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为不同的观点而积极交流意见与想法,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老师也因此很难把握课堂空间。那么是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叙述自己的想法呢?通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更不能为了完成某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提问、解答等。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展示平台。因为从他们的“异想天开”、“敢说敢想”中,我也获得了许多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汉字“见”时,我突发奇想,邀请一个学生与我共同演绎一个情景,然后请其他的学生根据我们的表演猜一猜要学习哪个字。于是我找了一个同学向他描述了一个我们要表演的情景:他站到门外边敲门,我听到敲门声后走过去开门,然后与他见面了,可同学们并未猜出这个“见”字。
于是我又找了一名女同学然后给她描述了一下情况:在公园里我们面对面地从不同方向一边走一边看风景,然后碰面了。结果李泽淳站起来说:“我猜到这个字了,这个字是‘从’,两个人碰到一起就是‘从’。”说得有理有据,我只好放弃初衷,并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从’字”。也许我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完善,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也给了他们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飞翔。
又如在讲“白”这个汉字时,我说:“我国唐代有一个著名诗人是——”这时,陆天明马上把手举起来说:“他叫李白。”“谁知道他都写了什么诗?”李泽淳说:“有《静夜思》”,“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背诵完《静夜思》,仲思璇也把手举起来了:“还有《赠汪伦》。”这首诗不是我们共同背过的,于是我让会背的人与我一起背,没有背过这首诗的人静静地听着,后来又有人说《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几首李白的诗,会背的同学也与我一起背起来,不会背的同学听着。学生不但学习了汉字,而且对相关的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
在这样的课上,也许我浪费掉许多时间,有些地方可能还欠思考与改进,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我们要教学生一些方法与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几个片段,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要是小看孩子小,便比孩子还要小。“作为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的组织者,要有凌空的驾驭能力,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与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面对善于思考的孩子们。”
又如在汉字教学中,我又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找方法记住这个字,在讲到“鱼”这个字时,刘禹辰说:“上边是鱼鳍,中间是鱼身,下面是小河,小鱼在河里游。”郝梓毓说:“上边是鱼头,中间是鱼身,下边是鱼尾。”
此时此情,作为老师我不禁为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开拓思维所折服。可见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他们可以迸发出更多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在课堂上,孩子们经常有争论不休的时刻,而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也是在积极地参与着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而善于利用这点滴的教学生成,往往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独特的见解、自由的辩论也只有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才会萌发,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满腔热情地听取每个孩子的意见,善待他们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们学习的信息,并适时运用到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此进一步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汉字“见”时,我突发奇想,邀请一个学生与我共同演绎一个情景,然后请其他的学生根据我们的表演猜一猜要学习哪个字。于是我找了一个同学向他描述了一个我们要表演的情景:他站到门外边敲门,我听到敲门声后走过去开门,然后与他见面了,可同学们并未猜出这个“见”字。
于是我又找了一名女同学然后给她描述了一下情况:在公园里我们面对面地从不同方向一边走一边看风景,然后碰面了。结果李泽淳站起来说:“我猜到这个字了,这个字是‘从’,两个人碰到一起就是‘从’。”说得有理有据,我只好放弃初衷,并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从’字”。也许我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完善,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也给了他们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飞翔。
又如在讲“白”这个汉字时,我说:“我国唐代有一个著名诗人是——”这时,陆天明马上把手举起来说:“他叫李白。”“谁知道他都写了什么诗?”李泽淳说:“有《静夜思》”,“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背诵完《静夜思》,仲思璇也把手举起来了:“还有《赠汪伦》。”这首诗不是我们共同背过的,于是我让会背的人与我一起背,没有背过这首诗的人静静地听着,后来又有人说《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几首李白的诗,会背的同学也与我一起背起来,不会背的同学听着。学生不但学习了汉字,而且对相关的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
在这样的课上,也许我浪费掉许多时间,有些地方可能还欠思考与改进,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我们要教学生一些方法与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几个片段,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要是小看孩子小,便比孩子还要小。“作为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的组织者,要有凌空的驾驭能力,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与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面对善于思考的孩子们。”
又如在汉字教学中,我又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找方法记住这个字,在讲到“鱼”这个字时,刘禹辰说:“上边是鱼鳍,中间是鱼身,下面是小河,小鱼在河里游。”郝梓毓说:“上边是鱼头,中间是鱼身,下边是鱼尾。”
此时此情,作为老师我不禁为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开拓思维所折服。可见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他们可以迸发出更多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在课堂上,孩子们经常有争论不休的时刻,而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也是在积极地参与着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而善于利用这点滴的教学生成,往往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独特的见解、自由的辩论也只有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才会萌发,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满腔热情地听取每个孩子的意见,善待他们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们学习的信息,并适时运用到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此进一步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