方。”
  1981年出生的青风爱好非常广泛,喜欢上网、看话剧、听音乐,还有吃饭。吃饭也是爱好?“吃饭怎么不能是爱好呢?你想我本来就看不见了,要不就是听,要不就是吃,我总得感受感受生活吧?”还以为青风对美食文化有多么深厚的见解,便请教他对哪种菜系比较热衷,最喜欢京城哪家馆子……没想到他的回答是:“什么系不系的?我最喜欢吃的就一样——炸花生米!”
  编辑/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似乎哪一年都不如2008年,大灾大难、大悲大喜,让我们铭心刻骨。2008年的中国影集会收藏多少值得珍藏一生的中国记忆!    春运遇上雪灾  2008年的第一场雪,降临于1月10日。可我们还没能来得及细细玩赏这场雪,便发现这雪下得有点儿不对劲。大雪旷日持久,俨然成灾。东北、华北、东南、西南……大雪带来了可怕的生命财产损失,更因恰逢春运,令无数人困在了回家的路上。和雪灾的抗争,显得分外艰难和悲壮。 
期刊
798,简短有力的三个数字,被赋予无穷内涵的三个数字。因为它,北京在2003年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世界城市TOP12”;因为它,北京市政府改变了城市规划;因为它,许多人在此扬名立万。   1964年,798由718联合厂分离出来,没人预料到这个名称将在40年后享誉中外。  经历了上世纪中期的繁盛、末期的寂寞,21世纪的798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姿态示人。由前民主德国建筑的包豪斯式厂房至今犹在
期刊
“身未动,心已远。”总觉得这话既悲伤又有希望,说不出的喜欢。它也正符合了我平日的坏习惯,时不时给自己留出两三小时,呆在原地只管沉思,编织着离谱至极的幻想。  我也考虑过自己究竟是喜欢吃还是喜欢玩,其实我是喜欢一边吃一边玩,娱乐精神能泛滥到哪儿就泛滥到哪儿。这一次,我把豆腐也拖下水了。    现在甭管吃什么,总爱打个什么什么宴的招牌,为啥?好卖呗。我曾经和一贪吃的同学坐了两个半小时公交车,跑到延庆柳
期刊
据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人的购物眼光从商场转向了网络。虽说有很多人对网络购物始终持怀疑态度,但是看着身边的人在网上淘宝贝淘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多少也开始心动。便宜,是大多数人选择网络购物的最大理由。可是面对假货横行网络,很多人因而止步。  从这期开始,我们会向读者陆续介绍北京同城的一些淘宝商家,也会在这里作一些小小的“淘宝”指南,让读者可以放心地在网络上淘宝啦。但所有内容都是个人感受,仅供读者参
期刊
“晚饭定在那家小馆,门口等位处不见不散。”  “哪家啊?”  “就那家!”  闺蜜的短信让我一头雾水,战战兢兢地把电话打过去,果然迎来一顿臭骂,“有没有搞错?连那家小馆都不知道,您到底是不是在首都混的呀?”闺蜜很霸道地把那家小馆定义为“首都时尚中最有内涵、白领中最高阶、味蕾中还带点儿高贵品位的人士的聚集地”,以她略带极端的好恶个性,我对这段长长的定语很不以为然。  按照路线说明找了半天,终于在永安
期刊
在机关熬了二十多年的那份没人待见的“万金油”差事,让书画家李墨颇为烦心。尽管他基本功不错,想从事绘画专业都快想疯了,可只认美术学院正牌毕业生的领导却常把他当中药里的甘草——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哪儿有窟窿就指派他上那儿去堵。  更要命的是,没招谁没惹谁,却凭空掉下一桩“莫须有”的无妄之灾——组织上接到揭发领导的匿名信,有人怀疑是他写的,非让他把“事情”说“清楚”不行。一向以笑菩萨出名的李墨忿然不语,
期刊
那是一个出租为王的年代,当科学家、公务员的工资还是两位数时,他们的目收入已上千元,“上千?开玩笑,是上千美元,”亲身经历过的入更正了我的说法,    “帮派”的“山头”    与其说行规,不如说是一个圈子里的游戏规则,不这么玩,就得出局。  现在的出租车在酒店趴活儿是全透明的,20年前可不是。北汽、首汽、中北三家出租公司包揽了出租市场,而北京城的酒店也在暗中被划分了区域。比如首汽的燕京饭店、北汽的
期刊
最美的城区 什刹海巨变    前不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特辑中,把什刹海选为中国最美的城区之一。什刹海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有名人故居游、王府游、胡同游、夜景游和酒吧一条街游等,名目繁多。  元朝时,什刹海是大运河北端的码头。当时,帆樯林立,商贾云集。运河运来南方的粮食在这里落地,一些“米粮库”“磨盘院” 等北京胡同的名称都是运粮码头带来的,至今未改。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后来这里
期刊
2002年,北京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位于宣武区韩家胡同的北京九十五中学被取消建制,改成了一个体检中心。说不大,九十五中占地四亩三分,只有小楼一栋,据说是北京中学之最(小),校小势微,是为小。说不小,那是我们的母校,校之显,众学子引以为豪,校且不存,豪将焉附,是为大。  “九十五(中)、六十二(中),小偷流氓一大串儿”。这顺口溜上世纪60年代末曾在学生中口口相传。其实,两校绝非盗匪之邦,只不过时
期刊
从穿着回力鞋、骑着自行车的神气十足,到穿着复古鞋。听着hip-pop音乐的招摇过市,球鞋伴随着两代人的成长,而你对球鞋又了解多少?  郭宇的鞋店“关门”生意兴隆,看着鞋迷在成长,他把开店作为毕生的职业;而邢燕升则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双球鞋,穿着它们驰骋赛场;还有悠悠,一位漂亮的高中女生,她在球鞋中寻找自我。  球鞋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在2004年乔丹访华之时达到空前繁荣,其魅力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