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出思考空间 巧用教学资源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为不同的观点而积极交流意见与想法,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老师也因此很难把握课堂空间。那么是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叙述自己的想法呢?通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更不能为了完成某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提问、解答等。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展示平台。因为从他们的“异想天开”、“敢说敢想”中,我也获得了许多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汉字“见”时,我突发奇想,邀请一个学生与我共同演绎一个情景,然后请其他的学生根据我们的表演猜一猜要学习哪个字。于是我找了一个同学向他描述了一个我们要表演的情景:他站到门外边敲门,我听到敲门声后走过去开门,然后与他见面了,可同学们并未猜出这个“见”字。
  于是我又找了一名女同学然后给她描述了一下情况:在公园里我们面对面地从不同方向一边走一边看风景,然后碰面了。结果李泽淳站起来说:“我猜到这个字了,这个字是‘从’,两个人碰到一起就是‘从’。”说得有理有据,我只好放弃初衷,并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从’字”。也许我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完善,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也给了他们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飞翔。
  又如在讲“白”这个汉字时,我说:“我国唐代有一个著名诗人是——”这时,陆天明马上把手举起来说:“他叫李白。”“谁知道他都写了什么诗?”李泽淳说:“有《静夜思》”,“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背诵完《静夜思》,仲思璇也把手举起来了:“还有《赠汪伦》。”这首诗不是我们共同背过的,于是我让会背的人与我一起背,没有背过这首诗的人静静地听着,后来又有人说《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几首李白的诗,会背的同学也与我一起背起来,不会背的同学听着。学生不但学习了汉字,而且对相关的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
  在这样的课上,也许我浪费掉许多时间,有些地方可能还欠思考与改进,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我们要教学生一些方法与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几个片段,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要是小看孩子小,便比孩子还要小。“作为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的组织者,要有凌空的驾驭能力,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与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面对善于思考的孩子们。”
  又如在汉字教学中,我又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找方法记住这个字,在讲到“鱼”这个字时,刘禹辰说:“上边是鱼鳍,中间是鱼身,下面是小河,小鱼在河里游。”郝梓毓说:“上边是鱼头,中间是鱼身,下边是鱼尾。”
  此时此情,作为老师我不禁为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开拓思维所折服。可见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他们可以迸发出更多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在课堂上,孩子们经常有争论不休的时刻,而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也是在积极地参与着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而善于利用这点滴的教学生成,往往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独特的见解、自由的辩论也只有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才会萌发,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满腔热情地听取每个孩子的意见,善待他们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们学习的信息,并适时运用到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此进一步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教育学》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汉语拼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孩子识字和学普通话的拐杖,又是孩子认知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难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凭借现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广阔空间,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使信息资源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下面就怎样运用信息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水平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准绳。六、七岁的儿童求知欲十分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正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最佳时期。虽然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前班老师和家长的辅导下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让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他们的说话和写话能力距离教学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